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江县治城的历史考察.docx
《明代靖江县治城的历史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靖江县治城的历史考察.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代靖江县治城的历史考察据说,嘉靖古城的发展几乎是嘉靖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靖城”顾名思义即为靖江的县城。从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建县至今,靖城一直是 靖江县(市)政府的驻地。靖城镇地区历代为靖江县治,在中华民国以前的400多年里, 靖城镇未有定名,统称“靖江城”。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建县后,作为首任知县的张汝华,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择 地建城。他选择的地方是当时比较荒芜的滨江之地,从地理环境看,靖江古城附近是泥沙 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取水便利,南去就是滨江,县城以北与孤山之间有一套水。 靖江建县后的16年即明弘治元年(1488年),孤山登陆,此
2、时靖江县城以北是一望无际 的原野,既宜农作又便渔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距城数公里即有孤山为屏。从长远看靖 江县治城址的选择确实是很有见地的。靖江古城址相当于现在的靖城镇镇中心即原先的靖江县县辖区,其前身是元末农民起义领 袖张士诚的部将朱定、徐泰(注:靖江县志为徐太二,读史方舆纪要为徐泰,今 采用后者)据驻马驮沙所建的水寨,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朱定、徐泰常据此筑土 城,周七里”。明成化七年靖江单独建县后,首任知县张汝华便将县城设在朱定、徐泰所 筑水寨旧址,建三里许的土城(即周围约三里)四面环以壕沟,计占地510亩。但是刚建 成的土城没有四个城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长度都只有一华里,从明代至解
3、放前的四 百多年间靖江的县城城址范围大致如此。同时张汝华认为:这里虽然比较荒芜,但地处江 滨,又与江阴隔江相望,出于交通和军事考虑意义重大。当时张汝华“垒土为垣”用泥土 堆砌城墙,以防御敌寇。明成化八年(1472年)张汝华在土城内“竖县堂,建学宫”,县堂就是县衙,是知县处理 日常政务的地方。明成化九年(1473年)在张知县的亲自主持下又修建了察院、总铺、公 馆、仓感等。成化十年(1474年)又建存恤院(后改为养济院),还修建了城隍庙和迎恩 亭等设施,总计房屋281间24厦。同年为完善城镇功能,在张汝华的主持下又疏浚了河 道,修筑了城墙,并开凿了内外城河,掘井造桥,共修建池一口,井三口,板桥入座
4、,内 外墙垣工970丈。正是这些措施才使靖江县城即靖城镇有一定的规模,各类基础设施具备 了初步的雏形,为靖城镇今后成为靖江地区的行政中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德元年(1506年),到知县周奇健时,复以砖石增筑城垣,建西水关,引水入城。还修 建了城楼,分设四门,其东门日观海,西门曰障江,南门日济川,北门曰回澜,且各门均 建有门楼。靖江的城墙建设由土墙变为石墙,为靖江城墙发挥军事保卫职能奠定了基础。 靖江的古城墙依循以往历朝历代城池建设取方型或矩形的古制,靖江城墙便是依据方形修 建,在修砌城墙的时候,根据靖江地基条件和靖江泥土的特点,周知县在原有城墙的基础 上,用杉木打桩加井字形交叉木排的方法,从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 靖江 县治 历史 考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