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以陶渊明、孟浩然的作品为例》.docx
《《论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以陶渊明、孟浩然的作品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以陶渊明、孟浩然的作品为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 要“耕读文化”源于春秋战国末期,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耕人的生活方式,也抚慰了一批批文人志士抑郁不得志的伤怀情绪。本文以陶渊明和孟浩然的耕读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二贤诗作的异同,探讨我国不同时期的田园风土人情特色,进而挖掘耕读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关键字:耕读文化 陶渊明 孟浩然 诗作Abstract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2、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ure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ed the life style of generations of farming people, but also soothed a group of approvers depressed feelings. This paper takes the ploughing and reading works of Tao Yuanming and Meng Haoran as th
3、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sagespoem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oral customs and custom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our country, and then excavates the important value contained in the ploughing and reading culture. Key words: The cultur
4、e of plowing and reading;Tao Yuanming;Meng Haoran;poems目 录一、 引言1二、 耕读文化的概况2(一) 陶渊明2(二) 孟浩然3三、 耕读文化的特点4(一) 田园性4(二) 民俗性7(三) 书卷气12(四) 逃避性15(五) 抗争性17四、 二贤诗作耕读文化的文学与社会价值20(一) 文学价值20(二) 社会价值22五、 结语24参考文献25致 谢27论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以陶渊明、孟浩然作品为例一、 引言有关“耕读”一词,说文解字云,“耕”:“犂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读”:“诵书也。从言卖声,徒谷切。”1国语辞典亦解道:“利用农
5、耕之余,致力学问的生活方式,用以比喻勤苦恬淡。”综上所述,耕读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以劳作维持生计,以读书丰富精神境界一种生活方式,亦是反映文人从事农家田园活动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观念。耕读文化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于孔子贱轻学稼学圃之人,其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学家否定其观点,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从而影响中国中国千百年农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耕读文化由此开始载入历史画卷。汉魏时期,由于陶渊明的出现,抛弃传统文人创作观念,开创田园诗这一新题材,使耕读文化蔚然大观。唐宋以后,因为王绩、张九龄、王维和
6、孟浩然等人的相继出现,将田园诗渐渐融于入山水田园之中,耕读文化愈发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耕读文化在当代日渐式微,传统的耕读方式已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为挽救日益衰落的耕读文化,重新领略古人寄寓的耕读情怀,在当代传承和发展古人的耕读精神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以陶渊明、孟浩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基于如下考量:一是二贤在生活道路、为人作风和性格志趣等方面极为相似;二是二贤正处于耕读文化的两个重要时期,均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过突出贡献。相信通过对比分析二贤的诗作之后,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耕读文化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理解。二、 耕读文化的概况陶、孟二人,作为著名的田园诗人,对后世
7、文学诗歌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二贤主要致力于田园诗的写作,即将日常生活诗歌化,用真实朴素的语言直接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切情感,这既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真切情愫的表达,也是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可见,田园诗是耕读文化的另一种方式的呈现。若想了解二贤诗作中蕴含的耕读因素,必须先了解二贤的生活时代背景,进而从二贤诗作中了解古人农耕生活状态分布状况,从而挖掘耕读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一)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符亮,又名潜,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官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曾任太守,父亲所任职位比祖父的职位更低,生活在晋宋易代
8、之际,受父辈们的影响,自幼修习儒家经典,遵循“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2的原则,发愤图强,曾以“佐君立业”、“大济于苍生”为志,积极入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官场政治环境复杂,有违初衷,以辞去彭泽县令为界,毅然归隐田园,不再复出。为此,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纵观陶诗,创作题材丰富,囊括了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五种题材,内容丰富且复杂,既有赞美向往亦有吐槽批判,纵横交错。现存陶诗124余篇中,田园诗就占了20余篇。前期的创作主要以抒发雄心壮志为主,直至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一职,涉及耕读的诗作数量逐渐增多,均从耕作生活、读书生活、
