《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让小微企业、普通农户等群体及时的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快速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农村是普惠金融的关键,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金融创新能力有待于提升、乡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教育等措施。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创新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
2、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Pick to:Vigorously developing inclusive financ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s can enabl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ordinary farme
3、rs and other groups to timely access to convenient and safe financial services at a reasonable price, and quick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 Countryside is the key to pratt &whitney financial, 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ural fina
4、ncial development pratt &whitney, analyzed the rural pratt &whitney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is weak,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bility to be promoted, the problem such as rur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finally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
5、e rural pratt &whitney financi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trengthen the farmers financi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 on.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innovation目 录第1章 绪 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 文献综述31.3课题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4第2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52.1普惠金融取得重大进展52.2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范围覆盖面广52.3农民
6、收入偏低62.4农民理财意识薄弱6第3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73.1普惠金融法律法规有待健全73.2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73.3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升83.4乡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83.5农民收入不确定性风险较大8第4章 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主要举措94.1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94.2完善农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94.3健全乡村保险风险分散补偿机制104.4完善农村金融支持协调与合作机制104.5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教育10第5章 总 结11参考文献:12致谢13第1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普惠金融这一说法最初由联合国提
7、出,进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时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所以,普惠金融机制建设主要针对弱势群体,这样更好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走向全面小康。因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包容性金融,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更加新颖的发展特征。和城市相比,农村金融依旧薄弱,在农村,更多的金融机构只是农信社,缺少五大银行的网点,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不够成熟,保险,证券在农村市场看不到身影,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经济发展需求,因为缺乏足够数量的金融机构,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民、小微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社等很难获得信贷资金支持,虽然拥有巨大的融资需求
8、,但这些融资需求无法被有效解决。当前需要在农村地区布局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各类主体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降低利率等方式,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普惠金融的发展定位是,为广大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组织、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等提供便捷的、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技术非常成熟,各个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对象群体提供各种服务,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更广泛深入的服务于农村小生产经营组织和发展。多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发展成就,各种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非常匮乏,各
9、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信贷风险较高;抵押财产少:土地房屋绝大部分是不会用来抵押的,流动性低:农民大多依靠土地生存,而农作物生长期限较长;信贷规模普遍较小:金融机构少,贷款融资难;农民信用也存在一定问题,个人信息错综复杂等。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实现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事业发展需要各个社会组织在各自职责权限之内积极作为,国家推行普惠金融政策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让所有具有融资需求的对象群体,可以在规范的服务机制下获得资金支持。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按照国家要求不遗余力地进行各项普惠金融事业,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安徽省始终以积极的发展理念进行各项事业布局
10、。想要全省经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党的政策,积极找出制约农村普惠金融事业的各种限制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安徽省经济发展进步,日益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全省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在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政策,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激发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力。安徽省不断清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推动全省整体上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1.1.2 研究意义农村地区要想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积极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各项金融政策、相关机制建设进行创新,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变革。国家应当
11、引导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服务多元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农村改革、农业创新是第一产业能否实现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中央出台了系列文件促进农村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除了为农村地区倾斜政策资源,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实施普惠金融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提高涉农贷款投放比例。在各个方面努力作为,降低金融风险,创造性发展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范围,为农村、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农业基地,但高风险的农业,让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保证。农民收入微薄,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受制于农民本身文化
