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强化专练.docx
《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强化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强化专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强化专练考点:1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一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 .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与中国北斗全球梦圆一一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之际语言特点的相同点3 .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与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园一一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的差异4 .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与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一一论证方法、论证思 路的异同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L苏辛二词的异同点5 .语言特点的相同点6 .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的差异7 .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异同点【考点示例】一、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一苏辛二词的异同点【考点解读
2、】1 .分析作者情感和鉴赏用典手法2 .苏辛二词的异同点文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问题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 怀?答案诗人想到孙权是因为他曾经在乐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诗 人想到刘裕是因为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
3、政权。为了恢复 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诗人用孙权和刘裕的典故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 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鉴赏用典手法的能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 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 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 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三句写眼前景, 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
4、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 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 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 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诗人一方 面敬仰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借此表现自己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一方面想到了偏安一 隅的南宋统治者,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问题2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 O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
5、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 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 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 O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O道家推崇超越意识, 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
6、断地从 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 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 任” “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 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 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 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
7、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 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 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 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二: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 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
8、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 “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 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 “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 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 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 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
9、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 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 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 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 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 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 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
10、美境界和浪漫情怀, 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
11、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D.清代学者胡
12、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5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 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与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答案】1. A【解析】A. “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 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
13、导求虚互补”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 补”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 别”。2. C【解析】A.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 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 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B. “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 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D. “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
14、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而没有说只 能靠这三者。3. D【解析】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B.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C.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D.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 想。4 .同:两则材料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异:材料一在 论证思路上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不同观点以及儒 道互补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解
15、析】材料一中“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其仁 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引用了 儒家和道家代表的相关语句,用实际可信的典型例子,并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 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组对 比中,展现了儒家与道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材料二中,作者引用了如“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的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 “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 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
16、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 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等前人的典型观点和论述,以及“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 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儒 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等对比论证,指出了 互补双向的原则。因此,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通过引证法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借助儒道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论证。而两则材料的区别主要在论证思路和行文结构上。材料一中,第一段“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
17、补机制”是总论点,其后作者则分别 用“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 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故所用的是总分结构。材料二中,作者 在第一段首先指出有些人认为互补方式是“以道补儒”的观点,然后在第二段思考除了儒学道家化的倾向 外,是否还存在道学儒家化的可能性。最后一段,作者则论述专家对于儒道互补方式的观点。由此可见, 材料二是以并列结构,逐层展开进行论述的。5 .儒家是现实主义的,它教士人积极进取,承担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儒家思想去推动社会发展,所以说 儒家是粮食店。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
18、中解放出来,道家培养出的文人自下而上 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所以说道家是药店。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土人的影 响,即为中国土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土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解析】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是因为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讲究务实,就像粮食一 样是人们每日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品。而结合文中“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 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 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
19、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 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土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 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可知,道家就像药一样,能够弥补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的缺失,道家思想熏陶 的文人也能发现社会的问题,并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故道家就像药店。南怀瑾先生用粮食店和药店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 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这一道理。答案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 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0、,一尊还酹江月。”风格 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分析能力。从相同点上看,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等语,以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语中都体现出了词的豪迈的特色 意境上雄浑壮阔。同时,两首词都是托古喻今之作,苏词是借对古人的凭吊来抒发自己被贬 谪的不满,而辛词则是借古人来表达对
21、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所以两首词都是 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从不同点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表达更加直接,用典不多,抒情多直抒胸臆,如“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表达对自己贬谪的不满时,并没有用哀 婉凄楚的笔调来抒发,而是表现出一种开阔明朗,旷达乐观的风格,显示出一股潇洒旷达的气韵。 与此相对的是辛词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词中的典故之中,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等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人的典故,抒情显得委婉含蓄,
22、 词人一心想要致力于抗金,无奈统治者不思进取,自己壮志不得申,这样,作者的情感没有直接 表达出来,而是靠读者对这些典故的解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所以在风格上显得含蓄,蕴藉,沉 郁。译文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 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 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 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煮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
23、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赏析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 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 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 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 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 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 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己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
24、较高 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 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 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 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 变换、物是人非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燕、后秦时, 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衔接 比较 阅读 异同 示例 强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