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调查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调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调查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身心上没有任何缺陷,同时具备良好适于外界变化的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小学阶段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便是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人类是群居性的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交往以及每个个体与社会的接触都构成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正是社会行为认知与发展的启蒙阶段,选择良好的同伴关系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促使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与周围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同时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也会发生冲突,冲突的解决也有利
2、于培养孩子社会交际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研究他们的同伴交往现状,发现问题,以期得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改善措施,以协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健康成长。1.1.2 研究意义近年来对于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这一问题老师、家长、学校、社会有了更多的关注,促进小学生同伴关系良好发展迫在眉睫。开展研究论文之前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认为顺从自己意愿的就是朋友,四年级学生认为我帮你,你也能帮我的就是朋友,结合目前小学生三到四年级同伴交往现状相关理论知识,在现有的国内外同伴交往相关理论指引下进行的分析出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同伴交往明显有一个过渡期,抓住这一过渡期从同
3、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中寻找可以提高此类群体社会交际的方法,以期改善他们在可接触范围内的社交能力,给家长、老师、社会对小学三到四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教育提供更新的思想和建议。本文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化小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的相关研究,寻找到改善三到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教育建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2.1 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顾名思义,同伴交往是人际关系概念的一种,是指儿童与其具有相似社会认知和能力的同龄人进行活动交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20世纪末,有关学者在对有关儿童学前教育的研究和书籍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根据研究所得结果,在成长初期,儿童所接触的范围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有关社
4、会行为的发展启蒙主要来源于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开始渴望与同龄的孩子交朋友和玩耍。当孩子慢慢扩大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同伴交往就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必要因素。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具有差异性的同伴沟通能力。这种能力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通过语言、行为等形式对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消化与理解。1.2.2 理论基础作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说之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学说构建。据此,小学阶段的儿童正缓慢地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在这个缓慢的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在学校与合作伙伴的交流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恰恰为本文的研究
5、提供了方向。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第七种多元智能理论是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社会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际的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备手段。儿童通过同伴交往的社会化和社会行为发展可以借助外力影响,提升儿童交际能力。塞尔曼提出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分别是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阶段,具体表现为,谁和他在一起玩谁就是朋友,感情中不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第二阶段是4岁9岁儿童,具体表现为,不重视朋友的意见,按自己内心想做事,谁满足自己的需求谁就是朋友; 第三阶段是6岁12岁儿童和少年,表现为,能主动交朋友,以一定行动证明自己是可以交往的朋友, 能互相评价,有一定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是9岁15岁青少年,
6、表现为,能相互关心,朋友被看作是最了解自己的知己,是在各种情况下能提供帮助的伙伴; 第五阶段是16岁以后进入成年时,表现为,对友谊的认识深刻,但世故;能区分和建立熟人、同事、一般朋友和密友等不同角色的友谊。因此,心理学家们基本都认为儿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3 文献综述1.3.1 国外研究现状欧洲中世纪,有关社会交际和同伴交往的研究以及文献中,并未明确严格区分儿童和成人的差异,直到后来,随着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不断发生,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儿童的社会行为是需要被指导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该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同伴交往,发表了大量的书籍、文献等研究
7、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在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绪能使儿童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由同伴交往发展出的友谊可以使儿童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密切,提升信任感和依赖情绪,促进价值观的成熟和完善,同时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具备一定的社会支持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同伴关系的理论知识逐渐减少。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出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才有了突破。关于儿童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家庭环境和学校这两个方面。 Nancy Darling和 Laurence Steinberg(1993)提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的态度,
