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3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3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3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3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 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
2、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以花喻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手法。其自诗经发瑞,经屈原“香草美人”进一步丰富后,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牢不可破的抒情传统,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审美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以花喻人处处可见,众女儿不仅有着如花的美貌,更有着如花的品格。“以花喻人”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比德”这一内涵丰富的文学传统,也暗藏了花与女子命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汝昌先生在红楼花品中盛赞:“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从此角度,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
3、。”花意象和众女儿形象相观照。曹雪芹草灰蛇线,利用诗、词、曲等形式以花喻人,伏笔千里。他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以“榴花开处照宫闱”来暗喻贾元春。在世难容一曲中用“气质美如兰”一句以妙玉比兰花。在第六十二回中,写到“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描绘了一幅湘云醉卧图,通过对环境的营造村托湘云的形象。花之品格与众女儿之品格相互辉映。薛宝钗与林黛玉并为全陵十二钗之首,与她相关的花意象有牡丹、海棠和柳絮,其中牡丹花是与宝钗相喻最相符的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把宝钗与牡丹花相联系。在第二十七回将薛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而杨贵妃被李白喻为牡丹花。此外,薛宝钗抽到的花签也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牡丹花色泽绚丽,雍容华贵,
4、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这与薛宝钗的外貌身份极为符合。周舒就把宝钗比作牡丹,说因她“艳冠群芳”,故而“任是无情也动人”。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眼睛,对薛宝钗的外貌作了详细的描写:“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抚媚风流。“宝钗不但外貌具有牡丹的特点,她自身品格也与牡丹有于丝万缕的联系。她是一位热心的女子,处处体贴别人,被众人颂扬。文中写到“宝钗行为豁达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她本人受到大家普遍的喜爱,跟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牡丹受喜爱的情况极为相符。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薛宝钗的性情与行事,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牡丹在传统文化中占
5、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象征着富贵与传承,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与宝钗身上所带有的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和礼教,也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人花共命的艺木彰显。曹雪芹在以花喻人时,暗藏了人花共命的艺术手法,借花的形象来隐喻人物结局。黛玉在怡红院的群芳夜宴上抽得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般认为源自高蟾:“芙蓉生在秋江,不同东风怨开。”且芙蓉的形象比之黛玉的确是恰如其分,黛玉抽到此签时,众人笑道:“这个好极。除了他,他人不配作芙蓉。”广群芳谱说:“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可见黛玉的素雅孤高,与中国传统文学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木芙蓉意象特质相符。此外,木芙蓉素有拒霜花之称,其忍
6、受孤寒的特性,与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也有相似之处。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则以芙蓉的凋零暗示了其过早香消玉硕的结局。曹雪芹借助木芙蓉特有的文化寓意、象征意义,彰显了黛玉形象的丰富特征,利用人花共命的隐喻,预示和概括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饱含了作者的无限爱怜和悦惜之情。正如段江丽所言:“纷繁的花意象不仅是众女儿乃至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还具有与人物比德的意义。在传统的比德观中,花意象既具有塑造人物的作用又具有评价人物的作用。”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独特的传统和光辉。(摘编自范丽君(红楼梦以花喻入探析,有删改)材料二: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曹雪芹以诗写人,诗即是人。在红楼梦中,
7、诗词往往暗藏玄机,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第五回出现的判词、曲与书中众多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正是一边赞叹薛林二人的女德与文采,一边暗示二人的悲惨结局。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通过诗词表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宝钗为例,“珍重芳姿昼掩门”写的是谨守封建妇德、端庄得体的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写的是淡雅素净的宝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是锋芒稍露、是非分明的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写的是颇有气魄、志向远大的宝钗。曹雪芹正是通过一首又一首的诗词,成功塑造了宝钗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曹雪芹还将暗含人物身世命运的诗词镶嵌
8、在小说情节之中,采用象征、拆字、谐音等艺木技巧,使其成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红楼梦的诗词区别于其它中国古代作品中诗词的鲜明特征。从未有过一部小说作品中的诗词,可以像红楼梦中的诗词一样和小说情节结合得如此紧密,并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还在诗词中暗藏玄机,以揭露红楼梦复杂而深刻的主题。红楼梦主题的复杂多元,与曹雪芹善于运用含蓄蕴藉、有意遮掩的笔法有关,而诗词的运用,正是曹雪芹实现这种遮掩写法的主要方式。(摘编自龚素佳(红楼梦诗词的特点与功能,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发展后,“以花喻人”成为
9、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法。B. 周汝昌先生认为,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比德”这一文学传统,表现在以花的意象塑造人物形象。D. 曹雪芹运用诗词这种含蓄蕴藉、有意遮掩的笔法,有利千表达红楼梦复杂多元的主题。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并列地展开论述,最后总结,逻辑严密。B. 材料一结尾引用段江丽的话既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对全文进行总结,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C. 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例,论证了“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
10、D. 材料一重点论证了“以花喻人”在红楼梦中的运用,材料二重点论证了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B.潇湘妃子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C.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D.探春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4. “以花喻人”意蕴丰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5. 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庆基本蒂韩佩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11、一个人在七十个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一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了它的存在。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畟铩,他用大拇指托看烟斗,完全况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看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
