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含答案.docx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
2、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3、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大家加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
4、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
5、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摘编
6、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材料二: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
7、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
8、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B.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C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
9、性成果。D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的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B.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C.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D.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3.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B.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10、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C.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D.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4.下面相关文体方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B.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也可以说是一篇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C.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D.实
11、施人物访谈时要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不使受访人感到有社会压力,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不对受访人进行暗示和诱导,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不曲解受访人的回答。5.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1.C(C项“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2.D(D项“均通过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材料二侧重突出其不惧困难、创新突破的精神。)3.A(B项提问方向有误,根据下文黄建平的回答可知,其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人才”而非“培养什么人才”;C项问
12、题笼统,指向不明确,且“到底”二字较为强势,语气不够委婉、态度不够尊重;D项问题未体现层层深入,与前一处问题重复。)4.C(C项“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为主的通讯”不准确,应是“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5.团队合作,同心克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泥飞鸿张中杰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
13、过,愈显岑寂旷远。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
14、馑过度。”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晰,倒也排去几多寂寞。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夜幕下,涧河清冽,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
15、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思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人生如逆旅,你我
16、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
17、宝。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雷。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经过
18、渑池,寺庙肃穆依旧。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
19、为终生憾事,眉头重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父亲对累死的小马“就地浅埋”的处理,苏轼提出了“赠予村民”的建议,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B.小马累死,苏辙淌泪,苏轼用开玩笑的方式让弟弟释怀,也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的一面。C.父亲科考失利,仍为儿子的前程劳苦奔波,兄弟酸楚盈怀,奉闲“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的劝慰契合了他的身份。D.苏辙送兄至郑州的别时赋诗寄托着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对兄弟分别的忧愁,对前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兄长的思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用简
20、笔略写赶考行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但字里行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急切心情与奔波之苦。B.“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1061年仲秋”小说运用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C.小说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为苏轼后文触景生情、油然吟诗做了极好的铺垫。D.小说结尾,以景结情,意蕴丰厚,升华主旨,卒章显志。8.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这句话有何作用,请概括分析。(5分)9.这篇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参考答案】6.B【解析】“暴露了苏轼为
21、人冷漠”错,只是用开玩笑的方式对弟弟劝慰。7.D【解析】不是以景结情,也没有卒章显志。8.照应前文的苏轼“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丰富充实了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有致。为苏轼的“释然”的原因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补充。(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9.诗句引用成为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增添了小说的意蕴。如对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路长人困蹇驴嘶。”诗句的引用,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诗人早期豁达情怀的表露。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意境美。如“松涛阵阵,蝉鸣片片”“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擅用短句,四字短语或独词,灵活灵动,境界大开。如“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22、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任答2点,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
23、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节选自晋书宣帝纪)材料二:今人将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新高 语文 联考 仿真 模拟 十二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