8、像语调变化、情绪流露等具有一定教养行为。“双向模式说”(A.贝尔)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孩子的交际能力和父母的启蒙密切先关,认为不同天赋的儿童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不同。此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双向研究。根据 Lisa(1998)相关研究表示儿童的同伴接受能力与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与儿童的学业成绩也有显著相关。外国有研究表明,对儿童的社交技能的干预,也应该考虑儿童具体的环境和具体情况,例如:儿童自身的社交技能、同伴关系类型、班级情况、游戏场所等。1.3.2 国内研究现状笔者梳理了国内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列举出了各个学者的不同观点,总结出国内有关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
9、方向大致是从家庭、学校、同伴三个方面进行的。针对同伴交往这一方面,大多学者采用了观察法和社交测量技术进行同伴关系测量。前者较为直观,直接对正常状态下的儿童交际进行观察得出结论,后者较为主观,类似于自我报告,是根据儿童自我对同伴的认可程度进行测量。学者将儿童同伴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以下是依据提出观点的时间顺序进行的依次列举:(1)申继亮(1993)、邹泓( 1998)等:基于同伴接纳水平将其分为社交明星、可接受者、被忽视者、被拒绝者、一般儿童。(2)阮艳红(2004):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3)张富洪(2005):受欢迎和不受欢迎。(4)李俊峰(2016):同伴交往、师生交往
10、和亲子交往,其中特别针对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儿童又分为:不稳定性、依赖性和发展性。各位学者的分类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思路是一致的,基本分类思路都是孩子在交际过程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被接纳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有关学者提出,家庭关系模式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相当的关联度。若家庭关系和睦,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良好,家长采取民主温和的教育手段,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交际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可和接纳。如果家庭氛围比较紧张恶劣,父母关系不睦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健全,在教育方面,无论是采用放任不管还是过度干预的教育模式,都较为极端,会使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出现不易被接纳的现象,造成极其恶
11、劣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关系、家庭环境、教育模式等都是孩子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和老师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马洁(2015)提出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会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学校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经常所处的环境,老师也是除家长之外与孩子关系相对密切的人,因此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之紧密相关。若教师对孩子付诸较多的关注,孩子就会产生信任感,愿意与其沟通在交际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若老师没有给予过多关注,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会使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产生被排挤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社会交际。韦耀阳(2005)认为影响同伴关系的另一大因素在于儿童本身。一方面,
12、孩子本身的性格、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都是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不可以将交往失败的原因统统归因于外部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或者将其笼统归因于自身。引导孩子正确理性看待同伴交往遭遇的问题,剖析问题,克服消极情绪,学会接纳和改进自身的问题,提升社会交往能力。韦耀阳曾通过归因训练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值得引起学界对孩子本身这一影响因素的关注,有助于儿童社会化进程。周宗奎(2015)相关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阮艳红(2004)也提出了相关的论断,证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决定性影响。针对同伴
13、关系,儿童自身的外貌、性格、生理特点等都是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儿童在婴幼儿阶段就表现出了对面部特征的辨别能力,倾向于和外貌更加漂亮的同伴进行交往。同时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倾向于和同性同伴交往。再者,社交技能的影响程度也占据了绝大部分,对于较为主动、攻击性小的同伴,孩子们更愿意与其交往,善于交际的孩子实则在群体交际中扮演了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他们更容易被接纳和认可。儿童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归因也非常重要,需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不可以将交往失败的原因统统归因于外部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或者将其笼统归因于自身。综上所述,孩子自身的性格、外貌特征、交际技能、社会认知等
14、都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庞丽娟(1991)提出了儿童同伴关系与自身社交能力相关的论断,史海松(2005)则认为儿童社会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会化均与同伴交往密切关联。从2世纪末期到现在,不断有学者提出儿童交际能力与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关联性。国内关于儿童社会化的学说研究诸多,学界议论不断,但是都承认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本文将在国内和国外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现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社会发展行为的影响。1.3.3 已有研究不足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整理发现,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特别多,但都一概而论,基本都是“小学生”或者“高年级”这样笼统概括的,对
15、于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研究的对象很少有具体到某个年级。对于同伴交往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缺少细致的具体的分析。通过大量文献综述整理发现,目前对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几个方面,很少有针对两个年级学生的特定研究。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4.1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1)问卷调研法:本文问卷调研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以及四年级的学生,从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所交往同伴的特点、同伴交往中的技巧表现、家长或教师对孩子同伴交往的干涉等角度对问卷进行设计,在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整理、量化分析,在立足于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对小学三至四年级学
