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大意义(一)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市实现经济稳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重点行业以生产煤电钢焦产业链上游产品为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长期维持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发展,对现有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相较于我市传统产业更具优势。前瞻性布局先进制造业,构建生态循环、协同集聚的产业体系,可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摆脱过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倚煤倚重、缺乏发展韧性的弱点。实践证明,我市要在全省经济“大比拼”中争先进位谋发展,就必须从原有产业链低端锁定、低附加价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脱
2、身,加大创新驱动力的培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原有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间融合协同发展。(二)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市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我市承担着全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使命,传统制造业企业单位能耗大,存在高碳锁定、节能技术落后等问题。技术突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动,并为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机会窗口。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和承接外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工作部署,为我市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三)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市聚焦“三区三地”建设目标,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的必然选择。一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碳
3、”战略目标驱动下,煤炭、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进行了多轮整合优化,在节能减碳等技术工艺加持下,先进产能占比不断提高。二是随着研发创新和技术运用,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占比逐步下降。三是高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各地都把制造业振兴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具备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我市聚焦“三区三地”建设目标,明确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定位,就是把握产业变革大势,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化,破除路径依赖,增强发展主动性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二、当前*市实现制造业升级的优劣势分析(一)*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积极性因素1.具
4、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现实基础条件。一是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聚力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我市市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被国家确立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基础较为完备,具备发展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目前培育的两批市级重点产业链中具备传统产业优势者过半。此外,我市人均工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备劳动力要素成本比较优势,而采矿、制造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人员就业吸纳能力强。二是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长6.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6%,分别快于规上工业2.9、8.7
5、个百分点。其中,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增长4倍,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产量增长1.1倍,光伏电池产量增长24.8%。全市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以重大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我市积极培育和引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发挥龙头“链主”的招商和带动作用,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及资源引入本地,强化联盟创新,拓展市场销路,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全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我市将制造业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节能降碳提效工程、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能耗强度同比下降8.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4%。共培育国家级8
6、5户绿色工厂、54个绿色设计产品、6个绿色园区,5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具备实现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得以迅猛发展,与后发地区形成发展代差。但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成本上升以及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等多重因素影响,东部地区面临着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升级压力较大,而我市恰好可以凭借在产业、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承接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此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3.政策利好加速积累。我市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制造业振兴“229”工程为工作思路和牵引,出台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市“十四五”
7、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重点产业链培育激励方案*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策培育激励、市场倒逼等方式,相关责任单位建立起“纵向协调、横向联动”机制,发展环境的政策体系日益搭建完善。(二)*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约性因素1.制造业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从规模水平看,根据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我市仅*一城入围百强,且排位仅在第58位。根据中国制造企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企业中,我市仅6家企业上榜,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企业中,我市仅2家企业上榜。从产业层次看,我市工业产品主要以钢材、水泥、生铁等低附加值的
8、初级产品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体量不大,部分工业产品虽属于先进制造业范畴,但其中绝大部分仍为国内外高端产业生产零配件和组装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机电产品。从产业集群化发展看,目前我市大力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在技术、劳动力素质和规模效益上还处于低水平集聚发展状态,或是在产业招引过程中,对产业间的关联度重视不足。造成同一园区虽然落户了一定数量的制造企业,但形不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无法做到技术和价值链衔接、信息等资源交互共享,直接导致产业发展集而不群,无法摆脱低水平徘徊。2.创新驱动力有限,可持续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创新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统计数据显示,
9、剔除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近十年我市约有两百多万常住人口流出。尽管疫情后出现人口回流趋势,但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近5年市内高校*籍毕业生年均流出4.49万人,“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后回晋工作者不足10%。我市仅有一所211大学,优质高教资源相对不足,本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在产学研结构质量及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在各地人才“虹吸”政策较量加剧、优秀人才争夺激烈的背景下,我市在搭建更具吸引力的引才引智体系上缺乏“后招”。此外,我市在制造业R&D投入上强度偏弱。根据2
10、023年*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市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亿元,投入强度为1.0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10位。其中,制造业R&D经费*亿元,投入强度0.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5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14位,这与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相距较大。3.金融支持不足,财务负担成制造企业升级拖累。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但银行信贷作为支持制造业融资最为主要的渠道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各类对象信贷获取能力不均衡。出于防风险考虑,金融机构更倾向贷款给优质企业,对于财务负担重、盈利前景不明朗、抵押品有限的小规模或民营制造类企
11、业,往往存在银行信贷准入条件高的问题。二是信贷资金期限错配问题。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需要更高投入、更大风险和更长周期的研发创新强度,但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周转贷款,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周期下对资金需求的合理配置。三是相关金融从业人员技能素养有待提高。对于“专精特新”类科创型制造企业信贷发放,要求银行审批团队在项目评估和风控上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三、*市先进制造业实践路径思考近年来,我市聚焦制造业振兴升级,以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专业镇、开发区等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成链集群发展。结合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践路径中的制约因素,提出未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在提质增量中塑造新优势。一要
12、继续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在稳存量、扩增量上下功夫。我市资源优势显著、工业基础牢靠,传统制造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稳盘托底上发挥着明显作用。因此,要注重平衡好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关系,避免盲目贪大求新引发经济失衡失速。紧抓全市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契机,给予更好的政策环境和要素保障,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改升级、园区共建、产业基金共投、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强区域内外分工协作,扩大规模总量、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链实现横向集聚、纵向延伸。二要围绕新兴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做好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实现高能级链群集聚发展。通过摸底梳理出产业地域分布、链主及相关链上企业配套、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清
13、单,对开发区和产业园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缺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要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引领型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联盟沿产业链开展战略合作,带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走出“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二)在创新投入中培育新引擎。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搭建和科技成果转化。这其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重中之重,除了做好中试熟化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精准开展成果招商、项目招商外,还需要工作机制做保障。应召集相关单位联合成立科技工作专班,统筹日常协调对接工作。对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需求研究具体推进举措,做到
14、工作责任化、清单化,按时间表路线图狠抓落地。要加强人才引育并举。随着产业布局越发清晰,我市在推进人才和产业结合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在高端创新团队招引上,通过提升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等软环境、打造“人才飞地”“一事一议”柔性引才用才,“科技副总”走马上任,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匹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益探索。但需要注意的是,破解人才困境、健全人才配置科学矩阵,同样需要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培育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我市已经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要密切校企合作对接,根据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加强岗位实习上多下功夫,通过在学中干,干中学,
15、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要继续完善专业人才的晋升和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工匠终身学习体系,通过舆论引导释放技术工人受尊重的信号,不断满足我市制造业高技术人才需求。(三)在金融支持中汇聚新动能。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有效服务和信贷支持,推进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金融“活水”向制造业涌流。一是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关键领域。面对我市制造企业在重点项目建设、高端智能设备购置及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问题,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接企业需求,用活国家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鼓励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通过对先进制造企业上市指导和建立授信审批绿色通道、发展科技小额贷款业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增加困难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规模等方式,引导低成本信贷资金精准服务企业发展。二是持续创新和开展融资推介活动。行业主管单位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政银企现场对接。通过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文件、向企业发放各类金融机构重点行业领域信贷产品服务手册等形式,打通信息壁垒,创造更高效的银企交流合作环境。另外,金融机构要及时跟进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形势,引导从业人员树立学习意识,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评价机制约束,提升工作团队的业务胜任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