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中考二模整合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2024届陕西中考二模整合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陕西中考二模整合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届陕西中考二模整合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徜徉书海,可以丰富头脑;登临胜迹,能够增长见闻。即将迎来“五一”黄金周,陕西诚邀各地宾朋,畅游三秦大地,感受灿烂文化。作为陕西省旅游宣传大使,请你协助陕西文旅局,带领外来游客朋友,畅游陕西。【领略自然风貌】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秦中自古帝王都”,自3000年前周代开始,历史上先后有多个王朝定都于此,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之上,广布黄土塬、梁、峁和丘陵、沟川地等,此种特殊地貌更显雄浑壮丽,别有一番美感。你将带领游客朋友前往
2、横山,领略自然风貌。出发前,你准备在朋友圈推送下面这段描写横山美景的文字,让朋友们先睹为快。请你仔细审阅,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第一次到陕北时,瞬间被击中了: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地球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被鬼斧天工切割得千沟万h,气势磅礴地伸向天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狂怒咆xio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泥沙俱下而当你来到陕北偏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蹚过塞北沙漠漫延横山全境,你一定会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当得知在这片神奇辽阔的黄土地上,一代代帝王将相大展雄才伟略,一位位英雄豪杰泼洒热血,一曲曲历史交响激越昂扬,一首首壮丽诗篇千古流传,你也一定会对“龙
3、兴之地”横山高山仰止。1、请根据语境,给句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1)气势磅礴( )地伸向天空。(2)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 )天际。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1)千沟万h() (2)咆xio()【体验花海阳春】三秦四季,春光“陕”耀。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三秦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万物苏萌山水醒,大地阳和暖气生。如花一般的美好时节,如花一般的绚丽世界。3、恰逢春暖花开时,你带领朋友们来到“无处不飞花”的“春城”西安。沉醉于西安的古风古韵,大家不由得吟咏诗词,相互唱和,并组织了“诗歌飞花令”游戏。请你和大家一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4、。(6分)小晋:既然“春城无处不飞花”,那我们就以“花”入令。洛洛:好呀,我先来。“(1)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李白的浪漫,亦是他的哀愁。小新:“(2)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这是晏殊难挽时光的叹息,也是他重逢新燕的欣慰。小齐:“山重水复疑无路,(3) 。”(游山西村)这是陆游畅游山村的闲适,更是他深邃睿智的巧思。悦悦:“(4) ,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是杜甫的愁苦,也是他的无奈。文津:“(5) , 。”已亥杂诗(其五)这是龚自珍的赤诚,更是他的无私奉献。【重访红色足迹】延安,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延安的红色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见
5、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现如今,延安正利用独特的文旅资源,阔步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大路上。本次行程的第三站,你和朋友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4、【品尝陕菜风味】民以食为天,美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性载体。陕菜历史悠久,其体系形成距今三千年,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母菜系”。陕西区域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关中地区主要有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四大地标城市,四大城市皆有属于各自地域特色的陕菜美食文化。5、良辰美景不可辜负,美味佳肴也需珍惜。在品尝了具有特色的陕菜后,游客朋友纷纷为其点赞。而你也趁此机会,向大家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请你解决下面材料中的文字问题。(4分)渭南是“中国厨师鼻祖”伊尹的
6、诞生地。渭南的餐饮产业 是陕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陕菜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且名厨名店名菜众多。其中,渭南的临渭区、华州区、澄城县、大荔县四个县区也先后被评为陕菜之乡。近年来,为最大程度弘扬陕菜文化,渭南市着力打造“陕菜之都”品牌,让更多人认识到陕菜以及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力。(1)请提取第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2)请在第句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2分)(3)第句画线部分存在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感受非遗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
7、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陕西省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孕育了辉煌的古文明,还诞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珍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6、传承非遗文化,体验非遗项目。行程临近尾声,请你带领朋友们共同体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分)(1)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游客朋友们观赏了下面这幅木版年画作品,并进行了评价。请将你认为恰当的评价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1分)虎虎生威栩栩如生清丽雅致(2)由于行程时间紧张,无法让游客朋友体验所有的非遗项目
