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docx
《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本文以建瓯不同时期的地方志为切入点,讨论了岁时方言词语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对康熙瓯宁县志和民国建瓯县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进行了分类整理,从时空上对建瓯岁时民俗词语的基本构成方式和特点进行探究,挖掘不同时期岁时民俗词语的差异,并尝试分析产生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关键词:建瓯;地方志;方言;岁时词汇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Jian Ou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the entry poi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 words and folk customs
2、is discussed, And it classifies the folk words in Kangxi Ou Ning county annals and Jian Ou county an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asic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words in Jian Ou, dig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folk words in dif
3、ferent age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Key words:Jian Ou; local chronicle; dialect; folkloric words 目 录一、引言1二、建瓯与建瓯方言1(一)建瓯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1(二)建瓯方言概况2三、建瓯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2(一)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关系2(二)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作用3(三)岁时民俗对方言词语的反作用3四、建瓯地方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4(一)瓯宁县志岁序5(二)建瓯县志岁序6(三)地方志中岁时方言词语的构成8(四)地方志岁时民俗词
4、语的特点9五、建瓯岁时方言词的历时变化及原因分析10(一)历时对比10(二)原因分析10六、结 语12注 文13参 考 文 献13致 谢14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一、引言地方志,又称方志、志、志书,是记述某地各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述和资料性文献,是我国所特有的地方文献。千百年来,地方志文献以“一方古今总览”、 “一方之全史”、 “一地之百科全书”等称谓被人们所传颂。地方志文献为世人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实材料,在阅读地方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受到很好的教化,増广个人见闻的同时提升治世能力。地方志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极高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泉活力。
5、方言,又称“乡音”、“家乡话”、“土话”,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的基础交流方式,也是地域文化的脐带。民俗与方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民俗的发展的浪潮同样会使方言的发展变化受到震荡。方言不能脱离民俗文化而存在,方言现象与民俗现象交织渗透在一起。目前很多学者搜集方言材料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方言习俗材料和附有方志卷、民俗卷的地方志历史文献资料这样的一手资料受到关注和利用的程度并不高。岁时民俗词语是表示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习惯、物件、节令的词语,有时以方言的形式表现。本文从地方志着手,讨论了岁时民俗词语与岁时民俗事项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建瓯康熙、民国时期的旧志,梳理出岁时民俗词语,归纳出岁时民俗词语
6、的构词方式和特点,历时比较岁时民俗词语的差异,并分析岁时民俗词语发生变化却又与时代脱节的原因。二、建瓯与建瓯方言(一)建瓯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建瓯(又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正中,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面与屏南、古田交界,西面与顺昌交界,南面与南平相连,北面与建阳、政和交界。建瓯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瓯是闽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民国以前一直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建安初年,建瓯就已建县(当时称建安县)。从汉末的建安郡、唐宋的建州到元、明、清的建宁路、建宁府,1000多年间均设治于
