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近些年来,对于红楼梦的统计分析研究更为深入。从目前来看,学界的研究多
2、是从某些方面对红楼梦尤其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归属进行判定。而同时从多个层面,运用多种方法,系统深入地对红楼梦整体风格进行研究,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差异进行比较则相对较少。本文从计量风格学的角度,引入词长分布、词长变化程度、词类、各部分独有词等特征,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总体上对红楼梦的风格进行研究,并对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关系进行考察。由于每一回的字数较少,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描述更为形象,本文在统计词长、词类、高频词以及利用词类和高频词进行文本聚类的时候,将每十回合为一个文本。(一)词长分布对每十回中不同词长的词语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其在每十回中的使用比例。图1给出了一字词与二字词
3、在每十回中所占的比例。 图1中,横轴为全一百二十回,左纵轴为红楼梦中每十回中一字词所占比例,右纵轴为二字词在每十回中所占比例。进一步,我们使用每十回的总字数与总词数之商求得红楼梦中每十回的平均词长,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横轴为全部一百二十回,纵轴为每十回的平均词长。平均词长是文中词的平均音节数(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般说来,平均词长较长,表明文本中的长词较多,文本更加深奥复杂,能够提供的阅读体验稍差一些,可读性(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弱一些;反之,平均词长越小,表明文中的长词越少,文本也就更加通俗易懂,即可读性更强。从图1来看,在红楼梦全书中,一字词、二字词占到了总词数的98以上,可见
4、,在整部小说中,决定平均词长的是一字词和二字词的各自所占比例。(二)词长变化程度在词长统计的基础上,计算每十回中每个词的词长与平均词长之差,并求出这些差的平方和,然后计算其与每十回总词数之商,对得到的结果取平方根,即为红楼梦中每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图3给出的便是全一百二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 图3中,横轴为全一百二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纵坐标为全一百二十回。词长变化程度反映了作者的用词习惯。词长变化程度越大,说明作者使用词语的长度变化越大,整个文本的语言更富变化;词长变化程度越小,说明作者使用词语长度变化越小。(三)词类的使用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不同词类在文本中的使
5、用频率,是构成文本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学术文章中名词与动词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其在小说与口语中的比率。我们分别统计在红楼梦中的全部实词以及全部虚词在每十回中的使用次数,并计算每一百个词中各种词类使用的频率。并对实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六类词名词(n)、动词(v)、形容词(a)、代词(r)、数词(m)、量词(q)以及全部的虚词副词(d)、介词(p)、连词(c)、助词(u)、语气词(y),分别作折线图比较(图4、图5)。图4与图5中,横坐标为红楼梦全一百二十回,纵坐标为词类使用的频率,每个图中不同形状的点表示不同的词类。如:图4中,菱形表示名词,正方形表示动词。每一条折线反映出某个词类在全部十二个文本
6、中的频率变化趋势。总体来看,红楼梦在实词使用上的差异较大,并且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前八十回内部的差异则要小得多。从形容词来看,除了第21回-30回之外,前八十回中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后四十回。形容词主要用来刻画人物、环境、场景,可见,前八十回的作者对于细节、场景、人物的描写着墨较多。 (四)各部分独有的词设A、B为红楼梦中的两个部分,A部分与B部分相比,A有B无的词语叫做A部分独有的词语。分别统计前、中、后四十回,两两比较各自独有的词语,以及以前、中、后四十回分别为一个整体,余下的八十回为另一个整体,两两比较各自独有的词语。通过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在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中,出现的新
7、词较少,而前八十回用词相对比较连贯。红楼梦中词语使用的不一致性,尤其是部分词语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中使用的巨大差异,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一人的重要证据。试举几例:1嬷嬷在前八十回中,有34回均出现了“嬷嬷”一词。在红楼梦里,“嬷嬷”因其往往为贾府主子的奶妈或在贾府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年老女仆,频频出现,如“李嬷嬷”“赖嬷嬷”“宋嬷嬷”等,而在第71-80回中,更是密集出现于第71、74、75、77、79、80回。可以推测,在贾府被查抄前,府内应该有这些人继续服务,但是,后四十回中这一角色居然完全消失了。2取笑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取笑”作为一种相互的交流活动,在30个章回中共出现43
8、次;而在后四十回中,一次都没有出现。在前八十回中“笑”字一共出现了3291次,而在后四十回中仅出现了585次,“笑道”在前八十回中一共出现了2165次,而在后四十回中仅出现了224次。这可能与小说情节有关系,因为后四十回,尤其是贾府被查抄后,故事的悲剧氛围相较于前八十回浓厚得多。但是,在“笑”“笑道”上使用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取笑”在后四十回中完全消失,也反映了前后文的风格差异。3一语未了“一语未了”作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顺势引出即将出场的人物的惯常提示语,在前八十回中,共在24个章回中出现了38次,而在后四十回中并未出现。 4岂知“岂知”作为一个惯用的表达语,在后四十回中,
