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含答案.pdf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含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语文文参参考考答答案案(质质检检三三)1.B【解析】“道”“器”的表述说反了。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 项原文“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也就是说欧阳修、苏轼在诗画同构上功不可没,但不涉及园林。C 项曲解文意,“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错,原文是“远重视于”,并非“无足轻重”。D 项原文“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表明古人是将园林艺术升级了,而非“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项,留听阁“因诗造景”,支持“园林不论
2、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这一观点。B 项,兰亭依山临水,又有人类活动,支持“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这一观点。C 项,强调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文章并未提及材料论点。D 项,辋川别业“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支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这一观点。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句是利用作画记录山林,句是选石叠石,句是依山造园以局其间,句是游览山水。根据文意其递增顺序应为。5.古人认为园林即便是人造的,也要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宝玉认为稻香村身处大观园中,“此处置一田庄”,给人一眼假的感觉。勉强为之,虽精不宜。古人认为园林要“有山有水”,宝玉认为稻香村里都是人造山水,山无脉,水无源,缺少“山水”内涵。古人认为园林要以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最高境界是可游可居,人与自然共存。宝玉认为稻香村“峭然孤出”,周围无村镇市集,无桥梁寺庙等人居环境,无人介入的园林,不是上品。(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旨在强调桥给人带来的历史的沧桑感”错误,应为旨在强调石桥抵不过岁月漫长。C.题目中的小桥包括石桥和浮桥,作者说“似乎”,表明不是真的忘记,而是
4、有意这样安排的,浮桥引发了作者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所以单独列出。D.前后句不存在因果关系。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第二人称不能增强文章内容的客观性。8.借助时间回溯,由眼前桥追忆历史上桥的倡建、重修;借助空间转换,由流江桥溯流而上,写到更多老桥;借助桥梁材质的变化,由石桥写到浮桥。由桥及人,由小桥联想到修桥人。由实入虚,由作为实物的桥梁,写到桥梁负载的文化意义。(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9.思考:自己的先辈为何要修桥?认识:这是一种公德心,也是为自己积德;思考:老桥为何大多由民间捐建?认识:这是平凡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寻;思考:
5、拆旧桥建新桥为何众说纷纭?认识:桥梁既见证了历史沦桑,承载着乡愁记忆,也代表着交通便利,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10.BCE11.D【解析】材料中“归”是称赞、称许之意。12.C【解析】“不避权贵”错。“避”,躲开之意。此句意思是不挑选官职。13.(1)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担忧财物不足,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患”“吊”“何贺之有”宾语前置的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2)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分低贱和身分尊贵时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处卑”“比”“斯”各 1 分,句意 1 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河北省 石家庄市 普通高中 学校 毕业 年级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