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需背诵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需背诵知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音韵学需背诵知识一、 关于声1. 宋人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新名发音部位旧名发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双唇唇音重唇帮滂並明唇齿轻唇非敷奉微舌尖中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舌尖前齿音齿头精心清从邪舌面前正齿照审穿床禅舌根牙音见溪群疑喉喉音影舌根晓匣半元音喻舌尖边半舌音来舌面鼻半齿音日(所有的表格的内容:五音、七音、九音、清音、浊音)五音:我国古代从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起就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音韵学上的所谓“五音”。唐末开始有人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来l),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日),连同原来的五类,即是音韵学上的所谓“七音” 所谓“清”,就是指发
2、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送气却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2. 字母: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3. 宋人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七声母的异同:第一、 唇音只有一类,无“非敷奉微”。第二、舌音和三十六字母一样分两类。第三、齿音有三套声母。即“照穿床审禅”在广韵中可分为“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两类,加上李荣先生将“俟”共三十七个。二、 关于韵1. 韵母、韵、韵目、
3、韵部、韵摄韵母:汉语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剩下的全部称作“韵母”。韵是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韵部是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的韵。从同韵的字中选取一个作代表,这个代表字就是韵目。广韵206韵就选206个代表字作韵目。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2.同韵母的字即韵头、韵腹、韵尾都相同;但不考虑声调。同韵的字需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同韵部的字既不区别韵头,也不区别声调,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同韵摄的字韵尾相同,韵腹相近。3.十六摄:广韵的206韵归并为16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4.
4、凡韵头不是u或不以u作韵腹的,就叫开口呼;凡韵头是u或以u作韵腹的,就叫合口呼。明清时代,又将韵母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5.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称为阴声韵;以鼻音-m-n-为韵尾的韵,称为阳声韵;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称为入声韵6.对转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同类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相互转化的现象。条件:韵腹(主要元音)必须相同旁转,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邻近的同类韵部(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由章太炎在成均图中提出。条件:主要元音相近,无韵尾或韵尾相同。7. 古无轻唇音所谓“古无
5、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例如:“非”古读作“帮”8. 古无舌上音这是钱大昕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例:“知”古读作“端”9.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10.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这是近代音韵学家
6、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也就说,“喻三”(云母)是从上古“匣”母中分化出来的。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11. 照二归精黄侃黄侃论学杂着中的声韵略说:“由精而变者,曰庄;由清而变者,曰初;由从而变者,曰床;由心而变者,曰邪,曰疏。”杨柳桥汉语音韵学讲义认为,清人夏燮己于述韵初步提出“照二归精”的看法,到黄侃提出更完整的说法。所谓“照二归精”,即庄、初、崇、生四声母,上古归于,精、清、从、心四声母。三、 关于调1. 中古声调:平、上、去、入。2. 平分
7、阴阳:中古平声字演变为近代的演变规律:清声母字读阴平调,浊声母字读阳平调。例:东,德红切。(德是端母的字,端是清声母因此读阴平) 同,徒红切。(徒是定母的字,定母是浊声母因此读阳平)3.浊上归去(全浊上声变去声):中古上声字演变到近代,全浊的上声变为去声,其他的还是上声。例:动,徒摠zng切。(徒为定母的字,定母是全浊声母因此读去声)董,多动切。(多为端母的字,端母是全清声母因此读上声)3. 入派三声(即入声归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入声消失。)即全浊声母变阳平,次浊声母变去声,清声母变四声。2.拗救(1)本句救A乙:(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字拗了,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口诀“一拗三救救孤平”B在丙句式“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三个字拗了,可以用第四个字救,但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全句就成了“平平仄平仄”。 口诀:三拗四救可救可不救,一必平 (2)对句救限于甲、乙句式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联内A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B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口诀:出四拗对三救,一定得去救。C有时还会出现出句第三(五)、第四(六)字都拗,对句第三(五)字救。“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口诀:出三拗,出四拗,对三救,一定得去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