9、共在22个章回中出现了49次,平均每回使用一次以上,而在前八十回中并未出现。(摘编自刘颖肖天久计量风格学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在统计分析时将每十回合为一个文本,主要因为每一回字数较少,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度。B在红楼梦全书中,不论是前八十回,还是后四十回,一字词和二字词的使用比例总和都占有绝对的优势。C文本风格可以体现在不同词类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上,这一点使得学术文章与小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D论证最后一部分“各部分独有的词”时,作者举的例子都是前八十回出现过而后四十回完全消失的词语。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学
10、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者的归属问题上,后四十回作者的身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B图3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图2基础上的,无论是在研究阶段,还是在撰写文章阶段,都不应随意调整顺序。C本文将红楼梦分为三个部分统计独有词语,说明研究者最初并不认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D从“笑”字出现的频率看,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情节形成对比:前者是喜剧,后者则是不再有笑声的悲剧。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一项是(3分)()A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材未足,
11、形容尚小。(红楼梦第三回)B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C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红楼梦第三回)D.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红楼梦第十八回)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
12、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比图1的左、右纵轴可知红楼梦全一百二十回中一字词的占比都高于二字词;从柱状图则发现后四十回的一字词的占比要低于前八十回,二字词的占比高于前八十回。B由图2可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平均词长均高于前八十回,反映出后四十回的长词相对于前八十回要多,文本的复杂程度更强,可读性稍弱一些。C从图3可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词长变化程度比前八十回高,说明后四十回的作者倾向于交替使用不同长度的词语,使得文本的语言变化相对较大。D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实词使用上的差异较大,比如代词,前八十回代词的使用频率均比后四十回高;虚词的使用则无法体现不同作者的差异。5从计量风格
13、学角度研究文学文本对文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师风散记李克强二十年前,也是在这个季节,在当时中国乡村一块极贫瘠的土地上,我开始准备参加高考,并由此和北京大学结缘。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藏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这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
14、。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的字样。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选择的权力,她并没有计较我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更难预料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从修本科,到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竟做了北大近十年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知识以所谓“爆炸”的速度扩展,知识的传播场所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但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考试来做北大的学生。从某种角度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北大的性情、学风,或者说是北大的精神,在北大的先生们身上表现得尤为典型。记得我初留北大工作时,去参加校外的一次会议,住在西苑饭店,并和季羡林先生同住一室
15、。季先生参加会议的态度很认真,不论大会小会,他总是准时参加,而且正襟危坐。会上发言人离题的事常有发生,这时,季先生便用手指在大腿部不停地滑动。我抑制不住好奇,问季先生在做什么,季先生答道,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复习外语单词。我想,季先生大概是在回忆他所研究的死文字。他显然是不愿意让看似零散的时间闲置。当时我正翻译一部英国的法律专著,英国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词语,既难懂且难译。我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只好打扰季先生,请他释难。季先生当即作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译。我一时还不理解他说的“先”字是什么意思。第二天返回后,他又向我说明了这个词的来由,有几种含义,解释得近乎详尽。显然,季先生当晚认
16、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做所为,实质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执著地追求真知,以平常心态对待学术之争、相左之见;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不注重所谓的体面与尊严,是北大的许多先生们所表现的一种精神,由这种精神修养成为一种性情,就有了为尊者不骄,待愚者不矜的风范。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30年代曾留学英国的龚祥瑞先生向我们讲授英美法律课程。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开始涌动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并且向社会领域侵袭,计算机也在与法律联姻。龚先生认为有必要向国内介绍这种动向,于是便草拟了一篇文章。但他同时又以为,他的学生们,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代,应该对此有
