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车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国外公车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公车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外公车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公共交通管理一直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广东作为改革的先驱,在1997年便展开了 试点车改。1998年秋,浙江、北京、湖南、重庆和江苏等省市的一些地区也相继被国家体 改委确立为公车改革的试验地区。可是最后都没有了下文。到2003年,京、粤、沪、苏 等地都曾展开了以货币化模式为主的公车制度改革。可令人失望的是,在2005年上述地 区的公车改革又相继销声匿迹,公车改革再次无疾而终。直到2009年杭州市、辽阳的弓 长岭区等地开始了新一轮公车改革,再次把公车改革置于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我国公车使用现状及问题公车私用泛滥严重损害政府形象。作为公权私用的一种形式,公车私用现象显
2、然没有令行 禁止,反而愈演愈烈。统计表明,我国公车公用、私用、司机用各占1/3。公车私用屡禁 不止,使政府形象蒙受了严重的损害。用于公车的开支庞大,存在严重浪费。首先,公车购置花销巨大而且持续增长。有报道称 我国政府2006年用于汽车采购的资金高达700亿元,竟超过了政府采购总额的l/4o第二,公车管理漏洞造成了巨额的养车费用。有关调查显示,公车修理费用是私车的6倍, 这样推算,全国每年仅公车修理费就要流失上百亿元。由此可见,完善公车改革,甚为紧要,但必须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上革新以寻求突破。将公车改革制度定编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为车补提供有效支撑目前我国各地公车改革措施的归纳。第一,撤销公务用
3、车代之以交通补贴的发放。其一如 威海、南京等地实行的按级别发放现金补贴。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其二是以杭州为典型 的专户集中管理,公务人员限额内凭票据报销交通费,超支不补,若有结余划为来年使用。 其三是遵义等地区采用的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城区内交通补贴,其余部分由单位集中管理, 作为城区外交通费用。第二,建立公车管理组织,统一调配管理。一是政府在撤销公务车之后组建按企业模式运 营的公务用车出租公司,统一按职级或工需配给公车券给公务人员,超额自负,结余归己。 二是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整合现有公车,撤并公务活动少的单位公车,实行定编管理,成 立专门的出租汽车公司来供给政府对于公务用车的需求。第三,鼓励个人
4、贷款购车。政府不但为个人提供购车担保,并且根据职级、和具体工作情 况发放一定的养车补贴,即“公私两用车”。目前难以持久推进公车改革的原因。笔者认为,我国公车改革难以持久推进的根本原因在 于已经进行的改革并没有触动旧的公车体制。第一,多数改革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改革目标过于简单。车改后多数地方发放补贴的做法 可以减少财政开支三成左右。可是如果把这些作为唯一的公车改革目标就未免太肤浅了。 近来媒体揭露出某地书记、区长的年“车补”竟高达78万元,由此看来,缩减了的公 车开支又进入了某些领导的私囊,这样恐怕只会误导公车改革。第二,改革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我国公车数量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失控的,从那以
5、后,针对公车管理的法规和文件并没有得到充实和完善,只在1994年和1999年出台了两 个非常简单的管理规定。2003年10月,公车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内容,在十六届三中全会 正式提出的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要求中体现出来。但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把公车 改革方案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改革的权威性不足。而且,地方公车改革的办法由政府自 行提出并执行。此外,补贴以行政级别为标准发放而没有做到按需发放,显然缺乏公信力。 法律依据的缺乏,不可避免地造成各地公车改革的无序利反复。第三,有些改革措施执行不力。如最近推行车改后的杭州竟然仅仅因为有的领导反映打车 比较难就恢复了处级干部的公车,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必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外 公车 管理经验 我国 启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