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高永敏.docx
《《长亭送别》教案高永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高永敏.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高永敏一、引言1.1背景介绍: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1.1.1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成为唐代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1.1.2诗人王之涣以其简洁明快的笔触,深刻描绘了长亭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二、知识点讲解2.1诗句解析:分析长亭送别的诗句,解读其深层含义。2.1.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通过描绘长亭外的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美好回忆和无尽的思念。2.1.2“夕阳山外山,天寒白屋贫”:以夕阳和寒冷的天气象征着离别的凄凉和无助。2.1.3“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古道、西风、瘦马
2、等形象的描绘,传达了离别之人的孤独和心碎。三、教学内容3.1诗句解读:让学生熟读并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领会其意境和情感。3.1.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朗读诗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3.1.2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深层含义。3.1.3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思考离别对自己的意义,讨论离别时的情感体验。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1分析诗句:培养学生分析诗句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4.1.2文学鉴赏:让学生掌握送别诗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4.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
3、、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2.1朗读训练:通过分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4.2.2解析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解析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4.2.3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体会到离别的哀愁,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4.3.1情感体验:让学生思考离别对自己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4.3.2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离别经历,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5.1.1解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
4、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5.1.2修辞手法: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运用方法。5.2教学重点:理解离别的情景和情感体验。5.2.1离别情景:通过讲解诗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离别的情景。5.2.2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离别对自己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PPT课件:制作包含长亭送别全文、诗句解析、教学目标的PPT课件。6.1.1图片素材:收集与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如长亭、古道、夕阳等,用于课件制作。6.1.2音频素材:寻找与长亭送别相关的音乐或朗读音频,用于课堂氛围营造。6.1.3学习资料:整理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作者王之涣的其他作品等,
5、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亭送别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7.1.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长亭送别的背景。7.1.2提问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诗句解析:引导学生朗读长亭送别,并对诗句进行逐句解析。7.2.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深层含义。7.2.2组织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7.3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离别对自己的意义。7.3.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7.3.2教师引导学生从离别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八、板书设计8.1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送别 长亭 送别 教案 高永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