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含答案.pdf
《2024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含答案.pdf(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24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2024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目录目录集合集合1.1.集合与简单逻辑 07不等式不等式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08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081.2.倒数性质 081.3.有关分数的性质092.2.基本不等式 092.1基本不等式 092.2.均值定理 092.3常见求最值模型092.4其他不等式 102.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10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03.1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103.2高次不等式的解法113.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113.4超越不等式的解法114.4.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125.5.含有几何意义的目标函数12函数函数1
2、.1.主方公式 1322.2.映射133.3.函数定义域 133.1.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 133.2.抽象函数定义域 134.4.函数的解析式 145.5.函数值域的求法 146.6.函数的单调性:注意单调区间书写“,”或“和”连接 166.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166.2.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 167.7.函数的奇偶性188.8.函数的对称性:同号对称轴;异号对称中心199.9.函数的周期性2010.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2111.11.函数的图象变换2212.12.指数与对数2213.13.反函数2514.14.幂函数26导数导数1.1.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271.1平均
3、变化率及瞬时变化率271.2导数的概念271.3导数的几何意义281.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281.5导数的运算法则281.6导数的切线方程282.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 2832.1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282.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步骤 292.3函数的极值与导数292.4函数的最值与导数303.构造函数304.证明题中常用的不等式315.泰勒展开式常见公式316.导数中常见的同构问题3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以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21.1角的分类 321.2象限角 321.3角的弧度制 321.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2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诱导公式 3
4、32.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32.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32.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33.3.三角恒等变换 343.1三角变换技巧343.2三角恒等与不等式364.4.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365.5.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376.6.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其面积公式 387.7.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98.8.函数y=Asin wx+A0,0的性质409.9.求三角函数的值域414平面向量平面向量1.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421.1向量的有关概念 421.2向量的表示方法 421.3向量的线性运算 421.4共线向量定理432.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432.1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432.
5、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443.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443.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有关概念443.2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443.3数量积的运算律 443.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454.4.向量的有关定理 454.1奔驰定理454.2极化恒等式464.3对角线向量定理464.4等和线定理465.5.三角形“四心”的向量表示 475.1三角形各心介绍475.2三角形各心的向量表示47数列数列1.1.an与Sn472.2.等差数列472.1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 472.2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482.3.与等差数列各项的和有关的性质4853.3.等比数列484.4.一些特殊数列的前n项和495.5.常见的裂项方式
6、496.6.求和49立体几何立体几何1.1.立体几何初步502.2.常见几何体的外接球模型503.3.空间向量533.1基础知识 533.2利用空间向量证明位置关系533.3利用空间向量求解距离问题543.4利用空间向量求解距离问题544.4.面积射影定理555.5.三余弦定理55解析几何解析几何1.1.直线与圆561.1斜率公式 561.2直线的五种方程 561.3夹角公式 561.4斜率关系 57571.6平行与垂直 571.7距离公式 571.8四种直线系方程 572.2.圆的方程572.1圆的一般与标准方程 572.2圆的切点弦方程582.3圆系方程586圆锥曲线圆锥曲线1.1.椭圆5
7、82.2.双曲线593.3.抛物线594.4.圆锥曲线共性公式、结论60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1.1.两个计数原理612.2.排列数公式613.3.组合数公式及性质624.4.分配问题 625.5.二项式定理 63概率概率1.1.离散型随机变量641.性质642.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643.常见分布列642.2.统计651.回归直线方程652.相关系数 653.3.独立性检验654.4.复数651.复数概念662.复数分类663.复数相等664.共轭复数665.复数的模6676.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667.关于x的实系数二次函数有复数根668.复数的计算高阶公式66集合集合1.1.