12、教育程度不高。农村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薄弱环节,经济快速发展陷于严重的金融企业服务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因素,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资金给农民。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范围是低收入群体,产业发展方面服务的产业是弱势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推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帮助我们农村改善贫困现状,发展普惠金融势在必行。传统的金融,大多数金融机构必须按照行业的“二八定律”,我们关心的是高价值客户。市场中的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难以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有效的金融供给不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很大比例,大多数农民已经避开传统的金
13、融服务,包括对大多数人贷款,结算转账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他们需要的是不可用的方便,你只能选择一些不正规的金融融资渠道,如通过私人抵押贷款金融服务。通过不正规渠道得到的金融服务一般都价格高昂且不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为各个领域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扶持,比如困难群众等。通过倡导金融机构投身于普惠金融的建设,创新的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充分满足农村低收入人群对可持续金融服务的需要,科学系统的调控金融资源,更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文献综述1.2.1 国内研究根据王安军、王广明(2007)的研究观点,进行普惠金融事业的建设,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的发展机制,科学制定各项准入标准以及监督措施,确保农民
14、通过这些服务机制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开展普惠金融事业,需要根据国内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根据蔡彤、郭亮(2010)的研究观点,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关键,因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确保该项事业在科学框架约束下快速推进。根据龙丹丹(2011)的研究观点,小额信贷业务是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一个重要模块,通过扩大小额信贷业务服务范围,能够促使普惠金融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进步。根据周兆函(2010)的研究观点,需要在各个方面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引导建设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增信等措施构建一个科学的风险分担模式;在各个方面努力布局资源,推动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实现创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
15、的建设与完善。1.2.2 国外研究各个实体产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金融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贡献度方面要远远超过一般产业。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产业都处于高速发展当中,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实现国际化发展运作。相比于之前,企业获得资金扶持的便利性大大增加,但并不是所有企业或者其他形式的经济主体都可以随时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扶持。金融发展带来的巨大福利对于弱势群体的帮扶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小微经济组织等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高效满足。根据Kuznets(1955)的研究观点,不公平现象会贯穿在经济发展的全流程当中,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这种不公平现象会更加
16、明显。虽然在发达国家可能会出现在这种不公平现象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大的情况,但发展中国家并不会按此规律发展。各个国家或者地区都制定了多种类型的再分配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各个方面的作用影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将促进所有产业有序发展作为自身经营的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金融环境,促使各项资源的创新属性得到激发。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努力消除贫困群体获得信贷支持的障碍。为全世界普惠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因素。1.3课题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论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文章的绪论,阐述了研究意义、所具有的背景,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重要
17、作用。第二部分通过联系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联想到安徽省农村发展情况,发现农村存在的金融问题。第三部分对农村金融问题展开分析,发现制约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事业发展各种因素。第四部分针对分析的各种不足,提出解决措施,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升华概括自己要论点。第2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努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巩固使农村金融改革与普惠金融战略相结合,而这将对“三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因为地理位置、资源布局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其发展同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状况有待加强。因此发展普惠金融至关重要,这样有
18、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又较为薄弱,所以近年来安徽省侧重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经过安徽省各部门共同努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服务的对象群体范围更加广阔,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线上金融模式发展迅速,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在多个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出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成效目的,有必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例如,金融服务领域、机构不均衡发展、农村金融商品持续缺乏渠道、服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2.1普惠金融取得重大进展普惠金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部分,国家不断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小微企业、个人家庭等,安徽普惠
19、金融发展始终坚持服务最广大对象群体原则,农村地区金融事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农村普惠金融支持了安徽省进一步发展,很多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该项政策的实施使得多个产业因为受益,包容性金融水平有所提高。目前,主要供应普惠金融服务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银行等各个金融机构也设立了普惠事业部门,不断推出金融产品以及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通过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手段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2.2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范围覆盖面广各个时期涌现出各种金融机构,比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并在农村地区为各个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全国范围内在年开始成立信用合作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改制进度的加快
20、,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务。向所有以负担得起的成本寻求金融服务的各阶级比如农民、老年人、城市低收入者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提供充分和有效的金融服务使其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据统计,在安徽省5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员工470人的数量;在3183农村信用社,员工25707人的数量。至2016年末,安徽省全省范围内共有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单位3110家,共有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人员三万多人。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组成了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除了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成立了很多贷款公司,多种类型的金融企业在各个领域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很多农