17、更浓的兴趣。因此,他把文稿交给了我,并要求我作补充乃至删改。大概是因为我当时还年轻,更因为我常受先生们那种寻常心态的感染,竟然毫无顾忌地按龚先生的要求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交还给他。龚先生收到修改稿后当即认可,并把我和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拿到一家法学杂志去发表。当时的法学杂志种类还很少,可以推测,编辑部之所以愿意很快发表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署有龚先生的名字。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先生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所求的应是真才
18、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90年代初,我在职攻读北大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当时北大对在职和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几乎同样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课方面,考试频频,即使是脱产学习,也不轻松。而我边工作边攻读,又不停地应付考试,以致于疲劳过度,曾大病一场。对此,学校的政策是,可以延期,但不能免除考试,而这些考试恰恰是最需费力准备的。我只好在大病初愈后,再和许多比我小十岁之多的“同窗”们一起去应考。我也由此感受到,先生给学生们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均等的。当我写完博士论文,自觉尚可后,便请厉以宁先生准予进入答辩程序。厉先生当即开出了一张评审人员的名单。按照规定,只要有十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评审即
19、可。但厉先生开出的这张名单中的人却都是国内经济学界的大家,甚至可以称为权威性人物。 厉先生说,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论文本身的分量,而不会在意论文的表面或其他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这样做对你有益,可使你的论文得到真实的评价,经得起各种检验。就因为这张名单,我把论文又一次修改,将答辩的日期推迟了半年之久。我由此亦体会到,教之严同样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崇尚。北大能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在这里执教已属幸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和学生们一起去用心体会真知的含义。从而使这座古老的学府可以保持其动人的风采。作为一座学府,其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外在的华美,甚至不在于对知识财富的占有,而在于
20、其内在的力量,一种可以永久延续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会因知识更替而中断,因为它具有超越的价值,具有再造知识财富的能力。对北大的传统体会尤深的自然是北大的那些先生们,他们在用身心进行着传授。于是这传统便被人格化了,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和境界经过时间的孕育,便衍生出一种气度,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曾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并非是自然界独有的道理,海之所以为百川王者,因其善下之。以虚怀若谷的气度去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善待他人所具有的即使是些微的聪明才智,能不创造出辉煌吗?北大的百年史是辉煌的,又是时生波澜的。但总有许多北大的先生们既置身其中,始终表现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
21、又不失学者的心态,潜心探索着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未知。正是因为有他们,这座古老学府的精神与血脉得以传承。(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作为自己高考的第一志愿,是为了上大学以后可以不用为了吃饭花钱。B总是认真参会的季羡林偶尔在参会时复习外语单词,作者认为季先生的行为是珍惜时间的表现。C“先这样译”的“先”意思是季羡林并不知道作者当时请教的古词语应该如何翻译,还需要查资料。D在看到厉以宁开出的评审人员名单以后,作者因没有做好准备再次修改论文,并推迟了答辩时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概括来信的大致内容,承
22、接上文“和北京大学结缘”,为下文写“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作铺垫。B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表面写北大的宽容厚道,实则表达作者回忆往事时对母校的感激,有自我调侃的意味。C句子是对共同署名发表文章的补充交代,作者当时在读本科能很快发表文章,是因为沾了龚先生的光。D句子中的“师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道”不同,前者指北大的治学风气,后者指当时社会对于学习的态度。8本文摘自北大之精神一书,文中展现了北大的哪些精神?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答:9作者在回忆自己在北大的经历时,按照本科毕业留校、在读本科、攻读博士的顺序而非时间顺序,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
2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河南省 联盟 下学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