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的古诗论与中国古典诗史观.docx
《王船山的古诗论与中国古典诗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船山的古诗论与中国古典诗史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船山的古诗论与中国古典诗史观在中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评论中,王作山的诗歌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打开了异彩。他在迟暮 之年所完成的诗广传、楚辞通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 以及姜斋诗话等书,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船山的诗论几乎涉及整个的古典诗史。他的许多新颖精辟的见解,常常使人耳目一新.即使 是某些偏颇、错误的见解,也以其深刻的内涵,启发着人们的思维。因此,弄清船山诗论中的艺术原则,弄清他凭以取舍,褒贬古诗的根本标准,不仅为研究他的 诗歌理论所必要,对于考察他的古典诗史观,亦有所裨益。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 析。一、有所不在的人情经历了亡国之痛的王船山,对于诗歌的社会功用给予了格外的重
2、视。在船山眼中,诗风的健 顺乖戾与社稷的盛衰存亡息息相关。从正面说,社会的伦理教化,可以借着诗歌的传播、涵 咏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圣人能即其情,肇天下之礼而不荡;天下因圣人之情,成天下之章 而不紊”齐梁以降,士习浮淫,诗之可传者既不多得。近者竟陵一选,充取其狎媒猥鄙之作而生 心害政,乃以堕天下之廉耻,坐五十年来文人才士于烟花市井之中竟陵唱之,文士之无行者相与教之,诬上行私,以成亡国之音,而国遂亡矣。竟陵灭裂风雅, 登进淫靡之罪,诚为戎首,而生心害政以殄宗社,凡民罔不请看:明室的灭亡,从文艺方面说,原来罪在竟陵。诗风淫靡,士习败坏,诬上行私,国遂亡矣, 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有鉴于此,船山特别重
3、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也就是说,要求诗歌有 益于“性情”。“性情”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荀子正名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 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文U勰文心雕龙认 为诗歌应该表现和寄托人的性情。明诗篇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情采篇 说:“吟咏情性,以讽其上。”体性篇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心雕龙又认 为,性情虽是先天的禀赋,但也有待后天的修炼,只是“雕琢情性”是圣人之事,所以征圣 篇又说:“陶铸性情,功在上哲。”船山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概念,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独到的解释。他认为,“性”是“天命之 理”,“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
4、而凝之为性”,这个理既包含万物已有之条理, 也包含着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伦理了一个总的清算和扫荡。艺术的思维、理性的色彩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使船山诗论具有了永 恒的价值,而放射出不可泯灭的光芒。与“性”相关联的是“情”。情如果为声色臭味之欲所牵,就会窒息人心中的天理,壅蔽人 心中的良知,“世教衰,风俗坏,才不逮者染于习尤易遂日远于性而后不可变”。基于这种认识,船山选诗评诗,将有益性情作了第一要谛。有人说,船山论诗是缘情派,这当 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船山所缘之情,是合于天理的性情。他说:“诗之为教,相求于 性情。”所以,船山对于所谓的“山人之诗”、“浪子之诗”、“措大之诗”表示了鲜明的