7、建安。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1992年,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建瓯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的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233.13平方千米,居福建省各县(市)之首;人口54万,居闽北之冠。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和境域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方言民俗也有所不同。(二)建瓯方言概况建瓯方言是闽方言中历史最长的方言之一。三国时期“东吴人逐步从会稽经浦城来闽北开发,第一批汉人在福建留下了足迹,上古时代南楚江淮方言”随着他们的到来而传入福建;两晋时期,永嘉之乱,受到战争的影响大批中原汉人渡江躲避祸乱,向南迁徙来到福建。这批南渡汉人的集中地之一就是建瓯,他们带来的是当时河
8、南中州一带的口语。原始建瓯先民与越人的语言是建瓯方言的底色,后代不断加入的移民语言为建瓯方言增添了更多风采。建瓯方言以芝城镇(城关话)为标准音,下辖的村镇方言与城关方言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异的。各地之前也常有因方言差异发生一些趣事。三、建瓯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一)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关系千百年来,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事项无法证明二者何为第一性。二者关系众说纷纭,假设先有了某种岁时民俗,与这种民俗相关联的岁时方言词汇随后才产生。换言之,人们无法对各地不同的岁时民俗活动在不同的语言呈现形式做出统一的规范,所以就有不同的方言词语诞生。但如果在岁时民俗活动内容形成之前,方言词语就已经先被提出来了
9、,民俗事项形成后被确立的岁时方言词语得到强化和巩固,或者是用曾经出现过但后来废弃的岁时方言词语来为之后出现的岁时民俗事项命名。毕竟岁时方言词语的名称可以张口就来,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民俗事项却来之不易,这需要经过数代人积累。所以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第一性没有具体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岁时民俗与岁时方言词语相辅相成。(二)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作用1.岁时方言词语明确陈述岁时民俗现象岁时方言词语可以直接岁时民俗的活动事项,如“扫墓”是指清明时人们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项活动。也有表示时令的词语如“九重糕”,这是重阳时候的特色吃食。再
10、如“天贶”,指的是六月六日,这天适合将书画以及衣物翻晒。2岁时方言词语反射岁时民俗风貌岁时方言词语在反射出社会民俗风貌,“叉龙灯”即舞龙灯。是建瓯民间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游乐活动。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或娟彩扎;龙身以竹蔑为骨架,上面复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铁树叶。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蜓如飞。此外还常配以一组不同颜色纸扎的鱼形或龙形大彩灯,称“九鱼采莲”或“五经魁”。“叉龙灯”时,观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断,热闹非常。除此岁时方言词语还折射出社会观念。如“团圆子”,是冬至时用糯米粉制成的丸子,名字当中就包含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圆满的美好期待。再如“乞嗣”,指的是中
11、秋节时人们挂起旛灯向神明多子多孙,暗藏了传宗接代,福泽延绵的意味。3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凝固作用岁时民俗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农业生产对岁时知识经验的依赖使得岁时民俗文献应运而生。岁时方言词的产生以岁时民俗为基础,一定的语言形式是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巩固的载体。岁时民俗事项通过岁时方言词加以凝固。如人们在提到“浴佛”、“燕福”这两个岁时方言词的时候,联想到的岁时民俗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岁时方言词语和民俗之间拥有像函数一样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在我们代代传承的过程中,被写进文化的基因里,面对岁时方言词时,我们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它的民俗内涵。每一个
12、岁时方言词都像一根风筝线,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与之对应的某一种岁时民俗。(三)岁时民俗对方言词语的反作用1.岁时民俗使得方言词语得以巩固与岁时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随着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而巩固、流传。如送灯,中秋节的晚上,大凡新婚夫妇,那么娘家须向新嫁女的婆家送一盏挂有一纸扎的麒麟送子的灯。送灯时,先在其娘家将灯俱点亮,由一人为主手执灯俱走在前面。另有二至四人手拎红色礼盒,内盛红枣、花生、榛子、龙眼、核桃五种生果,叫“五子果”;还有月饼、柚子等各色礼品,前后相跟,招摇过市。一直送到其婆家门口,这时男方要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并备好点心和酒菜招待送灯诸人。然后收下灯俱等各色礼品,将灯俱高挂房中,回赠以
13、月饼、鲜果等。因建瓯话“灯”与“丁”同音,表达了人们“送子添丁”、“五子登科”的美好祝福。此俗至今尚存,形式大同小异,灯俱随时尚潮流不断变换。送灯这个词也因此在建瓯岁时方言中得到巩固和流传。2.岁时民俗的发展使方言词语概念内涵改变随着民俗的发展与改变,词语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建瓯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在正月请客中,人们都必须吃糕粿,因建瓯方言“糕”与“高”同音,预兆“年年高升”。时至今日,家中有学子要参加高考前,也会准备糕和粽让学子吃下,寓意金榜题名、高中。3.岁时民俗促进方言语汇的理解民俗拥有表达思想和够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双重作用,而这种口头习用语又以经典的俗话套语最为突出。缺乏
