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docx
《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家的视羯卬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春秋时期,齐桓、管仲掀起了崇尚效率、功利、欲望的“形名事功”思潮,其基本特征是:以“形”为事物的本质,以 “形”定“名”,以刑政治国,等等。与此思潮相应,视觉曾一度被凸显,比如,将“目”与“心”关联,“形”被理解与规定为事物 的本质,等等。视觉思想在先秦萌芽,并初具规模。但是,老子、孔子极力否定“形名事功”思潮,并自觉抑制视觉的凸 显,从而使这股思潮的影响力弱化,视觉思想在中国思想中也没能被发扬光大。老子反对“为目”,庄子则反对“心有眼”。 向外、向内追寻的视觉活动被抑制与规训,视觉思想在中国思想中逐渐褪色。为腹不为目立足于对天地人物素朴之性的守护,老子既拒绝西周
2、流传下来的诗书礼乐思潮,又拒斥新涌现的以齐桓、管仲为 标志的形名事功思潮。“为腹不为目”(老子十二章)可以看作是老子有所守且有所破的思想纲领。结合老子整 个文本看,“为目”所涉及的不是单纯的视觉活动,而是一条知识、欲望、行动相结合的思想道路、存在道路。老子 将“为腹”与“为目”对提,将“为目”当作最危险、最有害的思想道路而断然拒绝,这与老子修内不修外的追求,以及“为目” 的活动特征有关。圣人“不为目”的根据是,“为目”会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以及随时要“行妨”。以上这些是“为目”的后果, 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则是“为目”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形成或
3、追求直接相关。“腹”以自性为其指向“自指”“自返”。它一直指向自身,而不是外在于己的他物。它不会有超出自身的要求,不 追求多余者,这是“为腹”的基本特征。简言之,“为腹”是追求自身的持存、持守,以及人与物素朴关系的养成。在“为腹” 的精神道路上,被价值化的物逐渐祛除价值而回到物自身,被知性化的物被祛除知性形式而不再是“之一”。物不再被人 羁留而回到自身,人不再羁留物而同时回到素朴之身。联系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看,与“为腹”(“实 其腹”“强其骨”)这条养内之路不同,“为目”与指向自身之外的“心”“志”活动同趣,展示出背“道”而驰的思想特征。在众感官中,视觉提供了绝大部分外物
4、信息,“物”向人呈现主要指其“被见”。较之其他官觉,视觉活动最大的特征 是所视、所见都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失去距离,人无法看清楚“形”与“色工距离性使人与物之间有了“内”“外”之分。 相较而言,听觉活动听与闻的展开,起始有距离声音起于自身之外,但是,当人听到声音,则它已经进入人的 耳里。这时,听觉对象与听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以至于消失。味觉活动的展开,其对象与人始终无距离。“为目”将视 与所视、见与所见之间的“距离”固定下来,“心”“志”的方向随之被确定向外。老子用“为目”表达向外追逐之路正是基 于视觉活动的基本特征。当然,众感官皆与外物相通。一方面,它们都能接受外物的信息而为认知外物提供素
5、材;另一方面,众感官也都 会欲求外物,而把外物变成所欲欲望的对象。老子在谈论人与物关系时,把“目”及其对应物“色”列在其他感官及 其对应物之首,显然更侧重的它们的欲望层面。与其他感官相比,“目”所见皆外在于己者,其所摄取外物的信息最多也 最容易把人引向外境。因此,破除、规训人与物之间的欲望关系,首先需要从“目一视”开始。“为腹”与“为目”两条思想道路也涉及“物”“己”关系,王弼对此有深刻揭示:“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 圣人不为目也。”“为腹”指取物而食,为生存提供必要的能量6此物进入人身,完全服务于人。“为目”反之,“物”没有进入 人身,它是自身之外的另一个。同时,物以其形色吸引人
6、,使人牵连于物,为物束缚。人在对物的关系中失去独立性, 故称为“以物役己”。“物”与“己”关系也可以用“内”“外”关系来表述。“为腹”是自觉修“内”,“为目”是向外逐物而远离“内”。顾欢借用佛教语 词“诸根空净,不染尘境”来表达“为目”之危害。所谓“诸根空净”,即指“目”等感官摆脱外尘之染而回到自身。从认知角度 看,“腹”可谓“无知”,“目”则关乎“知见”。无知者无欲,“有知见”往往与“有欲”纠缠在一起。“不为目”意思是去知、见欲望, “为腹”就是以无知无欲为追求目标。目光追逐外物,外物牵引着目光。对人来说,投射目光,特别是精准地投射目光也需要能量支撑。换言之,看物 会损耗自身能量,持久地注视
7、、凝视外物则会损耗自身的生命力。人类视觉活动可分为享乐性与认知性两种。能引起视觉愉悦的主要是“色”,“五色令人目盲”说的就是视觉享乐的后 果。认知性视觉主要关注的是事物之“形工相应于对“目”的拒斥,老子也自觉拒斥“形”与“色工与批判、抑制视觉相一致,老子反对春秋以来流行的形名思潮,反对将“形”视作物的本质。在老子思想中,天地人 物浑化未分的“素”“朴”才是其本质。以有分限(“分”)、确定(“定”)为特征的“形”标志着事物的分化,它虽然客观、清楚 明白、容易把握,但却是对“素”“朴”之质的远离。“道”无“分”,也不“定容更不可以“形”论,故有“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之论。对于具体的万物来说,有
8、了个体之物,才有了相对确定的“形工换言之,是“物”决定“形”,“物”是其“形”的根据,这 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即“本质因”观念截然不同。对于当时流行的、依据事物的“形”来命名的“名”“见而名”,老子也一并反对。“不见而名”(四十七章)针对的是 “见而名”。老子不再将命名的根据放在视觉性的“见”一“形”之上,而是依照对象的内在之体命名。道“无形”,也就“无 名”。老子将“目”“色”“形”“名”连为一体加以拒斥,不仅彻底,而且深刻。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庄子一方面继承老子对目视外在形色的批判,主张废黜、遗弃视觉及其对象;另一方面,庄子尤其警惕“目”对“心” 的引导与塑造,反对“心有眼”与“内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 视觉 抑制 中国 思想史 取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