5、反对态 度。他说:“凡才情用事者,皆以阉然媚世为大病。媚浪子,媚山人,媚措大,皆诗之贼也。 夫浪子之狂,山人之褊,措大之酸,而尚可与言诗也哉!有才情者,亦尚知所耻焉。”这里所说的“浪子之诗”,是指专门描写男女情爱而又违背礼义的诗。一般地说,船山并不 反对艳诗。他说:“艳诗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 定情,非沈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 11述欢好的诗,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 一色裁”,殿前曲“昨夜风开露井桃”,都“艳极而有所止”;述怨情的诗,如古诗十 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都“婉娈中自矜风轨”。 这些都应该肯定。但是,艳诗如果超越
6、了礼义的限制,摇荡性情,败坏风俗,那就是浪子之诗, 便是船山要加以痛斥而笔伐的了。他将子夜、读曲等南朝乐府诗、元稹、白居易 的某些诗章、以及明代谭元春的一些诗,都看作是“浪子之诗”。“措大之诗”,是指个人啼饥号寒、以表达对物欲的渴望与追求为内容的诗。在船山看来, 诗是传情的,不是达欲的,以诗为表达欲念的工具,必然导致诗的堕落。他说:“欲之迷,货 利为尤,声色次之。货利以为心,不得而氏伎而怨,长言嗟叹,缘饰之为文章而无作,而后人 理亡也。” 12既无人理,当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将诗经中的北门、杜甫、 孟郊、曹邺的某些诗以及明代钟惺、陈昂、宋登春的一些诗都说成是这种措大的诗。“山人之诗”,是
7、指托意狭隘、情志偏激的隐土诗。隐土之诗有两种。一种托体大,寄意深, 尺辐平远,咫尺万里,这样的诗亟为船山所称道。另一种托体小,寄意浅,出语急促,情致卞 躁,这样的诗则为船山所不取。船山对于陶渊明诗之中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几首,皆弃而不选,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诗虽有 佳致,但托体小,沾有山人气。船山以孟浩然作为山人诗的代表。他说:“孟浩然诗,十九失 之褊,褊则满纸皆山人气。” 13又说:“山人诗虽曲亦褊,孟浩然当之”。14诗源情,但是诗中的情,不是浪子之情,不是山人之情,亦不是“措大攒眉、市井附耳”之情 15o他说,诗坛除门庭之外,“更有数种恶诗:有似妇人
8、者,有似衲子者,有似乡塾师者,有似 游食客者其识量不出针线、疏笋、数米、量盐、抽丰、告贷之中,古今上下,哀乐了不 相关” 16他说:“言情而又出之以俗,则与穷里长告旱伤、老塾师叹失馆,又何别焉?古 人之立四始六义,初不为渠辈设也。” 17总之,在船山看来,浪子之狂、山人之褊、措大之 酸,都不适于滋养性情,因此应从诗歌的艺术之宫里驱逐出去。从诗歌表现人的性情这一认识出发,船山对于诗中的“理语”作了自己独到的评价,船山诗 论中的“理”大致有两种涵义,一是思理、诗理;二是自然之理,人文之理,亦即人对自然人 生的规律及本质的认识和概括。形象丰茂、思致宛转的诗是“真诗”,诗中展现出的自然 规律、人生的本
9、质则是“真理”,二者融汇为一,就是“真理真诗,” 18就是“情至理至”, 就是“亦理亦情亦趣”。19船山反对在诗中议论,他认为议论立则无诗。但是,他又主张诗 中表现这个“理”。这是不是矛盾呢?一点也不。船山说:“诗源商理源性,斯二者岂分辕 反驾者哉?” 20也就是说,性情中本来就包含“理”的成分,诗歌表现它自然也是可以的。 不过这不是枯躁的、教条式的“经生之理”,不能有“注疏帖括气”。这种理必须是诗人 有所感触而自得的,它有情;必须是蕴涵于物的,它有象;必须要“取之广远、会之清至、出 之修洁”,它有度。能作到这些,就“不言理而理自至”,21就能与情语、景语一样陶冶,为 宕人的性情22。总之,诗
10、要涵咏性情,就必须“奉性以治情”、从诗中驱除猥琐繁杂的物欲和俗情,使诗表 达一种纯净的情感和理致,这便是船山论诗的第一要谛。二、有了新的传统,这是现实意义文心雕龙定势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船山论诗,经常称许曰“体制俭”、 “结体净”。那么,在诗歌的谋篇立体方面,他又坚持着怎样的原则呢?对于“文章”,船山有一个总的认识。他说:“书莫胜于文,文者兼色者也;诗莫善于章,章 者一色者也” 23O也就是说,书以错杂兼色成文,诗以纯净一色结体。诗歌的情要纯,意要 约,辞要博,势要远。诗歌围绕着纯净的诗情曲折宛转以成章,这就是“诗体”。情纯意约以立体,就是说诗中的感情不能驳杂,不能泛滥,要略去不必要的
11、枝节毛目,只抒发 最主要的感情。这就是“大端言情”。对此,船山反复称说。他一则曰“大端言情,风雅正 系24,再则曰“大端言境,大端言情,国风正系”,25三则曰“大端则雅,琐屑则俗”。 26在船山看来,正因为情致纯一要约,所以吟咏起来反而觉得情致充溢,四面八方莫不涵情。 这就是“居约致弘”,船山说,只有懂得“居约致弘”,才“可与言诗” 27他说:“立体益孤, 含情益博”。28他还满怀感叹地说:“简字不如简意。意简则弘,任其缭绕,皆非枝叶。鸣 呼,此夕堂不惜眉毛语,知谁领取!” 29与情致的纯俭一致,诗中记事也不能首尾毕具,而只能选取其中的一段,即事生情,即语绘状。 他认为,这正是我国古诗的传统,
