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二下】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下】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儿童文学取得相对独立的文学称谓与自觉,源自对“儿童”这一独立人生阶段的思维发展与心智水平的现代认知。就像文人文学从民间文学中逐渐分离并取得相对独立的文体地位一样,儿童文学以对“儿童”的发现为基础,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
2、呼吁要“尊重儿童”,再到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儿童文学”这一条目,以儿童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文学逐步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也因其服务于人类童年精神生命的成长期而具有了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精神引领与塑造的文学功能定位。在我国,历代学者不断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界定,从中可见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严既澄在1921年发表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一文,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内涵做出说明:“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儿童用的文学。它所包含的,是童谣、童话、故事、戏剧等类,能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的东西。”这种界定虽然还不尽完备,但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五四运动前后对儿童文学的反复酝酿与讨论,文学界对儿
3、童文学的界定有了较为清晰和一致的认识,集中表现在郭沫若192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郭沫若首先提出,儿童文学不是“干燥辛刻的教训文字”,而是“儿童本位的文字”。儿童本位的观点,既强调了儿童文学服务于儿童,又强调了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制约作用。这一观点,与现代儿童文学研究界所强调的儿童心理的特殊性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阐释:“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剧曲),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由儿童的感官以直诉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力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郭沫若对儿童文学的上述阐释,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自他以后,许多儿童文学文论及学术
4、专著都采用和沿袭了与之大体一致的观点。一代学人对儿童文学的拓荒性倡导与建设,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本土化发展,也奠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主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基石。直至我国当代儿童学者浦漫汀的界定,“儿童文学,即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儿童文学以人文情怀启蒙、滋养童心、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使命,凸显出鲜明的创作理念与准则。各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造就了儿童文学不同的创作理念与美学风貌。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儿童文学不同的文学轨迹。西方儿童文学自觉期的内在动力更多地来自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又进一步将返璞归
5、真的人类愿景寄托于儿童,将“童年”“童心”视为美的对象加以推崇,视为抵御成人世界的混沌与昏暗的光亮。因此,西方儿童文学更多选择了护卫自然态童心的原则。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期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关联,更多地肩负了引领未来一代精神成长、塑造民族人格的文化功能,呈现出更具家国意识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在我国,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育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20世纪初创刊的旨在倡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刊物杭州白话报(1902年上册论说卷),已推出了署名黄海锋郎的文论儿童教育。该文围绕“儿童教育,是成人的始基”这一中心论题,对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相互关系做了深刻有力的论证。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6、始终与教育密切相关。郭沫若在其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做出了阐述,“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中国儿童文学内在“树人”的使命感和“育人”理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延伸和变奏。儿童文学是对少年儿童展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径。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体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开发人性真、善、美的沃壤。除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量,还能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熏陶人的人文情怀。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怀首先表现在“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又被称为“人之初的文学”。王泉
7、根曾概括儿童文学区别于非儿童文学的最基本的美学特质:“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导人完善。”“以善为美”正是儿童文学创作寄寓、传达的人文情怀,是成人创作者与儿童读者代际间的“人之初的文学”,具有“引人向上、导人完善”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摘编自崔昕平向善向美开启“人之初的文学”)材料二:在长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首先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它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儿童当人看;二是把儿童当儿童看;三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多年来,我就是遵循这样的儿童观进行创作的。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读者的,可他的创作者又大多是成人。这就牵扯到创作者以什么为本位的问题。我以
8、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也就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感知、描写和认识世界。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用什么来衡量呢?自然是要用儿童本位来衡量,用它所张扬的人文精神来衡量。看它是否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价值,维护儿童的权利,提升儿童的素质,以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人生目的。也可以说,它是用来衡量一切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尺度与美学标准。(摘编自王宜振以儿童为本位)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童文学本非独立的文学分支,后来才从文学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文体地位。B我国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体现了学者们认识
9、的一脉相承。C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着眼于育人功能,并且把家国意识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放在首位。D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读者的,其创作者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儿童文学认为成人世界是混沌与昏暗的,将人类愿景寄托于儿童,护卫自然态童心,推崇“童年”“童心”。B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和儿童文学之管见都对儿童文学的界定做出了自己的阐述。C郭沫若对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阐释,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界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D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成人,而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是儿童,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去思考以什么为本位的问题