21、村地区金融服务单位不足、竞争力不足、资金缺口缩小等问题得到成功遏制。2.3农民收入偏低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年来的发展虽然使得农民收入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总体上来说依旧处于偏低水平。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源同城市地区无法相比,另一方面,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依旧非常落后,缺乏机械化、现代化特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管理落后,家族式管理方式为主。因为缺乏科学技术资源,农业发展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不足,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农民收入不高,而农民收入低意味着融资苦难,这将严重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2.4农民
22、理财意识薄弱虽然农民存借款的方式较为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是对理财的意识还很薄弱。理财产品的购买较为单一。他们只是把剩余资金存入银行和农信社,不仅利息低,而且使用不便,资金大量闲置。由于农村网络的普及率低,以及农民缺乏投资和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农民们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就非常困难。另外,农民获取融资的方式较为匮乏,一是向其他农民借贷,这是非常不稳定且不保险的做法,其二是向高利贷组织借贷,这更是危险且不可取的做法,三是向信用社借贷,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利息高昂、数额有限和固定的偿还时间。第3章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安徽省的普惠金融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依旧存在很
23、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活力。比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能力满足不了时代发展需求,乡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收入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等。例如,没有合理布局金融资源,发达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服务体系,落后地区甚至连基本的金融服务都得不到满足,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获得全面金融服务的机会更为困难。再举一个例子,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主要为一些发展规范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服务,普惠金融的目标对象则主要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各种类型的小微企业、农户、贫困群体等,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难以为以上群体提供高效服务,相应的管理系统、商业模式、技术支
24、持、产品、服务能力还远远不够。3.1普惠金融法律法规有待健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在各项政策制度的推动下,普惠金融事业发展迅速。但相关制度政策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没有针对农村地区制定最为合适的法律规范体系。第一,普惠金融事业发展方面,没有制定专项法律制度体系。第二,当前制度体系是监管部门制定的条例或者规章,因此它们的约束性和权威性有限,适用性也很低。关于农村融资的立法不完整。关于农村政策融资、小额信贷、私人融资、合作社融资等方面的法律和规章尚不健全;最后,还没有关于建立农村信贷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财政保护和其他方面的立法。3.2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基本金融
25、设施是限制提供金融扶贫和加强促进普惠金融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人均可利用资源和正规金融服务资源的分配都很低。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农村某些地区的诚信制度是不健全的,对部分贫困人口来说,市场契约精神是相当薄弱的。因为金融扶贫具有很大的扶贫属性,很多农业经营主体以为是无偿性的,而不知道还款,这种情况会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再开展该项业务。二是因为缺乏完善机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信贷资金,分配不均衡成为我国涉农贷款增速放缓的另一原因。此外,具有普惠金融性质的产品供应单一,与之相关的金融服务也不足。我国金融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匮乏,供需平衡问题比较严重。3.3农村普惠金
26、融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在市场机制和尖端技术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大型金融机构如工行、中行、建行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分支银行几乎没有设立站点,保险类和证券类金融机构更是不在农村设立经营点,尽管如今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中机构种类增加,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和实是为农民服务的也少之又少。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可以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并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地理空间障碍。但因农村常住居民大多为妇女、孩童和留守老人,对于互联网信息技能掌握不足,知识层面浅薄,急需工作人员悉心耐心服务。3.4乡村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长期缺失,农民信用意识浅薄,经常
27、逃避还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这阻碍了农村地区信贷的发展。此外,现代金融服务以个人信用评估标准为基础,个人信用测评则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因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所以银行无法收集有关其个人信贷的完整和准确的信息,从而难以评估和批准贷款。农业家庭本身对金融知识和诚信的认识有限,使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更大。3.5农民收入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两大风险:一是农民主观违约的道德风险;二是预期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农村地区的法律制约因素以及信贷纪律机制不足,加上农民对法律的认识水平低,在农民存在违约缺陷的情况下,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同时,农业
28、生产的产量很容易受到天然气候变化和农业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农村信贷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使得金融机构的交易更具风险,更加难以发展普惠金融。而由于农村信用组合的独特性,不同活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大,因此难以通过科学的信用机制降低业务风险,使得普惠金融业务预期收益更加难以保证。第4章 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主要举措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架和完善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惠金融事业的进行可以使得所有产业的发展受益。通过更加便利的服务手段,以利于微型、中小型企业、低收入者和农村地区,为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提供发展动力。普惠金融本身属于商业行为,其基础是可持续性原则,该项事业的进行可以促进农业
29、产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创新。从供求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在发放打款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贷款利率,还要综合考虑服务的交易成本,贷款的风险等,这就将一些有需要的,但是不符合现行贷款条件的潜在需求者拒之门外。在我国乡村,普惠金融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金融防范、保险补偿和制度完善的有利构建上,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助力。4.1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加强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的数据信息及时搜集经济收支情况、还款记录以及个人信用等数据资料建立扶贫对象的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和数据资源纳入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建立贫困地区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对
