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人工置入方法.docx
《儿童肱骨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人工置入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肱骨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人工置入方法.docx(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1/3进针。因此,本研究假设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1/3、外侧和后1/3或后方进针是 获得更高的出针点和实现最大程度分散的理想区域,遂设计了第二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 由两位医生应用该入针特点进行置针,实践表明,复位质量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一方面有 助于按照上述入针特点置针,另一方面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本研究第二阶段,发现预期组的冠状面钢针角度大于对照组,这表明尽管在骨骼形态和其 他因素(如肘部肿胀和减少X射线暴露的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外科医生至少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人为提高钢针的出针点位置。因为在手术过程中准确测量钢针角度可能不切实际, 故第二阶段研究以MDJ上边界线作为参考。预期组瞄准
2、+1区置针的72枚钢针中,有47枚 在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随意置针的89枚钢针中,仅有32枚在此线以上。第二阶 段研究发现大多数高位出针点的钢针分布在+1区附近,这说明在置针时有意瞄准+1区将 获得更高的出针点。第一阶段研究没有发现任何可能影响出针点高度的因素。然而,在第 二阶段的预期组中,年龄小(W6岁)和采用更小直径钢针(1.6mm)固定的患者更容易获得高 位出针点。低龄儿的骨骼比青少年更柔软、更有弹性,能使钢针更容易以更小的角度穿出 皮质。但是钢针直径大小的影响也可能与患者年龄有关,因为2.0 mm直径的钢针通常用 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尽管努力增大了冠状面钢针角度,但2.0 mm钢
3、针几乎不能够从+1区 以上出针,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骨骼较为坚硬,也可能与2.0 mm钢针本身的特性有关,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纳入的病例数不够多,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外侧针固定构型中最外侧针达到的最高高度是决定外侧针构型分散程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本研究缺乏对交叉克氏针构型以及克氏针数量的研究,可能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克氏针滑入髓腔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当电钻高速运转时,克氏针针尖 摆动及加压置针,但目前没有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最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没有做到 完全随机对照,尚需论证等级更高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综上,本研究初步分析了单纯外侧针构型中最外侧针的入针点和出针点钢针的分布情况, 可以人为提高出针点至MDJ上边界线以上,以实现更高位置的出针点,即从肱骨小头骨化 中心的外1/3或外侧和后1/3或后方进针。另外,6岁及以下的患者和采用更小直径钢针 固定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肱骨 骨折 外侧 克氏针出针点 人工 置入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