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书院的传承与发展.docx
《清代广西书院的传承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广西书院的传承与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代广西书院的传承与发展书院创办经费书院在广西主要经历了宋元明清时期,即这两个时期,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初始因开放、 宽容风气得以生存的书院,多游离于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或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似乎难 以适应崇尚金戈铁马的政权的控制,抑或其宿命为专制体制的殉葬品,最终为清末专制收 编而香殒云消,或更张易辙于无形,或苟延残喘于荒野,无数体制外书香聚集、近千年的 人才高地,已不堪回首。清初朝廷因虑及人们利用书院作为反清基地,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曾规定“不许别创书 院”,导致书院无大的发展。雍正时(17231735)统治者对书院的禁令才逐渐放开。雍 正十一年(1733)谕令各省只准在省会设立书院,并各给
2、银1000两作为开办经费。桂林 设立的秀峰书院和宋明旧有的宣成书院获得2195两办学经费。乾隆年间,秀峰书院等一 改延请院长多系上官同僚互相推荐遂致有名无实等陋习,明确要求务须延请文行兼优者担 任院(山)长、掌教同治十年(1871),护理广西巡抚、广西布政使康国器对桂林三大著名书院即宣成书院 (创建于宋理宗景定三年,院址在今桂林市内)、榕湖书院(又名经古书院,院址在桂林 城丽泽门内,道光十四年广西布政使郑祖琛创建)及秀峰书院(雍正十一年奉旨建立,院 址在叠彩山脚下)进行重修。八月先后落成,清帝于八月二十一日分别颁给“道德陶 钧” “经明行修” “书岩津逮”匾额。清代广西书院向西发展,与清政府推
3、行的“改土归流”有直接关系。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基 本上是在雍正年间以及乾隆(17361795)初完成改土归流的,流官进驻这些地区,加强 了中央集权,减少一些剥削层次,客观上有利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 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如镇安土府于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后,镇安知 府、顺天(今北京)大兴县举人陈漠即购地筹办秀阳书院。泗城府云峰书院、归顺州道南 书院等都是当地改土归流后建立的。清代广西书院分官办和民办两种,其经费来源,一是由官府拨田或由私人捐田,书院再将 这些田租给农民耕种,靠收田租供给书院一切费用;二是靠官府或私人捐钱,书院用这些 钱做生意生息,或存典生息,所得
4、用于开支。书院山长的延聘,讲究真才实学。书院制定 学规、院约,对生徒进行严格管理,教学内容主要有读书、写作、练字三方面,读书以四 书五经、二十四史、诗赋、策论、文选为主,强调学生自学,并在自学中互相切磋,使之 有所收获。但随着书院官学化,这些好的教学传统逐渐消失。清代广西考中进士(文科) 587人(含恩赐)。另外清代广西文科乡试共100科,共中式举人5075人。联珠学院康熙二十四年(1685),合浦县在龙门士于创建灵山县松风亭院康熙二十六年(1687)灵山县知县迟维城创建。旧址在今灵山县灵城镇第二小学。乾隆二 十六年(1761)知县黄元基增建东西学舍10间,院后余地建松风亭1座,日久板瓦剥落。
5、 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于潜修率县绅梁惠祖、钟焕基等捐修。分3座,前座大门3间, 中座大讲堂3间,后座为师生宿舍5间,又后为松风亭。讲堂东面为厨房,四周有围墙, 惟东西学舍尚未修复。书院有田产作为经费,是灵山县科举取士的摇篮。光绪三十四年 (1908)改为善仁学堂。20世纪80年代尚存遗迹,后因学校建教职工宿舍楼而拆除。秀林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郭景仪创建郭公讲院的旧址上兴办知县项国楠绅增增康熙二十九年(1690)容县知县李瑞徵兴建,旧址在今容县北门街人民会堂右侧。道光八 年(1828)知县项国楠偕邑绅增建。有屋4座,内座为尊经阁,两旁为书舍,中座为讲堂,