8、集合与简单逻辑集合与简单逻辑(1)集合关系及运算中常用结论AB=AAB=_A_BB_AAB=_AB=_;德摩根定律:CUAB=CUA CUB,CUAB=CUA CUB;(2)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共有_个子集;_个真子集;非空子集有_个;非空真子集有_个.(3)含逻辑连接词命题真假判定p与p真假_;pq一假即为_,两真才为_;pq一真即为_,两假才为_;(4)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结论是都是大于小于至少一个至多一个至少n个至多n个对所有x,成立p或qp且q对任何x,不成立否定(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全称命题:对xA,使p x成立,其否定为:_;特称命题:xA,使p x成立,其否定为_.(6)充要
9、条件判定方法若pq,则p是q的_;8若qp,则p是q的_;若pq,且qp,则p是q的_.集合法:若满足条件p的集合为A,满足条件q的集合为B,若AB,则p是q的_;若BA,则p是q的_;若A=B,则p是q的_.不等式不等式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1.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b_a(双向性)(2)传递性:ab,bca_c(单向性)(3)可加性:aba+c_b+c(双向性)(4)同向可加性:ab,cda+c_b+d(单向性)(5)可乘性:ab,c0ac_bc;ab,cb0;cd0ac_bd(7)乘方法则:ab0,an_bnnN,n2(8)开方法
10、则:ab0na_nb(nN,n2)(9)若a,bR+,m,nN+,则am+n+bm+n_ambn+anbm(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推广:若a,b,cR+,m,n,rN+,则am+n+r+bm+n+r+cm+n+r_ambncr+anbrcm+arbmcn(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1.2.1.2.倒数性质倒数性质(1)ab0,则ab1a_1b(2)a0b1a_1b(3)ab0,0cdac_bd(4)0axb或axb01b_1x_1a1.3.1.3.有关分数的性质有关分数的性质9若ab0,m0则(1)ba_b+ma+m;ba_b-ma-mb-m0(2)ab_a+mb+m;ab_a-mb-
11、mb-m02.2.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2.12.1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1)如果 a 0,b 0 那么 _,当且仅当 _ 时,等号成立.其中a+b2叫作 a,b的_,ab 叫作a,b的_,即正数的算数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注意:a:基本不等式的前提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其中“一正”指_,“二定”指_,“三相等”指_.b:连续使用不等式要注意取得一致.变形1:_;变形2:_;(2)重要不等式:a,bRa2+b2_;变形1:_;变形2:_;(3)基本不等式串:21a+1b_ ab_a+b2_a2+b22a,bR+2.2.2.2.均值定理均值定理已知x,yR+,(1)如果x+y=S(
12、定值),则xy_x+y22=_(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即“和为定值,积有_”(2)如果xy=P(定值),则x+y_2 xy=_(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即“积为定值,和有_”2.32.3常见求最值模型常见求最值模型模型一:mx+nx_ m0,n0,当且仅当_时等号成立;模型二:mx+nx-a=m x-a+_+_ _+_,当且仅当_时等号成立;10模型三:xax2+bx+c=1ax+cx+b_12 ac+ba0,c0,当且仅当_时等号成立;模 型 四:x n-mx=mx n-mxm_1mmx+n-mx22=_ m0,n0,0 xnm,当且仅当_时等号成立.2.42.4其他不等式
13、其他不等式(1)a3+b3+c3_;(2)a2+b2+c2_ab+ac+bc(a,b,cR,当且仅当_时取等号)(3)柯西不等式:设a1,a2an,b1,b2bnR,则_,当且仅当bi=0 i=1,2n或存在一个实数k,使得ai=kbii=1,2,3n时,等号成立.(4)权方和不等式:x2a+y2b_;当且仅当xa=yb等号成立 x,y,a,b0(5)绝对值不等式:对任意实数a,b,有 a+b_ a+b,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为_;对任意实数a,b,有 a-b_ a+b,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为_;对任意实数a,b,有 a-b_ ab_ a+b.2.52.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14、(1)直接使用(2)分析法:a、凑项;b、凑系数;c、凑完全平方式;d、分离(3)代换:a、“1”的代换;b、消元;c、判别式法;d、局部代换;e、三角代换(4)构造(5)待定系数法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13.1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1)f xg x0 f xg x_0f x_0g x_0 或f x_0g x_0;(2)f xg x0=00的根_ax2+bx+c0 a0的解集_ax2+bx+c0的解集_3.43.4超越不等式的解法超越不等式的解法(1)指数不等式通过变形先化为af xag x的形式,再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化为普通不等式求