30、于恶意欠款的失信农户应记录在案并给予相应惩罚在农村地区树立起诚实、守信观念降低金融扶贫与开展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三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优化贫困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为融资便利化提供健全的硬件基础。4.2完善农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在整合金融管理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能体现金融产品便利程度、服务质量等在内的考核体系及时、动态地反映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具体而言着眼于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贡献度、支农效果、服务覆盖率、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入手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推动普惠金融工作监测考核制度,根据当地农村金
31、融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和优化,进一步建立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指标体系。4.3健全乡村保险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农业的保险风险分散补偿和金融防范机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资金的周转周期,速度有着特殊要求,一般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所以,必须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完成。一是根据新型经营主体不同于小农户的保险需求,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策略,金融机构创新保险产品,降低其经营风险。二是拓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是鼓励基层金融机构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将更多地农产品纳入保险体系,并对其实行分层管理,强化风险保障。三是多方努力,共同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由政府牵头成立巨灾风险基金,引导民进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入,提
32、高受灾后的补偿力度。同时,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展农业再保险业务,分散农业风险。4.4完善农村金融支持协调与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成立农业金融支持专项担保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发挥金融杠杆的联动效应。既保证公共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让商业银行充分发挥作用形成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的金融扶贫大格局,同时在充分调动包括扶贫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内的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快跨区域性的金融协作平台建设,促进形成一个科学化的体系,使得各项金融资源最大化利用。4.5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教育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设立专门的
33、金融教育机构针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制定完整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推动对农村人口的金融知识普及与专题教育活动,不但提高各个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农村地区构建一个完善的信用机制。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在贫困地区营造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人口网络金融运用的指导和监管全方位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5章 总 结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侧重于向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进行服务,惠普金融创新助力农村发展,需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所以要解决新时代普惠金融的新难题,如何推动农村金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为重心。降低数字金融产品操作的难度,使
34、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化,简便化,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数字金融产品操作的难度,使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化,简便化,降低交易成本。面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必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此外,政府需要进一步促进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农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如果只有银行承担风险,会导致银行对低收入人群贷款难度增加,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目的,应当从多个维度保障金融风险控制,加强风险监测识别技术,发挥存款保险补充监管功能。构建完善的设施体系,追寻新的发展路径。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可以保证农村用户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打破原有信息滞落后的情况,保证普惠金融的后台客户数据。可以实现直接对接与共享,减少资源时间浪费,解决市场交易双方之间
35、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于普惠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和重要作用,在宏观上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微观上可以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有关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探讨,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落实,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参考文献:1朱鹤仪,张泽凡.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究J.纳税,2020,14(04):220.2王安文,蒋欣怡,李玉如,赵丽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3):60-61.3苟聪聪.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9(11):10
36、8-110.4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5陈汇才.普惠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9(21):128-129+134.6钟涛,吴晨阳,王珊.探究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和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0):38.7李晓钰.安徽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8李晓钰.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04):54-58.9周昕橦.新时代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优势与文化优势J.财富时代,2019(08):197-198+200.10李晓钰.改
37、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实践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7):35-37.11方仙美.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24-25.12吴徐.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减缓贫困吗?D.安徽财经大学,2019.13刘子畏.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县域差异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14刘闯,牛犇.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以亳州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9):21-22.15黎云帆,朱锐.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8(15):41-42.16何磊.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优化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17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孟凡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其福利效应研究J.金融纵横,2014(12):47-56.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帮助都历历在目,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总使我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是幸运的,能结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能顺利、愉快地完成学业。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