8、。请你结合材料,在下面两个项目中推荐一个,作为下一个体验项目。(2分)项目一: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等,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项目二:绥德石雕雕刻技艺。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既源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又富有时代的创新精神。它采用了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犷的风格、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不仅具有生产、生活普遍适用性的一面,而且还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具有美感的另一面。7、在返程途中,游客朋友难掩对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仍不断回味,并围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9、展开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问题。(4分)(1)有游客朋友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中,找到了“木兰传说”。对此,他有些疑惑:将花木兰的传说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他的疑问。(2分)(2)同为九年级的学生,晓丽决定返校后与同学们通过拍摄的形式,为家乡的非遗项目进行文化留存。请你以编导的身份,向晓丽提供两条拍摄内容方面的建议,并说明理由。(2分)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材料一】北京故宫、杭州西湖、安徽黄山、南京长江大桥、济南大明湖装入各地山川美景的“
10、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并引来跟风自制潮?近年来,本来就有不少人喜欢晒小时候的老课本,而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唤醒藏在课本里的记忆。有网友如此说:“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后,才让我发现,语文课本早就在学生时代带我行了万里路,但当时只忙着埋头苦读,刷题赶路,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如今亲眼看过了不少祖国羡景,才更体会到了语文的浪漫。”去年暑假,“跟着课本去旅游”悄然兴起,不少家长带孩子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感受课本里描述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描绘的或优美或壮阔的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际上,可以写进语文课本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数不胜数,都
11、配得上“框”进语文课本封面,或被写进课本。网友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已延伸到自制“历史课本封面”“地理课本封面”等,这一自发的网络创作活动展现出网友对家乡、对祖国山川美景的热爱。有的还把山川美景的静态照片配上音乐,剪辑出会动的“语文书”。这样的创意表达方式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既向传统文化寻找浪漫,也从中寻找精神力量。而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为“争宠”于年轻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呈现,使自己“潮”起来,给年轻人以新鲜感,年轻人便亲近之、乐享之,这是可喜转变。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其实是这种风潮的延续。 (摘编自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
12、材料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封面: (整理者:四望梅川河)【材料三】网络版语文课本封面:【材料四】最近,“教育闭环”话题引起讨论。所谓教育闭环,是指学生时代背过的、读过的文章古诗词,彼时不明何意只能死记硬背,长大后却在某个瞬间明白了其中涵义,有了更深切的现实感悟。也就是说,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教育提前教授给你的思想,会立马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此,不少网友纷纷感慨:“就像你在学生时代贪玩时射出的一个弹珠,许多年后,终于狠狠击中了此时此地的你,教育此时才完成闭环。”其实教育无所谓是否“闭环”。世事洞明皆学问。知识不止存在于课本里,教育不止框限于教室内,学习不止停留于校园中。教育不是一个环,
13、而是一条与生命同长的射线。因为,学校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时间躬行不辍。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有了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读懂其背后的含义,此时,知识像是射向远方的光,会照亮你我脚下的路。学校是传授知识和汲取养分的地方。但合上书本步入社会后,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其实才刚开始。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保持学习态度,与社会相连,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与时俱进。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思考,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
14、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就此而言,被教育“命中”的每一次,又何尝不是一次解锁人生新感悟的进步机会。 (摘编自语文课本里的人生,需要躬行不辍才能读懂)8、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3分)9、小组以“语文封面哪家强”为辩题开展辩论活动,正方观点为“部编版语文封面更好”,反方观点为“网络版语文封面更好”。请你选择一方观点,结合以上材料阐述辩论词。(4分)10、下列有关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四】提到的“教育闭环”话题。自制课本封面这一网络创作活动已由语文延伸到其他科
15、目课本。B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醉人,主要特点是“黑、密、厚、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下两册都以其作品为封面图。C“教育闭环”就是指在长大拥有阅历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对年少时所读过的诗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D学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进入社会后,才能学会知识,开始真正的教育和学习。这也是“教育闭环”现象形成的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 关门弟子 弓雨当孙子考上大学后,老木匠知道自己收关门弟子是无望了。老木匠是雕花木匠,其实还不是一般的手艺人,在玉山镇这一带不仅出类拔萃,而且还师出有门,属香山匠人中的一支,祖上都是在京城给皇室或达官贵
16、人家做细木活的。特别是前些年,老木匠精心制作的一些木制雕件,还申得了级别挺高的非遗项目。年轻时,老木匠凭出色的手艺娶了镇上最漂亮的女子。提起当年,老木匠总会挥一挥手:“好汉不提当年勇。”虽不提,老木匠早已面露喜色。老木匠一心想收个关门弟子,要说徒弟,老木匠也有,那就是儿子,只可惜,他半路刹车,做生意去了。老木匠也曾想收外姓的弟子,但他们家有一个规矩,手艺传内不传外。儿子靠不住,老木匠就把心思放在了孙子身上。老木匠去跟儿子商量,儿子一听直晃脑袋。儿子说:“我儿子将来是要上大学的,我赚这么多钱干啥?就是为了让他出国留学的。”儿子说完,老木匠一句话也没说,蹒跚着回到家中,一倒下就起不来了。儿子急了,
17、跟老婆商量了好几天,最终决定,如果儿子考不上大学,就跟老木匠学手艺,这么说,老木匠才算保住一条命。有了希望的老木匠开始巴望着孙儿快快长大。想到孙子,老木匠笑得有点得意。想的时候,老伴跑回来告诉他,孙子和儿子打起来了。老木匠一听,拔腿往儿子家跑。孙子和儿子真的较起真来,原因是孙子要放弃高考,他要跟老木匠学手艺。看着一心要跟自己学手艺的孙子,老木匠百感交集。儿子在一旁哭丧着脸说:“爸,您就劝劝他吧。”老木匠对孙子说:“我知道你心疼你爷,放心吧,关门弟子我找到了,即使你考上大学我也后继有人了。”孙子说:“哪个人?我怎么没听说过?”老木匠说:“就是租房在咱家的那个小金,同姓,五百年前咱是一家人呢,也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届陕西中考二模整合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 陕西 中考 整合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