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十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ppt
《语文专题十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专题十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ppt(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考纲展示 2016年考试大纲关于本专题的要求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二、命题规律1考查重点在“名篇”“名句”。“名篇”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必背篇目,“名句”就是名篇中写景生动、情感真切、哲理深刻的语句。2综合考查名句名篇背诵与正确书写汉字。要求考生不仅能熟练背诵,还能正确书写。1(2015全国新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 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2)王维使至塞上中“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两句,收束
2、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2015湖北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1)人不知而不愠,_?(论语)(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3)涉江采芙蓉,_。(古诗十九首)(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李密陈情表)(5)三径就荒,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岩扉松径长寂寥,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群山万壑赴荆门,_。(杜甫咏怀古迹)(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答案:(1)不
3、亦君子乎(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兰泽多芳草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松菊犹存(6)惟有幽人自来去(7)生长明妃尚有村(8)玉簪螺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高考中主要有以下考查特点: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式默写,即给出一定的情境,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情境填写相关的名篇名句,由于这种考查形式更能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故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此种命题形式;一是填空式默写,即给出文句的上句或下旬,要求填写空出的内容。填空式默写题的试题样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无选择性的,即考生要完成全
4、部题目;第二种是有选择性的,考生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和自身的识记情况选择做哪道题,比如2015 年高考浙江卷、安徽卷、天津卷等。从考查内容上看,新课标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命题范围会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中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的64篇段内,通常是高中两篇,初中一篇,且诗词和古文均有涉及。考查的多是富有思想性、艺术性或哲理性的名句。1(2014全国新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2)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5、“_,_”。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2014全国新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名句名篇默写的前提是背诵,要求完全尊重原文,不能有任何遗
6、漏、添加以及其他错误。关键是书写,要求字迹工整,尽可能写正楷字,字迹潦草难认可能造成阅卷时的误判;字形正确,不写错字、别字。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突破生僻难写字。很多同学虽然能背诵名句名篇,但考试时却因为不会写其中的生僻难写字而丢了分。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勤于动笔。可以采取反复抄写和同学之间相互默写的方法,力求准确无误。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中的“鹜”、“蹴尔而与之”中的“蹴”比较少见和少用,容易误写。2注重同音异义词。名句名篇中有很多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这往往是命题人预设的“扣”。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做到既知其音,又知其义,方能确保书写无误。例如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而写成“忧”就是错误的。又如:“抱明月而长终”中“长”的写法,“小人长戚戚”中“长”的写法,两句话中的“长”字很容易误写为“常”。3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极有迷惑性和误导性,复习时应高度重视。例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频烦”往往会写成“频繁”;“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易误写成与它同义的“才”。4留意具体语境。要注意将名句名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品味,才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中的“始”,若不联系琵琶女不愿为人弹奏,是在千呼万
8、唤后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语言环境,就会把“始”错写成“使”。又如:“金就砺则利”中的“砺”和“利”,如果不与上句“故木受绳则直”联系起来理解,找到其对应关系,则很可能写错。“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的“报怨”,如果不与上句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联系起来理解,也很有可能写成“抱怨”。5留心语句顺序。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改变,很多同学识记的时候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往往会改动语序,答题时就白白丢了分。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中的“淡妆浓抹”易错写为“浓妆淡抹”。又如:“老大徒伤悲”中的“伤悲”,往往会写成“悲伤”。“何时复西归”中的“西归”,往往会受“一命归西”的影响而
9、写成“归西”。6关注古文当中的通假字。古文中的通假现象,在默写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原文,若只是关注句子或词语的意思而不关注通假现象去默写,往往容易写错。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通假字“知”的写法,再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通假字的“颁”的书写。7根据最新的命题走向,一定要把诗文全篇的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背诵,记住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说什么,否则,在具体语境中,有可能会想不起来该填哪一句。1(2015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_,_。_,_。_,_,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乙:悬泉瀑布,_,
1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几处早莺争暖树,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蓬山此去无多路,_。(李商隐无题)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想当年,金戈铁马,_。(辛弃疾永遇乐)答案:甲: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乙:飞漱其间 惑而不从师 谁家新燕啄春泥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诵明月之诗 气吞万里如虎2(2015全国新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杜牧赤壁中“_
11、,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答案:()(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诗文背诵默写篇目语境解析古诗文背诵默写篇目语境解析 (初中部分50篇)(一)论语十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说的是当别
