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变革.docx
《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变革.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变革戏剧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文化形式,戏剧研究的学术传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戏剧美学一 直是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剧本的研究又是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戏剧 美学还是剧本文学的研究,都常常忽视无文字社会中的、民间的、小型社会中的戏剧形式。 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促使人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全新的思考,由此促成了一种有 别于传统的新兴学科戏剧人类学的诞生。本文将对国内外戏剧人类学研究进行述评。一、 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研究变革,即“向表演 突破 (breakthrough into pe
2、rformance)。这种变革表明人文学科开始重视研究表演 的意义。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语言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为了对传统的主题进行更好的观察 而开始研究表演。表演学被不同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加以运用。特纳、凯普菲尔 (Kapferer)、弗里斯比(Frisbie)等将其用于仪式研究;比曼(Beeman)、布里格斯 (Briggs) 泰勒(Tyler)将其用于研究语言的交互结构;鲍曼(Bauman) 本-阿莫斯 (Ben-Amos)等将其运用于民俗叙述风格中的结构制定这一派常常以“口头艺术”作为标签;阿普特(Apte)和威尔福德(WiHeford)则将其运用于幽默的研究。人类学家 对表演的研究主要在于
3、揭示表演对宗教、政治生活、性别关系和族群认同等人类机制的展zj O戏剧(theater)和场景(spectacle)是两种为“娱乐”而展开的表演活动。与传统表演研究重视理论价值不同,尤金尼奥巴尔巴强调,戏剧人类学应该具有实用价 值。他说:“戏剧人类学是一种为表演而进行的关于表演者的研究,属于实用科学。其有 用之处表现为:使得创造过程可以为学者所介入,并增加表演者在创造过程中的自由度。” (巴尔巴13)他提倡的戏剧人类学不满足于理论研究,而是要指导实践,使受传统限制和 缺乏传统的表演者获得进步。他提出的原理是:动作的平衡、对立之舞、一致的不一致和 省略的效果、等量。他认为,表演者生命的本质在于:
4、对产生平衡的作用力的放大与激活; 导引运动动力的对立;对一致的不一致性的采用;以超日常的相等力对自动作用的突破。有学者总结过巴尔巴的第三戏剧理想:社会理想方面是以表演交易来获得戏剧的文化仪式 自主意义;审美理想是探索戏剧人类学的“前表意性”和“在场”。据陈世雄的梳理,西方戏剧人类学与戏剧治疗学早已出现了回归仪式的现象。叶夫列伊诺 夫开创了俄罗斯的戏剧人类学和戏剧治疗学;法国的阿尔托则提出了 “戏剧宗教化”的思 想;格洛托夫斯基提出了戏剧仪式化、质朴戏剧、源头戏剧、客观戏剧、表演者、艺乘等 概念。从理论的适用范围来看,西方学术界的表演学转向,对戏剧人类学学科的建构无疑具有重 大意义。戏剧显然是人
5、类表演行为的典型样式,尽管大多数表演学研究者所指的戏剧,并 非是以演员扮演角色为中心的戏剧艺术。他们是在社会戏剧或文化戏剧的大范畴内来讨论 戏剧的内涵。但是,表演学的研究恰恰使传统戏剧艺术研究的不足之处凸显出来。传统戏 剧学大多只关注成熟期的市民戏剧形式,对非正统的、民间的、部落社会中的戏剧形式极 少重视。而表演学研究对仪式的关注,对于我们研究和宗教仪式密切结合的民间戏剧形态,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巴尔巴提出了 “戏剧人类学”的学科概念,并且强调他不 在体质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使用“戏剧人类学”中的“人类学” 一词,因为他意 在建立一门研究戏剧的实用科学去指导舞台表演。在此,我们