9、田园生活和山水田园风光四个方面进行创作,耕读内容自成体系,自然而淳朴的农耕生活气息显而易见,真实再现古人耕读的生活场景以及“耕读生活作为早期文人的一种理想,成为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3。第 27 页(二) 孟浩然若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那么孟浩然则是得其真传的跨时代弟子。陶诗和孟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孟浩然曾在诗作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中提到:“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4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云:“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5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出生盛唐,早期隐居鹿门山,父亲不曾入仕为
10、官,家世重儒风,和陶渊明一样,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苦读圣贤之书,怀有鸿鹄之志,爱好剑术,希望有朝一日能带剑闯荡江湖,匡扶正义。然而,事与愿违,一生壮志难酬,三入长安无功而返,曾以漫游吴越抚平落第之痛,却不忘“魏阙”之念;曾因酣饮,也错失两次做官良机;晚年更是被迫隐居襄阳。与陶渊明最大不同在于:陶渊明是先有官宦之身,后才主动归隐;而孟浩然则是一生布衣被迫隐居。为排解心中忧愁,孟浩然诗思如泉,诉诸笔下,为后世留下许多名垂千古诗作,如春晓、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据统计,现存孟诗327余篇,绝大部分诗作以山水为主,田园诗约20首,主要叙述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心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耕读
11、之思,只言片语中更是透露出耕作生活、读书生活、田园生活以及山水田园景色的特色,既有学陶的影子,又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耕读思想虽不如陶诗直白露骨,但孟诗中字、词、句无一不隐喻耕读文化的气息,这为耕读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源泉提供极其有利的参考价值。从宏观上看二贤诗作,陶诗中涉及的耕读内容较孟诗更为直接明显,这也许和他们生活经历、人生遭遇、性格志趣等方面相关,但在诗作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以主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他涉及耕读的诗作多以躬耕经历为主;孟浩然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他涉及耕读的诗作多是别人的转述亦或者旁观别人的生活等。可见,二贤诗作中的耕读内容大同小异。从微观上看二贤诗作,二贤诗作
12、均有涉及耕作、读书、田园生活等农耕方面的相关内容,只不过陶诗注重“耕”的方面,而孟浩然更为注重“读”方面,将二贤的诗作糅合一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绚烂多彩的耕读文化画卷。(二贤诗作的大体分类见附件一)三、 耕读文化的特点古往今来,耕读文化与农耕文明相辅相成,耕读文化离不开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离开耕读的方式亦不成耕读文化,耕读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农夫、田园、耕作、渔猎、与文人相关的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纵观二贤诗作,陶诗多为田园开荒、共享畅饮之作,而孟诗多为结交、游观田园之作。二贤诗作共同阐明田园诗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诗作中所蕴含的田园性、民俗性、书卷气、逃避性和抗争性恰恰为
13、耕读文化的五大特征。(一) 田园性田园性指以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为载体的一种现象。陶、孟二人,以田园诗人著称,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创作的诗篇围绕田园展开,不假雕饰,自然平淡,写农家事,抒农家乐,将田园生活以诗歌化形式呈现,清洁了知识分子的杂念。1 生活化的田园陶诗魏晋时期,社会政局动荡,财阀制度等级森严,儒家思想地位动摇,许多知识分子报国无门,在仕途上苦苦挣扎;且玄言诗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内容枯燥乏味,许多知识分子精神得不到慰藉,一度使诗歌艺术发展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直至陶渊明出现,率先冲破玄言诗的限制,将“自然”成功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另辟蹊径地开创了田园诗这一中国文学新题材,将日常生活以诗歌
14、的形式诉诸笔下,中国诗歌艺术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纵观陶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丰富多彩,尽显农民田园日常的生活状态。陶诗内容主要围绕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展开,有反映田园景色的恬美和田园生活的简朴的,如时运移居和郭主簿等诗句看出陶渊明远离尘嚣之后春游、登高、饮酒、读书、与朋友谈心等日常生活;有反映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凋敝状况的,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刘柴桑有会而作等诗句真实写出农民生活贫困和劳而无食的生活状态;也有反映躬耕生活体验的农事诗,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最为典型,如归园田居其三反映的是耕作的日常,内容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15、但使愿无违。此诗是诗人躬耕田园的体验,讲述诗人归隐后在南山下种豆,地里杂草茂盛,阻碍豆苗的生长,诗人一大早便下地锄杂草,到了晚上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因山径狭窄且杂草丛生,诗人的衣服被夜间露水沾湿了,反映躬耕的艰辛。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真切反映了田家农夫为维持生存,终日劳作田野的日常,真实的写出农活的苦与累,表达诗人对田家日常的满足和快乐。综上所述,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虽复杂,但他活出自己的精彩。他贴近农民、贴近生产实际,将农村的日常活动诉诸笔下,拉近了读者距离,在耕读文化上烙下了田园性的印记。2 山水化的田园孟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是成功将
16、山水之美融入田园生活的第一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7是其才华的高度评价。纵观孟诗,我们会发现孟浩然是陶诗的继承者,也是陶诗的发展者。孟诗以陶诗为基础,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和陶诗一样在写实的基础上寄托情趣。大部分孟诗在赞颂盛唐山水自然纯净之美,同时又不忘融入眼前的田园生活情景,将情感自然平淡掩饰山水田园之间,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朴实无华,如诗作耶溪泛舟8,内容如下: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此诗开篇寥寥数语,将落日余晖的江南耶溪周边环境简单勾勒出来,清新而自然。接着,将映入眼帘的老人岸边垂钓和浣纱女洗衣服的情景和