16、生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深入探究;(2)文献研究法:在实现实践分析的同时本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期刊文献获取充足的理论依据,寻求对本文论点的理论支撑。1.4.2 研究思路本论文选择研究对象为小学三至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年龄基本在八岁到九岁,正处在友谊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是一个思维的过渡期,因此本论文选择三至四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年龄段的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进行研究。本论文将通过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对西安某小学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进行发放和回收,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阶段的同伴交往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因此,本论文写作内容从以下几方
17、面入手:首先是对同伴交往概念为中心进行理论探析并通过全球视野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现状;其次,选定西安某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的发放、回收、整理数据和分析结合笔者与家长、老师的访谈来了解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然后,根据了解到的小学三到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分析出三到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问题提出针对三到四年级学生相对应的教育对策,以此来促进三到四年级学生能有更好的同伴关系。2 小学三到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调查研究2.1 调研对象本文的调研对象选取了西安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基于客观限制使得调研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具备充分的实践意义。本
18、次问卷调查选取的方式为发放纸质问卷,总量为72份,其中三年级与四年级各占二分之一,无效问卷共计4份,因此本次调查问卷回收达到68份,回收率超过90%。三年级平均年龄8.5岁,四年级平均年龄9.5岁(表2.1)。表2.1 学生参加调查的男女比例与平均年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平均年龄三年级18188.5四年级18189.5本论文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对西安某小学的72名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同伴交往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将有效68份问卷回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问卷内容附录1),根据所有题目整体分析整理表。2.2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立足
19、于探析当前我国三年级、四年级学生进行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目的,本研究同伴关系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同伴交往基本情况、所交往同伴的特点、同伴交往中的技巧表现、家长或教师对孩子同伴交往的干涉。72个同学接受试题,共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8份。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问卷的可信程度进行了考察,该系数的指标对应对下:(1)系数大于0.9,存在极好的问卷可信度;(2)系数位于0.8至0.9之间,存在较好的问卷可信度;(3)系数位于0.7至0.8之间,存在可接受的问卷可信度,而本次调查问卷的系数为0.769,在0.7-0.8之间,可以接受,信度较好。表2.2 学生问卷信度统计量C
20、ronbachs Alpha项数.769152.3 调查结果分析2.3.1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基本情况表2.3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自评情况 三年级很难不难四年级很难不难男生017男生215女生215女生314合计232合计529占比5.8%94.2%占比14.7%85.3%表2.3反映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在学校中是否觉得很难交到朋友,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年级有2人表示“很难”,占三年级总人数的5.8%,有32人觉得“不难”,占总人数的94.2%,四年级有5人表示“很难”,占四年级总人数的14.7%,有29人表示“不难”,占总人数的85.3%。明显看出来,大部分学生自我感觉同伴交往不是难事
21、,很容易交到朋友,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表示很难交到朋友,并且该选项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更高。表2.4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数量 年级性别很少一般很多三年级男生0413女生269合计21022占比5.9%29.4%64.7%四年级男生269女生359合计51118占比14.7%30.6%55.9%从表2.4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选择“很少”的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5.9%,有“一般”同伴的人数为10人,占总人数的29.4%,有“很多”同伴的人数为22人,占总人数的64.7%。四年级学生“很少同伴”的人数为5人,占总人数的14.7%,有“一般同伴”的人数为11人,占总人数的30.6%,有“很多同伴”
22、的人数为18人,占总人数的55.9%。这说明大多数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还是拥有自己的朋友圈的。在表2.4中,对比三四年级的同伴数量,不难发现三年级学生同伴数量比四年级的同伴数量更多。2.3.2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所交往同伴的特点表2.5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所交往同伴的特点 同伴特点三年级人数占比率四年级人数占比率朋友经常有很多新玩具是1441.2%1441.2%否2058.8%2058.8%朋友成绩都很好是2161.8%2676.5%否1338.2%823.5%朋友经常被老师表扬是2161.8%3088.2%否1338.2%417.8%朋友都是班干部是2470.6%2779.4%否1029.4%720
23、.6%朋友都很受欢迎是2985.3%2985.3%否514.7%514.7%三四年级学生交往的同伴特点也体现出这个年级阶段的学生交友会考虑的因素。表2.5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交往同伴还是受金钱、学习成绩、受欢迎度、在班职位等外部因素影响的。三年级学生交友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占比61.8%,而四年级学生的占比是76.5%,三年级学生交友选择班干部的占比70.6%,而四年级学生的占比是79.4%,三年级学生交友选择经常被老师表扬的的占比61.8%,而四年级学生的占比是88.2%,由此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选择交友相较于三年级学生选择交友更加注重外部因素。2.3.3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同伴交往中的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学生 同伴 交往 现状 调查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