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河南省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二上】河南省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河南省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上】河南省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
2、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
3、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
4、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汉族居住区,
5、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
7、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
8、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C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D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B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C各民族
9、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B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C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
10、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D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去南方原上秋夏天的夜晚,村里人都会爬到屋顶去睡。堂哥也在屋顶,他不睡,他满怀心事。半夜,他站在屋顶边缘,极目往南远眺。远处影影绰绰是一片树林。他脑子一直在想,树林那边是什么呢?门口一棵大橡树只剩几片残叶坚守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都拼接到一块儿了。堂哥踩着嘎吱嘎
11、吱的雪爬到屋顶,再看的时候吓一跳。眼前的大坑在雪白的地球上像一块伤疤,隐显着一种疼,给满怀壮志的他带来一丝忧伤。他心里说,不能再等了,开春之后,必须出发。他换了一个新手机号码,电话里不悲不喜地说他到了南方。我那时候正跟着一个工程队到处拆房子,成天灰头土脸。我好奇堂哥在南方干什么,我想追随他去南方看看。我让堂哥发个定位,他在电话里问,什么定位?显然,他对玩手机还很不在行。不久后的一天,我正和一伙工友端着大碗喝酒,手机“嘀”了一声。堂哥发来的定位让我大吃一惊。他没有出内黄县,定位显示他在内黄县林场,离羊各庄只有30多里。我电话问他在哪里,他一口咬定在南方,并瞬间挂掉了。我们如火如荼干得正起劲,上级
12、一个通知叫停了下来,所有工程队都要进行整顿。拆房子的活不叫干了,去“南方”看看堂哥是个机会,如果他发财了我就跟着他发财,不然我就当是旅游一回。我坐上去内黄县林场的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堂哥定位的地方。下了车,我给堂哥打电话。堂哥很吃惊,我出发前没有告诉他,他大概觉得突然。他沉默了足足一分多钟,说,别动,我去接你。半个小时之后,堂哥开着一辆破旧三轮停在我的身边。我掩饰不住对他的失望,说,你原来根本就没去南方。堂哥说,这不是南方?堂哥住在一片林子里,这是不是他在屋顶看到的林子,不得而知,但感觉这片林子很大,有森林的气魄。那天和堂哥一起喝了很多酒,堂哥的话多了起来,后来稀里哗啦哭了。从堂哥的话里,我
13、知道这里是陵水镇。林场离小镇不远,但他和小镇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没想过成为这个镇的永久居民,随时准备着走。堂哥在等一个人,是一个漂亮女人。女人就住在小镇上,他们约好一起去南方。在等待过程中,堂哥养了一群猪。那些猪显然没有受到很好优待,个个瘦骨伶仃。我猜想,堂哥指望把猪卖了,好攒和女人一起去南方的路费。从堂哥那里回来,我又灰头土脸地拆房子了。混沌的日子过了一年之后,堂哥在微信里主动跳出一个定位。这回,那个水滴一样的定位点确确实实在祖国的南端。他说他成家了,现在过得很好。我祝福他,并说我也喜欢南方,有机会一定去看他。他没说让去,也没说不让去,只回了一个龇着大牙的笑脸。(有删改)文本二:不老的月光吴苹
14、这次,素心决定无论如何也得听一场罗清扬的音乐会。十年前,素心和男人结婚的时候,男人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小工。十年后,当年和男人一起干活儿的人都走了出去,在省城或市里买了房,只有男人还留在乡村里提瓦刀。唉,说什么人的日子是不停歇的河流,只是河流的走向却各不相同,有的一路高歌奔腾入海,有的流着流着却见了底。素心打开床边的箱子,取出一个旧日记本,本子里贴满了一个男人弹钢琴的照片,素心摩挲着那些照片陷入了沉思。那时素心十二岁,刚上初一。某天,素心在邻居家看电视时,偶尔看到一个人弹奏钢琴的画面,那人双目微闭,十指在琴键上蝴蝶般翻飞,美妙的音乐瞬间把她迷住了。后来,素心知道那个人叫罗清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家