12、但是后来被丢掉了。且看下面的几段评语:“古人之约以意,不约以辞,如一心之使百骸。后人敛词攒意,如百人而牧一羊。治乱之音, 于此判矣”。30“一时一事一意,约之止一两句,长言永叹,以写缠绵俳恻之情,诗本教也”。31“摘一段说,便从此引伸,情事尽见此真诗教也。唐以后诗亡,亡此而已。” 32请看船山把这个问题看得多么重要!表面上是安排情致、熔裁篇章的风格技巧,其实是关系 诗坛治乱、诗教存亡的大问题。丢掉了意约辞婉,也就失去了传统的诗教,诗坛就面临衰败 乱亡的危险!与此相联系而不可分离的是诗中情感的基调。这方面,船山力主诗情的和婉微至与含蓄蕴 藉。他赞许曹丕的诗,就因为曹丕的诗微情动人,“如引人于张乐
13、之野,泠风善月,人世凌嚣 之气,淘汰俱尽”,33 “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 o 34他赞许阮籍的诗,就因为阮诗“以 浅求之,若一无所怀,而字后言前,眉端吻外,有无尽藏之怀,令人循声测影而得之。” 35这 样的诗自然蕴藉,自然耐人想象。他说:“英雄蕴藉。不蕴藉而以英雄,屠狗夫耳。” 36他反对在诗中表现乐而淫、哀而伤的感情。诗情太激烈,太偏执,经常为船山诟病。他认为, 诗歌既以涵养性情为目的,就是使人在悲愉、哀乐之间受到感染与熏陶。情可以深,可以婉, 但不可以浅露,不可以急促。否则,赧面张拳、呼天怨地,便成了妇人之泣;擢骨拔筋以道, 便失去了风雅之旨。船山说:“诗自有教,或温或惨,总不可以赤
14、颊热耳争也”。37即使是 讽刺诗,也应有感情的光芒朗照,“直刺而无照耀,为讼为诅而已”。38船山的这一主张有着现实的针对性。船山曾说:“古今文笔之厄,凡有二会,世替风凋,祸亦 相等,一为西晋,一为汴宋。虽趣尚不均,而凌杂纷乱以为理,瓜分绳系以为节,促声篓貌以 为文,其致一也。” 39这种纷乱杂沓的诗风,不仅使诗坛凋谢,而且危害社会,遗患无穷。西 晋颓风,唐大历以后染之,表现为“荒怪”;汴宋颓风,明成化、弘治以后染之,表现为“鄙 傕”。对此,船山怎能不大张挞伐呢?船山所以如此重视这一原则,是因为它与诗歌“兴观群怨”的特殊功能紧密相联。这里应 该指此船山所说的“兴观群怨”与传统的涵义并不尽合。传统
15、释“兴”为“感发志 意”,“观”为“考见得失”,“群”为“群居切磋”,“怨”为“怨刺上政”,将四者割裂 以训释立义。船山则不拘泥于字词的训诂,而主要从诗歌所唤起读者的艺术感受的角度来 立论。他解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 各以其情而自得”。40如果用现代美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虽然审 美对象一一诗歌本身带有一致性(“一致之思”),但欣赏者却可以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 经历、兴趣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这种诗歌欣赏中“各以其情遇”、“随触而皆可”的“多可性”而产生的广泛
16、的社会教化作用就是“兴观群怨”。应该指此船山对“兴观群怨”的富于创造性的解释与他的论诗原则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意约辞婉,大端言情,诗歌艺术的光圈集中到精纯和谐的境界中,四周便焕发出无穷的光辉。 这就特别适于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适于各种不同的人从中寄托情感和涵咏性情,就“意旖 旎以无方,情纵横而皆可” 41, “可抒独思,可授众感”。42读者在艺术欣赏中开展想象,寄 托心神,陶铸性情,“令读者可以其所感之端委为端尾,而兴观群怨生焉”。43由意约辞婉、居约致弘以立体,到“兴观群怨”以生起读者之情,是船山论诗中褒贬抑扬的 重要原则。他正是据此而极力推许十九首,而大力肯定曹丕、阮籍、江淹一类风格的 抒
17、情诗的。三、贯穿于人所称的的情景观文质并重以论诗,是我国古典文艺批评的优良传统。船山论诗,也继承了这一原则.我国古代文论中所称的文质,所指较灵活,常常兼有两重涵义。一、它是形式范畴的两个概 念,文指华美,质指朴素;二,它代表内容与形式这一对概念,文即形式,质即内容。船山笔下 的文质,亦兼有这两重涵义,而又以后一义为主。船山的文质观还有着他自己的特色,他把文质看作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对于诗人来说, 诗的文质附乎作者的性情。他说:“诗虽一技,然必须大有原本。如周公作诗云于昭于 天,正是他胸中寻常茶饭耳,谭友夏拟子夜、读曲往往神肖,只为他浪子心 情一向惯熟;又如陈昂、宋登春一开口便作悲田院语,渠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船山 诗论 中国 古典 诗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