12、人不了解自己时,作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不应该生气)(学而)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弟子曾参提出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说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二是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三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学而)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孔子认为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为政)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13、不学则殆。”(这一则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为政)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为政)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则是强调不管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该学习的学习,该反思的反思)(里仁)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更是难能可贵)(述而)第八则:曾子曰:“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泰伯)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比喻凡人处在太平盛世时也可以自我修正,与君子保持一样;但是在乱世,就可以知道君子的操守,凡人是做不到的)(子罕)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可以终身行之”的一个原则,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孔子回答是一个“恕”字,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可见在孔子心中“恕”是多么重要)(卫灵公)(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15、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为第一层,提出本文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然后用这个生活常理作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结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先从正面阐述:虽然我热爱生命,但如果有比生命更值得热爱的东西,我是不会苟且偷生的;虽然我厌恶死亡,但如果有比死亡更值得厌恶的东西,我是不会躲避死亡之患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16、恶有甚于死者。(再从反面假设:如果没有比生更大的欲望,没有比死更大的厌恶,那么,为了获得生而避免死,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此为第二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此为第三层。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保持“本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采用例证法,用“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来说明一点儿食物对人生命的意义)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接着说明,生命虽然重要,但以丧失人格的方式去获得食物,即使是过路人和叫花子都不会接受。难道我们连他们都不如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进
17、一步论述,“一箪食,一豆羹”微不足道,那“万钟”般的高官厚禄呢?如果失去了礼义廉耻,高官厚禄也没有什么用)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拿“身死”与一些世俗享受作对比,连“身死”都不接受不合礼义的东西,何况这些身外之物呢?并最终说明原因:这叫失其本心)(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连用六个排比句,举事实说明这些人出身贫贱,但经过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
18、凡的事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结论。这里强调的是成才的客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先从正面阐述道理,要想成才,就要经受心灵的磨砺。这里强调的是成才的主观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从反面假设,若内部没有辅佐良才,外部又没有敌患,那一定会亡国。这里强调的还是“忧患”的重要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最后水到渠成提出中心论点)(四)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19、,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层,在国家面临战争的背景下,曹刿请见。其同乡阻止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曹刿的回答既说明他已深思熟虑,又说明他对统治者的清醒认识)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二层,曹刿和鲁庄公探讨战争的先决条件。鲁庄公先把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照应了前文的“肉食者鄙”。曹刿一一否定,启发鲁庄公认识到为百姓尽到自己的职分
20、才是战争胜利的条件)(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二段,记叙齐鲁之战的经过。把鲁庄公的表现和曹刿的表现进行了对比,曹刿的策略有二:一是待齐人三鼓之后再击鼓进军,二是齐师败绩之后再三观察才追逐)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段,通过鲁庄公和曹刿的问答,揭示上一段行为的
21、两个原因)(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这是他自美和受人赞美的基础)朝服衣冠,窥镜,(早上穿衣服照镜子,突发奇想,向妻子提出一个问题)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子肯定他比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交代徐公的特点,是为了让邹忌产生怀疑,再次提问)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次提问,三次回答,字句不全相同,意思基本一样,其中妻子的语气明显不同,因为多了三个
22、字“君美甚”)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徐公上门,让邹忌坚定了自己的疑虑,这是产生思考的引子)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思考出三个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赞美自己的原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把自己的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原因介绍给齐威王,再由此过渡到齐威王身上进行类比)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妻对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妾对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与客对应)(最后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3、王曰:“善。”(齐威王虚心纳谏,提出了“上赏”“中赏”“下赏”的奖励措施)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分三个阶段写出了纳谏的良好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最后从国与国关系和国家威望的层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效果)(六)出师表 (先分析当前形势,强调先帝志向未能完成而中途崩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出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其中我们蜀汉是最弱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最后上升到国家危亡的层面)此诚危急存亡
24、之秋也。(转而指出在这样困难的形势下,国家的忠勇之士还在尽职尽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并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接着就给后主刘禅正面提建议,包括措施和目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又从反面提出不应该怎么做以及危害性)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提出赏罚严明,对待宫中人和府中人要公平一致,不能有所偏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原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结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坏人罚,对好人赏,一切都由有关部门按照法律决定)(接着向
25、刘禅交代先帝选拔信任的文臣武将,告诫刘禅要选贤任能)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是文臣,熟悉宫中之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是武将,熟悉营中之事)(总结先汉和后汉在用人上的得与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叙述先帝对汉桓帝、汉灵帝的痛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顺便指出值得信赖的人,希望刘禅亲之信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专题十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语文 专题 默写 常见 名句 名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