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的儒学与学田.docx
《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的儒学与学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的儒学与学田.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的儒学与学田清代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州、州、县等行政区。这些行政区域不仅担负着垦 殖开荒、繁育人口、征敛赋税、维护治安等职责,而且还执掌着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培 育人才等事务。因此,各级地方行政区域都建立起各种教育机构:其中,府、州、县的儒 学属于官方教育体系,有明确的学额限制和考课制度。此外,地方上还有大量的书院、社 学、义学,这些则属于非官方教育体系。官方与非官方的各类学校构成了有清一代地方 上完整的教育系统,所有这些学校的存废兴衰都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捐助有着直接的 关联。一、河北各地儒学、书院、义学等教育机构清代延续了明朝地方上的教育制度,在清初几代帝王重视、
2、倡行教化的背景下,河北各地 兴办或复兴了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种:(一)儒学数量由官府规定清初以来,朝廷大力倡行教化,重视地方办学。尤其是作为官学的儒学,也就是地方上 的公立学校,是由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读书的正式教育机构。县级儒学通常简称为 县学,州级儒学简称为州学,府级儒学简称为府学。由于很多地方的官府将儒学与孔庙 结合起来,共建一处,因而也称“文庙”,或“庙学”“学庙”“学宫”。作为官学, 首先,所有儒学都应一体遵守朝廷颁行的教育宗旨、规章和法规,尤其是“学生守则”,如 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并被各儒学刊刻立碑的“晓示生员”八条。其次,所有儒学都 有
3、明确的学额,其数量是由朝廷明文规定的,并且有固定的考取、岁贡制度。如涿县:县学膳生三十人,增广生三十人,每岁科两试,各取文童一十八人为附学生,其膳生间岁一贡 成均。又岁试,取武童一十二人为武生。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科举立学堂而此制 遂废。第三,所有儒学中的生员都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免其丁粮,厚以膳各衙门官以 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 此外,作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官学,儒学的数量也是较为固定的。就县一级行政区而 言,只有一处儒学,即县(儒)学。治府辖县,除各县都有一所儒学外,治府所在县城还有 一所府学,如永平府治所在卢龙城内,卢龙城里既有卢龙县儒学,又有永平府儒学。州
4、辖县 也是如此情况,如蔚州设在蔚县城内,城里既有蔚县学,又有蔚州学。总体来看,县学在规 制上低于府学、州学。由于官学机构少,又学额有限,且都位于城内,无法满足众多生员学子的需求,尤其是穷乡 僻壤的乡村。因此,许多名宦乡贤便在城内、在大乡巨堡、在村屯里,兴办了许多层次 不等的教育机构,如书院、社学、义学等。(二)清代县级书院以设置相应的程序规范为由,但并缺乏制度保障清初诸帝非常重视教育,除官学外,也积极推动书院建设,尤其是雍正时期:我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京省及天下府州县各立书院。主以山长,莫不置膏火,以赡 其身,优奖赏以鼓其志,其制视宋四大书院为尤备。因此,在朝廷号召和鼓励之下,各府、
5、州、县也都纷纷重修明代书院或创建书院。与每级 行政区只有一处儒学不同,各级各地的书院,或少或多,全无定数。如永平府所在的卢龙 城内,既有府学、县学,又有孤竹书院、北平书院和敬胜书院;涿州既有州学、县学,又有 古沮书院、鸣泽书院;承德府下各县有滦平县学、源江书院;丰宁县学、凤山书院;平泉州 学、平泉书院;赤峰县学、赤峰书院;建昌县学、秀塔书院;朝阳县学、凤仪书院,都为一儒 学、一书院。宣化府最为复杂,除宣化府学、蔚州学、延庆州学、保安州学以及各县学等 儒学外,府、州、县中都还有书院,甚至一城之内有两三处书院,如宣化城内有景贤书院、 上谷书院、绿阴书院,蔚县城内有蔚州书院、暖泉书院,甚至某一书院还