14、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往往难解其意,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有摸不着头脑的困窘。因此了解岁时民俗便能对方言词语有更好的理解。如插柳,清明节早起,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以此纪念练氏夫人。如果没有了解建瓯唐末五代的历史,不清楚练氏夫人保全城池的事迹,便对这层缅怀之意无从知晓。又如“送四色”,凡是有儿女嫁娶的头一年过年前一天,男家须向岳家送膀蹄、公鸡、活鱼、板鸭等四种礼品,叫;而岳家则须向男家送过年的“果仔”,另加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坚果零嘴等,寄寓小俩口“早生贵子”。四、建瓯地方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我国岁时民俗文献的书写几乎从未间断过,一年四季的天气物候变化和宜忌适宜都被记录在内,岁时民俗词语在被列为子部农家类
15、或史部时令类的著述当中大量出现,在对特定区域岁时节日民俗生活的专题性记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清代和民国地方志出发,将瓯宁县志和建瓯县志这两本地方志进行分类整理,以元日、清明、端午、中秋等最为重要和典型的18个岁序为轴,梳理了建瓯在清代以及民国的岁时方言词语。以下为建瓯地方志中岁序部分的整理以及岁时民俗词语的构成与特点:(一)瓯宁县志岁序1.元日新年:洁厅宇,陈酒菓,焚楮幣,拜內外神。行家人礼,亲友更相造拜,设酒食,凡五日止。谒墓、祭灶、祭门,亦初五日止。(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页2.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牛於东郊,所经街衢结彩,少长沓杂游观相饮,乐徵逐。(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
16、)第139页接春:至期然炭放纸炮名曰接春。是日俗忌不轻到人家。(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页3.元夜:各于门首跨街为棚张灯,祠庙坊社皆然,好事者复为火龙,鳌山,凤鹤,滚球,诸灯佐以鼓乐沿街遊行,歌声达旦,十一日至十五日止,戊子一乱后,胜事遂废,数年来稍复一二,未复从前风景矣。(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140页4.社日:坊乡有社祭,居民轮班主之。(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燕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春曰燕福。(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鸿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秋曰鸿福。(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5.清明:佩柳祀先,扫墓添土,塚上挂纸。(卷之七.风俗礼文.岁
17、序)第140页辟邪:陌折柳枝插门左右名曰辟邪。(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6.上巳:取南烛木茎叶捣碎渍米为饭(青精饭),成绀色以食且相馈遗。(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7.浴佛:僧人以四月八日为释迦诞辰日,煎香水浴佛,诵梵音托钵求施。(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8.端午:悬艾菖蒲辟邪符,儿童系五丝于手足,佩兰丝及符角,午饮雄黄蒲酒。又前数日有龙舟竞渡。(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9.天贶:六月六日晒书画及衣且浴犬。(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0.七夕:设瓜菓乞巧。(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1.中元:家悬祖先遗像,自十一日至十五日止,致祭送冥
18、衣,僧人以是日作为盂兰盆会。(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2.中秋:以饼作月宫型,张彩灯,祀姮娥,夜置酒赏玩,有挂旙灯乞嗣者。(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3.重阳:未见相关记载。14.阳朔:十月朔谓之十月朝,以豆米作糍祀先。(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5.冬至:不拜贺,阳也,取其圆以达阳气祀先馈遗。(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团圆子:用糯米粉为圆或曰天圆也,俗谓团圆子。(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6.腊八:以百菓杂米作粥,僧人以是日设供熏塔。(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7.祀灶:念四日拂尘扫舍宇涤器,夜设饴糖,烧爆竹祀灶而送之,自是亲戚互
19、为岁馈。(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8.除夕:换桃符春贴,备牲醴祀神及先祖并迎灶。(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岁饭:蒸粳米杂乌豆于内谓之岁饭。新正三日内重炊食之。(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饯岁:薄暮然烛炭,少长会宴酒行自幼起曰饯岁。(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守岁:夜聚竹木敝器爇门前,光焰烛天,爆竹声连不绝,有围炉达旦者曰之守岁。(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二)建瓯县志岁序1元日新年:洁厅宇,陈酒菓,焚楮幣,拜內外神,行家人礼,亲友更相造拜,设酒食,凡五日止。谒墓、祭灶、祭门,市不列肆,亦初五日止。(卷十九.礼俗)第249页2.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志 建瓯 民俗 词语 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