6、前建二长廊作为考试场所,椅桌齐备。同治六年(1867)重加修葺,光绪三十二年(1906) 改为容县师范学堂。克氏原书院堂舍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旧址在今钦州市第一中学(原钦州城外平南古渡头)。嘉庆二 十四年(1819),以建万寿宫余资重建书院堂舍,建筑面积为1066平方米。道光钦州 志详尽记载东坡书院建设发端、沿革、学田分布及书院建筑格局图。光绪十六年 (1890),钦州知州李受彤将书院迁至镇龙楼(该楼系冯子材倡建于1885年,1889年落 成),易名绥丰书院回澜书院(南州市)康熙三十五年(1696),苍梧县知县刘以贵在县城东门内义学旧址建茶山书院,以其地旧 称茶山(今北山)而得名。旧址
7、今属梧州市万秀区文化路小学(一说梧州市第十一中学一 带)。康熙四十六年(1707),梧州府知府李亨时建缁林阁。四十九年(1710),梧州知 府李世孝捐资复建文昌阁、魁星楼,扩建讲堂3间、宿舍10间,并修建围墙等,因书院 距茶山远,而离江水近,故取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诗意,更名为回澜书 院。五十一年(1712),李世孝再捐银450两,为该书院置田产,将税米、地租永作士子 经费。雍正三年(1725),梧州知府徐嘉宾捐俸修葺书院,延请名师讲学,并请广西巡抚 李级为书院题额。李级以江南研习儒经始于邑人左氏春秋,遂更名传经书院。十二年 (1734),梧州知府徐德秩在阁楼旁增建学舍30间,复
8、名回澜书院。乾隆三十四年(1769) 讲堂损坏,梧州知府吴九龄重建,复更名传经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梧州士绅集 资在院址创办中西学堂,为广西最早建立的一所中西学堂。同年康有为来到梧州,曾在书 院设坛讲学,宣传变法主张,影响颇大。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济深早在光绪 二十七年(1901)即就读于梧州中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书院内设立法政讲习 所,是梧州最早的法政学校。铜阳书院(原北京市,民国时期)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一说1709年),北流县(今北流市)知县把城东的铜阳义学 改建为铜阳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铜阳书院迁至旧学宫(今北流市博物馆)。咸丰 七年
9、(1857),铜阳书院毁于战火。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计建有头门1座3间,旁 舍31间,讲堂1座,夹室2间,讲堂上有藏书楼。书院有捐置的田租粮米692石7斗, 有店铺12间,摊位1处,年租息四万九千文,作为教学和奖学之用。光绪三十二年 (1906),铜阳书院改办为蚕业学校广西及广西山乡县两廊舍(10间)康熙十九年(1680)永安州知州丁亮工建义学。四十八年(1709)永安州知州陈大辇重建 于州署右,祀徽国公朱熹,题“湄江书院”。前为大门3间,中为讲堂3间,后为宿舍3 间,左右两廊舍各10间。旧址在今蒙山县太平天国封王地和蒙山中学一带。雍正二年 (1724)知州吴琦重修,九年知州陆堞再修。
10、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攻取永安州,书院 改作讲道场所。同治六年(1867)知州刘深倡导募捐,依原址重建,将书院、文庙、文昌 阁陆续修复。书院四旁为学舍,讲堂居其中,另有藏书室。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成 达学堂,次年改为永安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为蒙山县立高等小学堂,十三 年(1924)改为蒙山县办初级中学。1951年改为广西省蒙山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广西 蒙山中学。1974年,更名为蒙山中学。乾隆年间庆远府(5李公书院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庆远府署西辕门右(原宜州市武装部院内北侧)创建,祀知府李 世仁。后任知府曾捐俸置田3亩,为葺祠膳士之费。乾隆二十一年(175
11、6),庆远府知府 李文琰在李公书院旧址扩充改建成庆阳书院,其范围即原宜州市武装部大院全部,与今宜 州市庆远镇政府同街相邻。地方人士捐款置田收租,为延师养土之费。乾隆三十八年 (1773),庆阳书院改建成庆远考棚,从此庆远府各属子弟可以就近附考取进,无须再赴 柳州府赶考。在此之前,庆远府无考棚,岁科试生童均需赴柳州就考,自书院建成后,兼 作试院之用。张朝+ (朝运)柳江书院初建时间和地址均不详,又称罗池书院。康熙五十三年(1714),提督张朝午捐 款重建于城东门外,再废为驻兵房舍。乾隆七年(1742)右江道台张人骥下令学官每月在柳、刘二公祠(今柳州柳侯公园内之柳侯祠)讲学考试学生,择有志于学者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广西 书院 传承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