15、。她开始憧憬着将来有一天,一定听一场他的现场演奏。中考前夕,父亲进城卖菜时遭遇了车祸,素心只得背起书包回了家。没几年,素心就和村里那些辍学的女孩子们一样,早早地嫁了人。这些年,每每和丈夫怄气后,素心就拿出这个日记本看上一阵。她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罗清扬的演奏视频,其中有她最喜欢的月光奏鸣曲。这辈子,说什么也得听一场他的现场演奏会呢。素心正准备起身下地时,手机“嘀”响了一声,是一则新闻:钢琴家罗清扬10月18日到省城开演奏会,地点在水上明珠会堂,门票正在预订中。素心“呼”一下站起来,原地转了两圈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一时间手心里竟出了汗。后来,她还是坐了下来,重新打开手机,点开了那个预订门票的网站
16、。去省城的前一天,素心特地买了一身新衣服换上,跟男人撒谎说她去一个外地的女同学家。素心到了省城后,先找了一家便宜旅店住下。演奏会晚上七点半开始,现在还不到四点,素心就到了水上明珠的门外。她坐下来,看着身旁的一面墙,那堵石头墙不算太新也不算太旧,每一块石头都显得厚重而坚硬。为什么是石头墙呢?对于钢琴曲和月光来说,古色古香的红砖墙岂不是更配?脚边的墙根下,竟然有一小片铅笔的涂鸦,也许是哪个淘气孩子的“大作”。那墙离地如此之近,近得触手可及,她却望着它发起了呆。两旁的街灯都亮了起来,她这才站了起来,向那院内走去。演奏大厅的门口铺着长长的红地毯,两排鲜花从大厅门口摆过来,一直延伸到她的脚下。走出大厅,
17、她望望头上的月光,想起了一句诗:人类登上了月球,却跌倒于诗意。她很庆幸那些人中没有自己,所以现在,还有未来,她的月亮都会一直饱含诗意。当然不只有月光,还有钢琴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小说都是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的现代小说,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堂哥与素心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生活。B堂哥两次给“我”发定位,第一次是在“我”的要求之下发送的,第二次是堂哥主动告知“我”他所在的位置,以向“我”炫耀。C“我”对堂哥所在的“南方”充满了好奇,在看到堂哥发来的手机定位仍在本县后,便寻机去堂哥的定位之处以揭穿他的谎言。D张贴罗清扬演奏时的照片,珍藏他的演奏视频
18、,又费力去听他的现场演奏会,表现了素心对罗清扬的仰慕及对梦想的追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景,渲染了寒冷、沉寂的氛围,为堂哥去南方作了铺垫。B文本一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不悲不喜”“稀里哗啦哭了”“龇着大牙的笑脸”形象地展现了堂哥的心理变化。C文本二第三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素心生活现状的同情,也有表现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D两则小说与课本孙犁的荷花淀都是按顺序的方式叙事,使得故事条理清晰,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印象深刻。8文本一的“南方”具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9有人认
19、为文本二主要讲述素心去听向往已久的音乐会,却以“不老的月光”为题,似乎不大合适。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以此为题的合理性。(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至望都,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领兵援之。继忠至康村,与契丹战,自日映至乙夜,敌势小却。迟明复战,继忠阵东偏,为敌所乘,断饷道,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继忠独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于契丹。(节选自宋史王继忠传,有删改)材料二:咸平末,契丹犯边,戍将王显、王继忠屯兵镇
20、定。虏兵大至,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虏母老,亦厌兵,遂纳其言。因寓书于莫守石普,使达意于朝廷,时亦未之信。明年,虏兵大下,遂至河。车驾亲征,驻跸澶渊,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上使曹利用驰遗契丹书,与之讲平。利用至大名,时王冀公守大名,以虏方得志,疑其不情,留利用未遣。会围合不得出,朝廷不知利用所在,又募人继往,得殿前散直张皓,引见行在。皓携九岁子见曰:“臣不得虏情为报,誓死不还,愿陛下录其子。”上赐银三百两遣之。皓出澶州,为徼骑所掠,皓具言进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萧搴车帏召皓,以木横车轭上,令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上 河南省 开封 2023 2024 学年 学期 期末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