15、解即可;即:当0aag x_;当a1时,af xag x_.(2)对数不等式先变形化为logf xalogg xa的形式,再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化为普通不等式解即可,即:当0alogg xaf x_g xf x_0;当a1时,logf xalogg xaf x_g xg x_0.(3)三角不等式:先化为同名函数的大小关系,再结合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或该三角函数的图象求12出解集4.4.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1)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对参数分类讨论的标准的寻求,一般地考虑的次序为:二次项系数含参时,对二次项系数分:_,_,_;二次项系数确定时,讨论判别式的_,
16、_,_;有两根时(判别式0的前提下),讨论两根的_,_,_.(2)不等式的恒成立(有解),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直接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对于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恒正(负)的等价条件处理);分离参数后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优先考虑此方法)数形结合(尽量化为“动直线定曲线”型处理)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a:“判别式+韦达定理”,适用于两根均大(小)于k或两根一根大于k另一根小于k的情况b:数形结合的方法(总是利用以下三个方面列不等式求解)1)判别式的正负;2)对称轴必须满足的范围;3)已知区间端点处函数值的正负.5.5.含有几何意义的目标函数含有几何意义的目标
17、函数(1)形如z=x-a2+y-b2型的目标函数这是一个圆的模型,可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与点_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其常见形式等价为_,_.(2)形如z=ay+bcx+dac0型的目标函数这是一个斜率模型,可将其变形为_,将问题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与_连线斜率的_倍的范围、最值等.其常见等价形式为_,_.(3)形如z=Ax+By+C型目标函数这是一个距离模型,可以化为_的形式,将问题转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到直线_的距离的_倍的最值.13函数函数1.1.立方公式立方公式(1)a3+b3=_;(2)a3-b3=_;(3)a+b3=_;(4)a-b3=_.2.2.映射映射(1)若A有m个元素,B
18、有n个元素;则映射 f:AB有 _个;映射 f:BA有_个3.3.函数定义域函数定义域3.1.3.1.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已知函数解析式,若未作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1x分式中分母_;(2)2nx 偶次方根的数或式_;(3)ax指数的底数_;(4)logxa对数函数的底数_,真数_;(5)tanx正切函数_;(6)cotx 余切函数_;(7)x0 幂函数中零次幂或者负指数次幂的底数_.3.2.3.2.抽象函数定义域抽象函数定义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以“x”为中心;(2)对应法则相同,“()”内的取值范围相等
19、.3.3.3.3.定义域恒成立问题定义域恒成立问题1.复合型函数中定义域恒成立问题:f x定义域为R f x0恒成立;logaf x定义域为R f x0恒成立.2.对数函数复合型函数中值域恒成立问题:14logaf x值域为R f x能取到所有的正数.4.4.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解析式的4种方法:(1)换元法(从前到后)(2)配凑法(整体法)(从后到前)(3)待定系数法(4)解方程组法:f x与 f1x、f-x构建方程组5.5.函数值域的求法函数值域的求法(1)直接法(2)分离常数法类型一.一次一次:形如y=ax+bcx+d解决方法-“三线法”横线:一次项系数之比y=ac;竖线:令分