17、周边环境自然和谐串联在一起,体现简单而质朴的田园生活日常。诗中“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的场景似乎与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的桃花源式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孟浩然将陶渊明幻想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美好生活重提笔下,体现孟浩然对美好田园生活热爱和向往。全诗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田园”情与“山水”景高度融合在一起,“语淡而味终不薄”10,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拨动心弦。陈洪说:“耶溪泛舟从乡间田园生活中参悟人生哲理,极大地发挥了山水田园诗的妙用。”11对此评价甚是中肯。罗宗强说:“盛唐诗人的向往自然,归卧自然,是一种自觉的美的追求,是在盛世中追
18、求一种精神的享受,往往于隐逸生活的描写中带着对于人世生活的热烈爱恋;对于世外的自然的美的追求,常常表现的是强烈的入世情思。”12的确,正是这种入世情思,孟浩然对田园的认知和了解显然会比陶渊明浅显些许,但是孟浩然的田园情怀不逊于陶渊明,如诗作过故人庄,内容如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关于村野生活的描述,也写到朋友之间的友谊。诗中的“鸡黍”突出田家风味,“绿树”、“青山”写出村野环境的清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是写出屋檐下主客间举杯畅饮,闲聊话常的农村生活情景。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诗中田家语言更显乡土
19、气息,读起来倍感亲切。由此可见,陶、孟二贤诗作,田园特征显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成为追溯农村文化源头的重要信息载体,为耕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二) 民俗性民俗指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方式,也是世代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化,诸如重阳节登高、乔迁宴饮、春天踏青之类,没有明文规定,却是大家自觉遵守和维护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陶、孟二人长期生活在田园,对农村民俗文化自然耳熟目染,饮酒、弹琴等已渐成俗,二贤在诗作中融入这些民俗元素,读起来倍感亲切,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1 饮酒文化酒,作为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的必备饮品
20、,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农家生活中占据独特地位。陶、孟二人爱饮酒,诗作中几乎篇篇不离酒,实则是对酒文化的传承。可见,“酒是文人墨客精神的寄托,同时也是智慧结晶的代言,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13。(1) 寄酒于田园生活陶诗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14。的确,正是魏晋时期社会黑暗,很多文人志士对时局深感失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渴望建立新的人生价值。迫于压力,他们只能借酒消愁。于是,酒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共识,在社会上掀起饮酒的浪潮,陶渊明也不例外。纵观陶诗,陶渊明是出了名的嗜酒。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21、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又在止酒中说:“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 晨止不能起。”15可见,酒成为陶渊明日常田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渊明不仅爱喝酒,还会种秫以酿酒。据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因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16可知,种秫酿酒在魏晋时期已成熟,陶渊明识之是入乡随俗的表现,也是对酒文化的一种传承。观其诗作,“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其一)、“漉我新熟酒”(归园田居其五)、“浊酒聊可恃”(饮酒其十八)等诗句中出现的“酒”实则为农家的一种自酿酒,一般以“秫”或“黍”为原料, 经煮烂,
22、加上曲蘖酿成的,度数不高,酒酿好后会有汁滓,饮时需要过滤。陶渊明常喝之,可见其酿酒技术的熟练度。在农家,有酒必有佳肴,而所谓的“佳肴”实则为农家风味,诸如自饲鸡、自种菜之类的农作物,陶诗中“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欢颜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其一)等可考证,无异于孟诗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可知,酒伴随农家食品成为农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助兴佳品和交流工具。朱光潜先生说:“渊明诗篇篇有酒。”17 不足为过,“陶渊明的诗,字里行间散发着扑鼻的酒香,然而,这酒香不单单来自酒,更来自田园生活的酝酿。
23、”18他的酒与菊花更是贯穿整个田园生活,如陶诗中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饮酒其四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月闲居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采菊浸酒,农家之特色也,成本不高,足以满足农家人闲暇时小啜一杯,消除疲惫。据西京杂记记载: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展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19更有传言云,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祸,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重阳佳节必备饮品。这说明魏晋时期民间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普遍形成,甚至加入了登高这一活动环节,陶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古人诗作中的耕读文化以陶渊明、孟浩然的作品为例 古人 诗作 中的 耕读 文化 陶渊明 浩然 作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