10、。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儿童文学取得独立性切入,主体部分从中国儿童文学的角度阐释了其概念内涵,最后分析其价值功能。B文章将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自觉期的不同内在动力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优劣高下,使说理具有辩证意识。C文中大量引用了卢梭、严既澄等人的名言,并附有人名、篇名、时间等信息,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说服力强。D文末由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怀推及儿童文学的人文情怀,并据此阐释了后者在成人创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意义。4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界定儿童文学标准的一项是()(3分)A要能“尊重儿童”,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情感。B以儿童为本位,由儿童的感官以直诉于其精神堂
11、奥。C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D开发人性的真、善、美,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量。5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叶圣陶1955年创作的小小的船的成功之处。(6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生命中的一条河梅洁我始终认为,在人类的故园,河流永远是最母性最阴柔最祥静的风景。我精神中的河流情结告诉我无论我怎样漂泊,最终我总会找到家园。我相信我的生命里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在鄂西北我诞生的那座具有三千年古老文明的小城脚下,有一条大河汉水。汉水被鲜明地标示在
12、中国地图上,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据证,它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大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引这条江的水解救中原、华北和北京的水危机的。汉水携带着遥远的神秘,千秋万代地向我诞生的小城飘逸而来,然后极女性地把小城团团围住,小城呈半岛状依偎在汉水的逶迤与润泽之中。我在河边长大。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妈,大河从哪儿流来?它又流向哪去?”望着迎面飘来又远远飘去的江水我问母亲。我想,从那时起,一个纯情女孩就一直站在江边,忧伤地谛听来自河流的一种秘语无论后来她离那条河有多么遥远小时候,我常和男孩子一起在夏天的大水过后,到沙滩上挖“浪柴”。“浪柴”是发大水时,从上游冲击下来的树枝、树根,树皮已被咆
13、哮的江水剥离殆尽,只剩下光腻的、长短粗细不一的内杆,被一堆一堆地掩埋在淤积的沙滩里。到河滩挖“浪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只要你向河滩的隆起部位走去,几锄挖下去,你便会发现成堆的“浪柴”,一窝一窝的柴棍儿黑压压草虫般挤簇在一起。这时,你的惊喜不亚于发现了一室一窟的宝藏。你的收获少则几篓几筐,多则一船两船!小城里的男娃女娃扛着挖锄、背篓、口袋向河滩走来,他们在十分纯情的童年里便开始享有如同淘金者一般的执着和惊喜。黄昏,挖“浪柴”的孩子们在河滩上翻筋斗一个头发、耳朵、脸上都挂满了沙粒的小女孩仰躺在沙滩上,她把脚丫翘得老高。脚趾上的沙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总爱一个
14、人这样仰躺着,望着脚趾上闪闪发光的石英质沙粒出神。小女孩在想什么呢?她自己也不清楚。河滩广阔而细腻,母肤一般;河水已恢复了往日的安详与宁静,夕阳的光辉辐射在河水上,河面像撒满了金子纤夫们“吭唷”着沿河滩匍匐而来,他们脚手撑地,身体蜷缩在阳光下,隆起的脊背在小女孩忧郁的目光中漆黑发亮,有血红色反光。有时,小女孩好奇地踩踏着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沿河行走,小脚丫复大脚丫,小女孩追随到很远许多年我都在想,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当然,童年很快乐的另一件事出现在五月。五月有一个盛大的
15、祭典在江边举行,那是一个节日。节日里,我们胸前挂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好看的丝线香包,香包里装着清香的草艾,耳根涂抹着掺了“雄黄”药的酒液,然后牵拉着母亲的衣襟,到江边参加祭典。母亲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他死了。祭典死了的,修善活着的那时,我不懂母亲的话。我和母亲挤在人群里,而我们的目光总是很努力地在人头攒动、千舢竞渡的江面寻找我们的父亲我的父亲每年都是这个祭典节日里很活跃很光荣的一员他总是很健美很生命地从几百米宽的江面第一个泅渡到江的对岸。但我的父亲最终没能从他生命的此岸泅渡到他生命的彼岸便猝然消失了。此后,在故乡的江边,我目睹了一种人类的苦难,目睹了生命的惊惧和毁灭,目睹了命运的猝然倒下,目睹
16、了生离死别、家破人散。我用一颗孩童的心体验着破碎、孤独、死亡和“灭顶之灾”如果我不会走向文学;如果我不会走向文学;如果我也不会走向文学。是的,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一生一世的情结。如果说,文学创作之前我有什么准备,我是不是可以说,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以及江边的站立和倒下,江边悲风徐徐的前行和故去(有删改)文本二:汉水被称为“中国的多瑙河”,在离开这条母亲河几十年之后,著名作家梅洁把她的思念和热爱融进河水,在作家深情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里,照映着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生命印记。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开内心的倾诉,用文学与她所处的世界对话。当她把伤逝、哀
17、怨、孤独与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她发现在她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大江!(摘编自陈新、万林梅洁:汉水女儿与她的心灵故园)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第三段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汉水及其实用价值,与全文的抒情风格相比显得极其客观理性。B到河滩挖“浪柴”虽辛苦,却是“我”幸福而快乐的记忆,因为有童年伙伴的陪伴和收获的成就感。C文中记叙了作者童年参与端午祭的节日盛况,和后文父亲的逝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悲剧色彩。D文章在第一人称的叙述当中穿插了第三人称,用旁观者的视
18、角追忆童年,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手段。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既呼应了标题,又引起下文对汉水的介绍和“我”在河边成长的经历的叙述。B句子用“极女性地”“逶迤与润泽”等词,传神地表现了汉水母亲河的特性。C句子小女孩“小脚丫复大脚丫”的行为,寓示她将走向远方,会像纤夫们一样辛劳。D句子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父亲的猝然离世带给“我”的强烈震撼和悲痛、无助。8“情结”是指深藏于心底的感情。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探究“河流情结”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4分)9文本一倒数第二段省略号部分,既是“我”走向文学的原因,也是“我”经历丧父之悲的深切苦痛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请结
19、合全文,尝试补充省略号的内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
20、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注哉?观其过湘,为赋以
21、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痛哭,贾谊治安策中有这样的话:“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22、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亦使人君A得B如贾生之臣C则知其D有狷介之操E一不见F用G则忧伤H病沮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自用者实难”中的“自用”是指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自用”意思不同。B“所就者大”的“就”是完成、达到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同死生,轻去就”的“就”意思不同。C本文中的“豫”为安乐、快乐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D见,这里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下 广东省 佛山市 名校 2023 2024 学年 下期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