6、遇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 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定位,是应该放在由从泰勒到格尔兹等文化人类学学者开创的学术传统 内,并把表演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戏剧、文化戏剧的研究视为正宗?还是视巴尔巴的戏 剧人类学为该学科的初始?我们认为,如果从人类学之父对文化的界定说起,巴尔巴的实 用“戏剧人类学”仍然无法逾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他对生理的重视,是对传统文化 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因为,演员的身体,显然是文化的身体和生理的身体的结合。未来戏 剧人类学的发展,应该将戏剧研究中的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加以整合。何况, 巴尔巴对亚洲民间戏剧的研究,显然也是文化人类学重视非西方文化研究的一种缩影。阿 尔托和格洛托夫
7、斯基的戏剧人类学思想,则表现了现代戏剧对远古文化的痴迷,他们希望 从远古文化中获得灵感,以有益于戏剧实验。叶夫列伊诺夫的戏剧治疗研究,将戏剧人类 学的研究导向了心理治疗的视角。二、中国戏剧美学的研究一中国戏剧人类学:跨学科实验还是恪守传 统?马也的戏剧人类学论稿,是中国戏剧人类学研究的拓荒之作。全书按戏剧的本体、发 生、功能、发展四大问题展开研究,其实是要回答戏剧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价值方式。 在梳理了戏剧的若干代表性定义之后,马也从形态学本体论的角度,将戏剧定义为:“戏 剧是演员(为观者或听者)演故事的一种艺术”(马也10) O这一定义强调了戏剧的四要 素:演员、故事、场所、欣赏者,而且四
8、要素统一于“演”。按照戏剧四要素论,马也对 各要素进行了论述。演员,大多是活人,但同时也有木偶、动画、皮影和动物等。“演” 的要素,则有“用什么演”和“如何演”两重意义。河竹登志夫依据亚里士多德推崇戏剧 情节性的观点,认为情节是戏剧的必备要素。但是,有许多戏剧形式是只演故事而不演情 节的。早期的哑剧是人类戏剧的雏形。巫术和娱乐是戏剧的两大源头,巫术祭祀使剧场、 演员、观众相继出现,它们对应着祭坛、巫祝和体验者。叙事文学的出现,是戏剧独立和 成熟的标志。“没有叙事文学的出现,任何民族的戏剧都不可能得到凝定也不会得到发展” (28) o马也认为,前戏剧向戏剧成熟期转变的界限,在于戏剧是否处于“演员
9、演故事” 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戏剧,才能称得上是戏剧的完备形态或全能形态。马也引用了列维- 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弗雷泽的金枝中记述的巫术案例。他认为史前带有巫术性质 的哑剧,带有明显的“扮”和“演”的成分。“哑剧是巫术的形式,扮演是巫术的工具” (83),马也指出,巫术活动中所有的摹仿不一定是在演,所有的“演”却都是在摹仿。戏剧的本体是巫术的副产品和附属品(110)。马也反对将艺术功能单一化的倾向,支持 艺术功能的“多元互补”原则。戏剧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了不同的历史地位。马也还论 述了现代主义艺术和戏剧、导演艺术以及探索戏剧这三个关于戏剧发展论的问题。马也的戏剧人类学论稿,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结合
10、了传统戏剧美学和文化人类学。亚 里士多德、黑格尔、王国维、河竹登志夫等学者的戏剧思想,都在马也对话的范畴之列。 而这些学者,都是中外戏剧美学研究的专家。这部著作和文化人类学的直接相关之处,是 在研究前戏剧形态时,对史前哑剧巫术哑剧的研究。他对泰勒、弗雷泽、列维-布留尔宗教人类学观点和相关巫术哑剧材料进行引证,提出了巫术哑剧即史前哑剧的观点, 认为戏剧的灵魂“扮”和“演”在巫术哑剧中就已经存在。很明显,该书主要是在戏剧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框架内寻求戏剧艺术规律的,文化人类学则是为了论证戏剧起源而 被吸纳其中的。文化人类学的介入戏剧研究,是文化人类学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案例之 一。马也主要综合上述学科
11、,通过逻辑推演来论证观点,并未使用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方 法,研究内容也多为精英戏剧或史前戏剧及其遗存。容世诚的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是一部研究民间宗教仪式剧的论文集。 容世诚首先对新加坡的仪式剧进行了田野记录,并将四个方面作为观察、整理、叙述和分 析不同仪式剧场的关键。这四个方面是:表演场合和演剧意义;宗教仪式和故事母题:“祭 中有戏,戏中有祭”;剧场空间和社群区域。表演场合属于音乐研究的范畴。容世诚在陈 守仁提出的六种场合元素的基础上,加上了演出的目的和功能这一元素,将场合元素扩充 为七种。演出场地、仪式目的、剧目意义和演出方式的交互关系,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 容世诚认为,不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巴尔巴 戏剧 人类学 西方 人文 社会科 学界 变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