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
2、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内容是?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其内容是: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3. 意识的起源及本质是什么?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
3、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4.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1)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2)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3)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5.物质和运动的
4、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6.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7.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 (1)
5、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
6、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9.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10.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矛盾的内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
7、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8、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13.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
9、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级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10、一。 1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
11、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原理分析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 (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
12、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做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
13、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4.理论为什么要回到实践中去?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
14、有意义的。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
15、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 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基本过程。 (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的实现事物情况很少。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需要经过多次失败,不断 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向前,人们对于客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