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下】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下】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阿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堪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
2、: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
3、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这些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愈益丰富而具体。“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
4、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在当时,“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都可能有其雅致趣味、都可以入画入诗。王安石回忆往事,于平淡中感怀世间沧桑:“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杨万里也曾写:“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些篇什以高雅的立意、简朴的语言、习见的俗语,表达出对于哲理的深邃思考。雅俗相通,诗、书、画也都相通。苏轼曾经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我们讲宋代的艺术、美学,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就是传世书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筑。其中,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
5、品,都蕴含着当时文化精英的学养与情操。宋人画作对我们观察宋代社会文化生活、体悟士人的思维世界很有帮助。艺术史本来应该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被人为分开了。当然,历史学者与艺术史家对画作的认识角度不同。艺术史家往往是将特定背景下的画卷“拉”出来,进行聚焦式的情境分析;历史学者则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推”进特定的背景之中,作为观察时代的一个“窗口”。绘画不仅能反映生活,也存在“政治主题”。宋代历来以宫廷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除了与宫廷或朝政相关的绘画之外,宋代的地方官员会以画图作为告谕民众的施政手段;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也会以图画或直白或幽约地表达心声。文人的绘画及鉴赏、馈
6、赠、收藏等活动,也渗透着构建人际网络的努力。即便看似超脱于政治的文人画,也是特定政治文化环境导致的结果,体现着对当时政治景况的直接或间接回应。作为书画欣赏的外行。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会觉得宋代的画作,尤其是山水画,可能呈现着当年画家“观天下”的方式和感悟。黄庭坚即将人世间的情景与天下、自然界的江山联系起来,他说:“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王厚颂二首其一)这里所说的“风月”,不仅指美好的景色,更是指心旷神怡的状态。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与西方揣摹实景的风景画不同,是“寄情山水”,重在内心情感的流露沟通。士人画作是文人的业余消遣,技法无法与专业画家作品相比,但正因为如此,更便于抒写他们的襟怀
7、和心声。有学者指出,今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是说“看”画,但是古人会说“观”。“观”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说“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山水画作的“高远”“深远”“平远”,其实是出自作画者、观画者内心对于山川的全景式体验。这种“观天下”的方式,反映着他们的“天下观”。正因为如此,当说到宋画意境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画境、诗境、心境,这些是贯通彼此、浑然一体的。宋代艺术有很多突出的特点,简约,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当然,以瓷器为例,我们也会看到,和清雅端庄的风范同时并存的,也有粗砺朴拙的器具、浅俗庸常的风格,比如说一些瓷器上写着“忍”
8、,或者“孝子”“贤妻”这类字样,这一些器物肯定也为世俗之人所喜爱。通过许多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雅和俗这两者是并存的,而且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融通的。宋人画作里有描写市井生活的画卷,文学中也有描写市井生活的作品。这就很生动地体现出贯通于两宋的文化风情或者说文化特质。(选自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三联书店,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记载的小故事表明,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已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B.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在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宋代的文化具有了兼通雅俗的风格。
9、C.天地之间“无非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诸如此类的理念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当中,士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具体。D. 与西方描摹实景的风景画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重在内心情感的表达;宋代文人为方便自己抒写襟怀和心声,把士人画作当做业余消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新儒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直接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成长起来的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宋代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B.宋代山水画作画者、观画者“观天下”方式,反映着他们的“天下观”,其思想理念与黄庭坚在王厚颂二首其一中所体现的理念不同。C. 宋代士人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
10、趣,并将其入画入诗,文章中列举的王安石、杨万里的诗句足以体现这一点。D. 历史学者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放到特定的背景之中,借此观察时代的种种风貌,而绘画不仅能反映生活,也可能是政治文化环境的显现。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宋代“简约之美”的依据的一项是( )A. 宋瓷多为纯色,不像后世的瓷器那么绚烂堂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B. 唐朝的绘画大红大绿,到宋代竟敢用墨来画画,崇尚淡雅,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C.南宋画家梁楷的人物画,体现着“参禅”的兴味,所谓“萧萧数笔”“神气奕奕”。D.朱子语类记载:“天地与圣人都一般,精底都从那粗底上发现虽至粗底物,无非是道理发现,天地与圣人皆然。”4.古人提及画卷
11、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说一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5. 某博物馆拟推出一期宋代雅俗美学特展,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为本次特展推荐两组不同类型的展品,并说明推荐理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远行何士光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
12、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撕一张票下来,老八!”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不行!不行!”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冯家老三一横身子
13、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
14、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
15、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16、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听我的! ”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牛叫声还是拖长着
17、,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啊!远行!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原载人民文学1985 年第 8 期,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B. 冯
18、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C. 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D. 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B. “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C. 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19、。D. 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8. 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 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
21、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
22、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注】爵:通“雀”。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B. 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C. 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
23、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D. 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B. 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C. 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D. 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
24、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14. 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此诗为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设问开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下 2024 湖南省 重点高中 高三下二模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