20、母部分为零x=-dc;象限:“撇-捺”(与k的符号作用相同)类型二.二次一次:形如y=ax2+bx+cdx+e解决方法-换元法令一次函数为t,解出x,并标注t的取值范围 f t;将函数 f x转化成关于t的函数 f t;利用对勾函数或者双刀函数的图像解出值域.预备知识:对勾函数:形如y=ax+bxa,b015定义域特殊点值域渐近线双刀函数:形如y=ax-bxa,b0定义域特殊点值域渐近线类型三.一次+一次:形如y=ax+b+cx+d(a,b,c,dR)解决方法:令一次=t,解出x,并标注t的取值范围 f t;将函数 f x转化成关于t的函数 f t;(3)代数换元法(4)三角换元法16类型.一
21、次+二次(5)配方法(6)单调性法(7)反函数法(8)判别式法(9)均值不等式法(10)调和函数法(11)实根分步法(12)数形结合法(13)余弦定理法(14)等式法(15)图象法(16)导函数法6.6.函数的单调性:注意单调区间书写用函数的单调性:注意单调区间书写用“,”或或“和和”连接连接6.1.6.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设x1,x2 a,b,那么(1)若x1x2,f x1-f x20 f x为;若 x1-x2f x1-f x20 f x为_;(同号为增)(2)若x10 f x为_;若f x1-f x2x1-x20 f x为_;6.2.6.2.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函数单调性的
22、判别方法(1)定义法定义法:一般处理抽象函数第一步:定义x1,x2 a,b,设x1x2,x=x1-x20;第二步:比较y=y1-y2与0的大小关系;17第三步:若xy0,函数为 a,b上的增函数;若xy0为_;f xf x0为_;f-1x为_;-f x为_;f xg xf x0,g x0为_;(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若函数u=g x,y=f u,y=f g x;外层函数y=f u增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内层函数u=g x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复合函数y=f g x注意:同增异减,如果是多层复合函数,判断顺序由内及外(4)导数法设 f x在定义域内可导,如果 f x0,那么函数在该区间上为_;如
23、果 f x0是函数 f x在其定义域内为增函数的_;(5)图象法从左到右,图象上升即为_;从左到右,图象下降即为_.解题小技巧:当y0的时候,y与y2的单调区间相同对于分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必须注意两点18(6)每一段的单调性必须相同(7)各段之间的单调性要连续7.7.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1)前提条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 x=f-x偶函数;f-x=-f x奇函数,(2)运算性质a:奇奇=_;b:偶偶=_;c:奇偶=_;d:奇奇=_;e:偶偶=_;f:奇偶=_;拓展:定义F x=f1x f2x fnx,注意(fix0,并且具有奇偶性),若m为这n个函数中奇函数的个数,则F x=奇函数,
24、m为奇数偶函数,m为偶数(3)复合函数的奇偶性:若函数u=g x,y=f u,y=f g x:保证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外层函数y=f u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内层函数u=g x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复合函数y=f g x“有偶则偶”注意适用范围:a、内外层函数同时具有奇偶性b、只要内层函数为偶函数则一定为偶函数(4)奇偶性的常见性质a、偶函数图象关于_轴对称;奇函数图象关于_对称.b、奇函数如果原点有定义,必有 f 0=_.c、一般情况下,奇函数的反函数仍然是_,偶函数的反函数_.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是_,这是一类函数.e、任何一个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 f x都可以写成一个奇函
25、数与一个偶函数和的形式 _.f、奇函数的导数是_,偶函数的导数是_.19g、f x=f x是函数 f x为偶函数的_.h、f x与 f x+aa0奇偶性的关系:f x为偶函数f x+a为偶函数f x为奇函数f x+a为奇函数f x+a为奇函数i、定义在R上的函数 f x=axn+bxn-1+cxn-2+t,若函数为奇函数,则偶次幂函数系数为 _;若函数为偶函数,则奇次幂系数为 _.j、奇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_.(5)奇函数模型特殊复合型g x=f x-f-x例如:_分数指数型 f x=ax-1ax+1例如:_对数分数型 f x=logamx+nmx-n例如:_对数根式型 f x=log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中数学 公式 二级 结论 全测含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