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县的设置与管理.docx





《清代知县的设置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知县的设置与管理.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代知县的设置与管理在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中,该县是最基本的政治机构。因为其数目最多,所以在各级行政 机构尤为重要。故有“天下之治始于县”“天下之治乱视郡县”清王朝建立后,承袭了明代的制度。地方政权的组织机构,基本上与明代相同。清代的地 方政权,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其中县是最基层政权。所以,县的行政长官被称为 “亲民之官”。由于各省辖区有大有小,故省与省之间的府、州、县数悬殊很大。因此清政府把省按户口、 幅员等条件分为大、中、小三等。各省的府、县、州时有变化。按清史稿记载,清朝 三个时期,河南省所属的府、州、县数就有如下变动:县设行政长官一人,称为知县。除大兴、宛平地处京师,两县知县为正六品
2、外,其余各县, 均为正七品。知县的佐贰官有: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知县的属官有典史,因未有 品位,故称未入流。一、国丞,总簿,为府丞、主簿清史稿这样概括知县的职责:“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 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知县的属官还有巡检、从九品。驿丞、闸官、税课大使、河泊所官,均为未入流。“巡检 掌捕盗贼、驿丞典邮传迎送,闸官掌收泄启闭事,税课大使典商税之事,河泊所官掌收鱼 税”。但是,这些官员是根据各地特殊需要设置,并非各县都有。内乡西峡口设巡检司, 置巡检一人。清代的县缺,分简缺、中缺、要缺、最要缺四等,以冲、繁、疲、难四字作为划分缺的重
3、要的标准。冲是地方冲要,繁是事务繁重,疲是民情疲玩,难是民风强悍难治。以直隶而 论,天津县,冲繁疲难四字俱全,是最要缺;正定县,冲繁难,要缺;盐山县,繁难,中缺; 庆云县,四字俱无,简缺。因为各县之事多寡不同,所以,县丞、主簿可设可不设,没有 县丞、主簿的县,由典史兼领。“清代的内乡县是繁难缺”。二、知县为县试提供了重栗组织县衙日常办公的是吏、户、礼、兵、开IJ、工六房,它们是县署的组织机构。史书中记 载:“旧制,钱粮,刑名等项,分委承办。设有六房,即附于州县公堂之左右,使经制、 书吏居处其中,既专一其心志,亦慎重其防闲。”吏房经承又称“吏书”。管本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衙内考勤、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知县 设置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