6、在一县或多县内 开设分院,如二贤书院在怀来县有两处,在赤城县有一处。书院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儒学,但又与当地的儒学一样,属于本地较高教育机构,在地方教 育中甚至起着比儒学更重要的作用。如乐亭新建尊道书院记载: 夫书院所以佐学宫以造土也。我朝诏天下郡县,皆立书院。则书院之设,与国中之学 等。聚一方之士,肄业于中,以成就其德行道艺,而官师训课之,而升降之。信乎!造土之 法,莫良于此矣。由此可以看出书院在当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书院的管理也较规范,大都定有规章制 度,“延名师,立学规”。尤其是唐县的唐岩书院和栾城县的龙冈书院,前者的章程有14 条,后者的章程多达20条,令人印象深刻,可谓清代书院中管理
7、最完备者。但书院不像儒 学那样,它们没有明确的等级,如宣化府学与宣化县学同在宣化城内,两者有等级高低之分, 但宣化城内的景贤书院、上谷书院、绿阴书院则不分等级。(三)州县是大乡巨堡各立社学社学始创于元代,明清相沿。清初,“顺治九年题准每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 谨厚者充补社师,提学查考。雍正元年覆准,州县社学多在城乡,民不能到学。照顺治九 年例,州县于大乡巨堡各立社学”。除这些大乡巨堡外,有的城内也有社学,如抚宁县除洋河庄社学外,还在城内的云从书院内 设有社学。龙门县(今张家口赤城县龙关镇)“康熙四十年,知县董绍儒于明伦堂西建社 学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墙垣小门一间”。(四)孝姐国书,延
8、师教读义学也称为“义塾”,深受清代帝王重视,各级地方官员也多极力倡行。宣化府志 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覆准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雍正元年谕各直省现任官员自立生 祠、书院,令皆改为义学,以广文教。阜城县志记载:国朝康熙间命天下州县各立义学,雍正间又申敕州县建义学。康熙又专发上谕给直隶巡抚赵弘燮:移风易俗,莫过读书,非此无可上进宜于穷乡僻野,皆立义学,延师教读,以勉励孝弟,可 望成人矣。1在康熙、雍正的诏谕申敕下,河北各地的义学或兴办或重振起来。如永平知府王开云,因 当地贫困,“穷人子恒有幼而失业者,书院难兼收”,义学大多建于距离府、州、县城较远,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以便乡里子弟就近求学
9、受教。 深入到乡里、村屯的义学,与设立在府、州、县等城内的儒学、书院和设立于大乡巨堡的 社学相比,基本属于最基层的教育机构。它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村落中的乡民子弟,基本属识 字童蒙教育。由于义学既能向上一级教育机构输送优秀学子,又能向乡村民众推行教化、 振肃民风,因而深受清王朝的重视。从以上各学来看,如果把义学比喻成现在的村庄小学,那么社学相当于乡镇的初中,县儒学 和县城的书院相当于高中级别的教育机构,府州儒学和府州书院则级别更高。通览河北 各地清代县志,自清初至清末,关于儒学、学院、义学的记载颇多,而社学极少,私塾更少。 因此(且不论私塾),有清一代,儒学、学院和义学在地方教育上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10、,诚如固安县志所说:“学校之设,所以养育人材,书院、义学又以佐学校所不逮也。”二、捐赠与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且夫书院义塾,学校之副也;乡贤名宦,圣人之徒也。”(一)修部学田的建置儒学虽为官学,但经费并不来自上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或相关财政部门,而是出自本级地方 财政。儒学的经费所需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经费。如教师的薪水、膏火和学生们的生活学习费用,这些开支 基本来自于学田租。明清时期,地方各级官府往往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官田,其中一部分划 归为学田。从文献来看,清初儒学的学田,绝大部分是沿袭了明代的学田,也有清初以水利、 营田拨入的,或无主土地、百姓漏报土地被没入官府,划为学田。如
11、深水县,其所有学田 坐落并银钱数目是所有县志中最详细的。其中,原有学田三顷多,续捐地五顷八十五亩,新 置地(新典买)三顷六十二亩,新报地十顷余(全为同治、光绪时报入),以上四项共地二 十二顷四十余亩。再如宣化府,府学有学田四十多顷,坐落位置、地块大小、租谷种类、 租钱数量都有详细记载,宣化府的赤城县也有学田千余亩。在知县的不断倡捐、劝捐、置 买下,乡贤义民们也受到激励。如嘉庆十八年(1813年)定兴县乡绅陈廷梁捐学田八顷,二是学宫(学署)的创办和后期的修缮等非常规费用。从记载来看,无论是创办还是修缮, 官绅们的倡导和捐助都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如永清县志载:教谕学署在南街关帝庙前,雍正九年,署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河北 地方 办学 儒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