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三)-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新高考专用)含答.pdf





《地理(三)-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新高考专用)含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三)-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新高考专用)含答.pdf(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三)地理(三)-2024-2024 年高考地理考前年高考地理考前 2020 天终极冲刺攻略(新高考专用)天终极冲刺攻略(新高考专用)目 录contents(一)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03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26资源能源与国家安全59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80海洋开发与海洋安全102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考点分布考点分布考题统计考题统计命题趋势命题趋势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2023 浙江 6 月,17-18 题,4 分2023 浙江 6 月,28(2)题,6 分2023 浙江 1 月,17-18 题,4 分2023 福建卷,1 题,3 分2023 北京卷,19 题,12 分2022 浙江 1 月,2-
2、3 题,4 分2022 浙江 6 月,9-10 题,4 分2022 海南卷,3-5 题,13 题,12 分2022 山东卷,3-4 题,6 分2022 天津卷,10-11 题,6 分2022 湖北卷 18 题,12 分【命题规律】命题规律,对于生态脆弱区及其综合治理的主干知识,今年来全国卷及地方卷考查频繁。就考查方向而言,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和表现考查较少,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等联系生活实践情境设置问题,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其演变过程为背景材料,体现新高考的命题特点,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颖设问角度多是分析原因或探讨措施等。【命题预测】生态环境问题侧重于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3、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成因、过程、影响、措施等。对于新教材增加的诸多新内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首先要求必须站在一定高度上形成框架结构,构建思维导图,能高屋建瓴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对于具体案例中的自然、人文地理相关知识和原理也要理解和把握好。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可持续(基础);经济可持续(条件);社会可持续(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
4、理(一一)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二二)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成因分析分析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1)地形原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2)气候原因:)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3)土壤原因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
5、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4)植被原因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5)河流原因:)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三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
6、自然因素的对策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生态措施生态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营造薪炭林、生物固沙等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修建水库等(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
7、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组织管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三、案例分析三、案例分析(一)全球气候变暖1.成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主要原因);(2)人为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原理:吸收地面辐射更
8、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2.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1)来得多:生产生活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2)去的少:森林大量砍伐,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变弱(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然环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温降水分布变化土壤和植被变化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海岸渔业资源破坏海岸侵蚀和洪水泛滥疾病蔓延千旱加剧灌溉需求增加作物种植区和产量变化水污染、洪水泛滥森林退化、面积减少野生物种栖息地和物种资源丧失人类因极端事件及疾病死亡人数增加活动粮食和水供应受损移民、环境难民增加(4)全球变暖的影响(二)水土流失(二)水土流失(三)土地盐碱化(三)土地盐碱化1.概念:土地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土壤盐渍化、盐碱化
9、)是指土壤底层和地下水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集聚的现象。土地盐碱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2.土地盐碱化的形成条件: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3.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或者只灌不排);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的海水入侵。4.土地盐碱化的危害:(1)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破坏生物多样性;河水、地下水、湿地咸化;(2)盐度上升,水质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人类身体健康;(3)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4)腐蚀各种建筑设备。5.土地
10、盐碱化的治理措施:(1)井灌井排;引淡淋盐;采用浇灌、喷灌、滴灌等灌溉措施和技术。(2)平整土地;改良耕作;采用轮作,间种套种措施;等高播种;地膜覆盖;施用农家肥。(3)播种耐盐碱的植物种类,如牧草、绿肥等等。(四)水体污染的治理原理分析(四)水体污染的治理原理分析1.水体有自净能力:(作用)水体本身可以稀释,分解,氧化还原污染物;水中的底泥可以吸附污染物;水中植物、微生物也可以将污染物当营养物,分解部分污染物2.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3.水体污染的原理分析(1)水体更新速度慢:(判断依据,看是否有经纬线,分析该区域气候类型及降水;看是否有水流量的标注;看水域类型是否为泉水;等)(2)水域空间
11、密闭:(看图是开阔水域还是密闭水域;看是否有洋流流过)(3)有污染物排放:(看水域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比如城市,耕地,矿业,即工农业存在;位于河流下游)(4)政府部门的作为:(跨区域的河流或湖泊,一个区域部门治理,其它区域继续排污,区域联动性差)典例典例 1(2023浙江浙江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
12、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答案】1C2D【解析】1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 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 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 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 错误。故选 C。2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 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
13、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 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 正确。故选 D。典例典例 2(2022山东山东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 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 1986 年和 2010 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 1986 年相比,2010 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14、)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灌丛草地草甸沼泽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ABCD【答案】3B4A【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 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碎,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 正确,C 错误。雨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 错误。所以选 B。4该地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地表水充足,灌丛草地、草甸沼泽广布,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导致该类景观类型退化,正确。由于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拔较低,难以形成大片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所以错误
15、。所以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典例典例 35(2024浙江浙江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 1 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 2 为图 1 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2)分析甲地该年 6 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
16、土壤盐分的措施。【答案】(2)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解析】(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 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通过遮挡措施抑制土
17、壤水分蒸发而达到控制土壤盐份,如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等。典例典例 46(2023山西山西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
18、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2)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人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
19、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解析】(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
20、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较多,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对外源类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湖水更新慢,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面径流汇聚,会将陆
21、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流水中,因此洪水会携带大量的腐殖质进入湖泊,增加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增加,在加之腐殖质会分解出营养盐,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高。泄洪时,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已经很高,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相对湖水来说明显偏低,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会降低。(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周边其它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雨季汛期时,防洪压力大,因此调峰
22、、泄洪较为频繁,持续时间又长;因此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就会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预测预测 1(2024广东江门广东江门一模)一模)我国滨海盐碱地面积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锐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台田浅池”(挖土成池,筑土为台)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其创新性地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图为“台田浅池”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受气候影响,华北滨海盐碱土春、夏、秋、冬四季水盐运动变化过程是()A盐分稳定一淋盐一积盐一积盐B积盐一淋盐一盐分稳定一积盐C淋盐一积盐一
23、积盐一盐分稳定D积盐一淋盐一积盐一盐分稳定2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可以相对()A减少水分蒸发 B提高土壤肥力C降低地下水位D加速盐分下移3该地海冰覆盖台田并产生明显脱盐效果的季节应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预测预测 2(2023山东潍坊山东潍坊一模一模)水华是淡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氢、磷等)和合适的水温时,藻类就会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该湖入湖水系众多,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水体更新周期长,水华多发。下图示意巢湖分区及入湖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推测巢湖水华最严重区域位于()A中巢湖北部B中巢湖东
24、南部C东巢湖东部D西巢湖西北部5相比 9 月,7、8 月巢湖水华较轻,原因可能是 7、8 月()治理力度加大高温抑制藻类生长降水稀释营养物质排放到巢湖的污水少ABCD预测预测 3(2024安徽安徽模拟预测模拟预测)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盐分易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盐结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A降水稀少B地表径流少C蒸发强烈D地下水位低7研究表明,“盐结皮”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削弱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C大气逆辐射弱D地表反射率高8“盐结皮”的形成()A导致土壤酸化加剧B利于土壤湿度保持C导致土壤风蚀加强D利于土壤肥力提高预
25、测预测 49(2023江苏南通江苏南通一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侵蚀作用主要为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等,与季节、植被覆盖率、土壤颗粒物粒径的大小、地形等因素有关。材料二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风力吹扬搬运下,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分选、堆积形成。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黄土高原表现出了强烈的侵蚀作用。图示区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差异较大,中部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1)推测图示区域黄土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2)描述图示地区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并简述原因。(3)为缓解中部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专家建议了多种草少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2024 年高 考前 20 终极 冲刺 攻略 新高 专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