12、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浒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
13、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漫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在紧紧追赶着人群。刺耳的枪声继续在响着,皮鞭抽在跑得慢和摔倒了的人身上接着,托比亚斯阿庆基看见一个跑近的警察扬着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
14、的困境,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吃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晇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托比亚斯阿庆
15、基挂了搂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千社会抱着观望的态度,坐在板凳上看世界,成了他的一大生活乐趣。B. “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与“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两句话看似矛盾,但都意在强调板凳的普通,人们在休息时才会注意到它。C. 阿庆基听到歌声才想起生活在动乱时期,看到工人游行示威,仍心安理得地坐在凳子上旁观,可见他是一个生活麻木毫不觉悟的人。D. 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瞪望放哨的人,或是工运首脑,文章借此嘲讽了警察的武断,进而揭示这是一个颠倒
16、黑白的社会。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善千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挨了警察皮鞭的阿庆基顿时火冒三丈,受审时对警察呾哮起来,表明阿庆基有一定的反抗精神。B. 小说把阿庆基放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中去写,一场貌似与他无关的游行示威,把他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了当事人,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理。C. 坐板凳越是被强调,就越是显出警方举动的横暴无理,这从侧面印证了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时唱的“法律骗人,政府压人”的内容。D. 文中没有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而是通过描写一位清白、可怜的老者的悲惨遭遇,增加了批判社会的力度。8. 小说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条板凳看来完
17、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请简要分析。(4分)9. 文中画线句三次提到“旁观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甘茂者,下蔡人也。因张仪、桴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烽、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桴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
18、”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于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桴里子、公孙爽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桴里子、公孙爽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向寿者,宣太后外族也,而与昭王少相长,故任用。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爽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爽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甘茂之亡秦奔
19、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蜗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巨过矣。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莫若向寿者可也。”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樑里子甘茂列传,有删改)【注释】也容车:送葬时载运死者衣冠、画像的车。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20、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王前尝用召滑A于越B而内行章义之难C越国乱D故楚南塞厉门E而郡江东。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中的“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的“略”意思不同。B. “东之魏”中的“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中的”之”意思不同。C. “今王倍数险”中的“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不同。D. “夫秦之有贤相”中的“相”与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中的“相”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甘茂才
21、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楞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获胜归来。B. 甘茂尽心事主,忠心耿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请求赴魏游说,最终使秦国取得了宜阳之战的胜利。C. 甘茂能言善辩,审时度势。说魏成功之后,甘茂担心秦武王伐韩之心不坚决,让向寿回复不讨伐,此举让秦武王疑惑,最后在息壤成功说服秦武王。D. 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低毁之后出逃,先后来到齐、楚,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召滑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千魏国。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归,言之千工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22、事成,尽以为子功。(4分)(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4分)(六国论)14. 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释】:秋娘渡,泰娘桥:桥名。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片春愁待酒浇”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言春愁连绵不
23、断;“待酒浇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之浓。B.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 “摇”“招”表现了词人的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的心理。C.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采用叠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在旅途的凄苦。D. “何日归家洗客袍”作为过片,既总结了上片词人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了下片词人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16. 下片后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既表明冉有认为自己治国能力不足,又侧面表现其谦逊的两句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蓉城 名校 联盟 2023 2024 学年度 下期 高中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20205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