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编一 实用类、 .ppt
《语文第二编一 实用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二编一 实用类、 .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编第二编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3-近三年浙江卷考近三年浙江卷考查查情况情况统计统计-4-5-6-123(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
2、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7-123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
3、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8-123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
4、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9-123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10-123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
5、种技能接受符号。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先要对照原文第1段和第2段,弄清楚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含义。有关这两个概念本质属性的词语中,“发送”和“加工”两词对解答本题起到关键作用。B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发送”一词,对B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加工”一词。C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发送”一词。D项,对B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加工”一
6、词。答案解析关闭A-11-23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通过第 3段中“即使
7、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可以看出,“感觉会发生突变”的前提是“自己的房子着火”,“不需要加工讯息”不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12-231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选文共三段,且三段之间不是较为常见的并列关系或“分总”关系。通过第3段段首的“换言之”一词可知,第3段是对第1段和第2段的补充,故概括主要内容应从第1段和第2段来着手。第1段在
8、论述了传播过程中至少要求两个人后,又论说了A类传播行为;第2段在论述了B类传播行为后,又论说了两种行为循环往复的特点。-13-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筛选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整合文本信息典题试做【文本一】(2017浙江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14-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这一理念体现在
9、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注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阙”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凤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15-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
10、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16-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
11、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17-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
12、一项是()A.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B.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C.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D.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而长安图的“内折外容”强调的是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答案解析关闭D-18-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怎样得满分筛选整合信息的技巧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常用以下几种技巧:1.熟悉题目错误选项的常设陷阱,如: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夸大缩小,改变状态,说法绝对,答非所问,曲解原意等。-19-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
13、2.注意区分选项命制常用的3种表述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概括式转述: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上升到概括、凝练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关键看是否符合文本的原意。具体式转述:是将原文抽象、概括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关键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符合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图。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包括因果倒置、长短句互变、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等。这种转述关键看句式是否合理,转述是否恰当。-20-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理解内容要点理解内容要点典题试做(原文见【文本一】)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
14、思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都”说法绝对,不符合原文;应为“许多”。原文是说“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B项,“就是”一词判断太武断,误将可能说成必然。原文为“就有天阙模式”。D项,以偏概全,四境图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而非“
15、城市山水名胜”。答案解析关闭C-21-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怎样得满分“内容要点”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要指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前者强调归纳、总结文本内容,后者强调概括、提炼思想内核。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理解程度,是否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要求能归纳某段、甚至全文的意思。论述文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明朗,段中脉络语句、段落中心句、总结句比较多,可以帮助考生把握段意,进而概括全文意思,所以要充分利用。-22-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概括文本内容概括文本内容,简
16、练简练准确表述准确表述典题试做(原文见【文本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参考答案:结合自然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善于观照自然,巧施“黠缀”)。这一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23-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怎样得满分概括内容三步走此类题目为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某方面的信息或文本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整合,并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答题时,首先要读懂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其次,要根据个人理解,同时结合题目要求归纳、整合信息;最后,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17、,清晰地表明个人理解。-24-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理解概念、句子理解概念、句子典题试做【文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
18、,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25-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26-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
19、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27-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
20、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28-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下列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
21、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中A、C、D三项的表述均与文本内容相符。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错误,原文第4段的表述是“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答案解析关闭B-29-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怎样得满分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句子1.文章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它们往往内涵丰富,或者有特定含义。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关键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
22、。一般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如:“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简言之,“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30-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即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一般来说,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呈反比关系: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内涵越大。命题人常常故意突破概念的外延来设题,以此考查考生对概念的内涵的把握程度。所以,准确、完整地把握概念的内涵是认清概念的外延的前提。如:判断“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是否符合文意,“漂亮的姑娘本身”指的是“
23、美的东西”,不是“美”,“美的本质”才是“美”,这就故意突破了“美”这个概念的外延。-31-热点题型一热点题型二热点题型三热点题型四2.文章中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感情、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们往往或结构复杂,或表达独特,或意蕴丰富,或作用突出。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具体语境来准确领会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可能是单句,可能是复句。单句需要理清主干,把握句子的要义;复句要弄清有几个分句、几个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弄清了重要句子本身的含义,再根据上下文,搞清楚它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32-名师阅卷防范策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
24、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3-名师阅卷防范策略“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
25、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护,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34-名师阅卷防范策略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看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第二编 实用类、 语文 第二 实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