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要素在圆明园空间中的组织与建构.docx
《山水要素在圆明园空间中的组织与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要素在圆明园空间中的组织与建构.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水要素在空间中的组织与建构1大石岸基址(下景)颐和园古建筑高度景观元素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人工景观。第二,我们必须重视水,与山合 作。我们不希望这座山又高又陡。我希望这座山被水环绕并继续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 下3点:(1)原始基址为一块河湖密布的沼泽性低洼地带(丹棱济),无自然真山可资利 用;(2)虽然基址内无山可因,但基址西部却有连绵起伏的西山为远景,西南部又有拔地 而起的玉泉山和万寿山为中景,成为园内的最佳借景,故无需费力在园内堆筑高大假山; (3)山体在园内的主要作用是配合水体来划分景区空间,并充当各景区内景点的背景,如 果山体堆得过于庞大,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且在低洼地带堆筑大山
2、,对土方就地 平衡不利。2山要素分析2. 1山体基盘面积和长度根据现场踏勘及1933年、1965年、2002年遗址实测图以及相关历史图档分析发现:盛期 山体共有大小117座(以山体基盘是否连续为划分依据),基盘占地总面积323 197m2. 1. 1建筑风景点建筑骨架的设置土山,以土为主,主要位于景区之间,利用挖湖之土就近堆筑,山势不高,却连绵起伏、 层层叠叠,与曲折幽深之水体相互配合,形成园内众多建筑风景点和景区赖以存在的山体 骨架。圆明园内土山的主要功能在于分隔景区空间,山体本身并不作为主要观赏对象。土山局部 置石或叠成洞府,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土山之不足,丰富山水骨架上的景观内容,提升土
3、山的景观品质。2. 1.2山石(或山石景区)主要分布在景区内部,与建筑、水体、植物等要素组合造景。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咏(1)四十景中基本上每一景内部都有点景山石,而最为有名的山石景点包括:文渊阁之 “玲峰”、秀清村之“青云片”、正大光明殿后寿山之石笋、西峰秀色之“小匡庐”等。(2)山石景点采用的石料主要包括:太湖石、青石、汉白玉青白石、云步山石、石笋等。(3)山石景点或与建筑配合、或缀以花木、或与溪涧瀑布结合,各具特色,常常成为局 部景观空间的主题2.2草莓的形状和规模土山作为景区间分隔媒介的功能决定了其形态和尺度的特点。2. 2. 1 土山的单体形态与山水集中布置的园林(如北海、颐和园)相比
4、,圆明园内山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与 其分隔空间的功能相适应):首先,园内山体最主要的形态为狭长的带形,山体基盘宽度 介于540nl之间(以515nl最为普遍),只在局部适当扩大,形成山体的主峰。其次,山 体较低矮,只有紫碧山房(高15. 2m)和廓然大公东北角(高11.08m)两处山体高度超过 10m,其他区域内的山体均在10m以下,并且以7nl以下的山体分布最广。因此,整体看来, 圆明园内的山体以低矮的冈、城、阜为主体,没有高峻挺拔、雄伟壮丽的山峰出现。土山的平面形状丰富多彩,除狭长的带形(线形)以外,还有三面围合的形,两面 包围的形、形,以及短带形、点式和各种不规则形(图1)。就其立面而
5、言, 带形、三面围合形及其他较为狭长的山体,常常在不同部位进行高低变化,形成凸起的山 峰或凹入的谷地,以丰富山体的天际轮廓线;较为短小的山体则可能呈现馒头形、半球形 等多种形态。山体坡度陡缓兼备,常因山脚大小和山体高度不同而变化。较为陡峭的山坡 需要以石为骨架,石上覆土,方能稳定;较为低缓的山坡则更适合土体稳固。据1965年实 测图高程,园内土山坡度多超过30虬2. 2.2景观空间形态在园林空间的塑造方面,山的群体组合形态更为重要。根据圆明园各景区山体的围合程度, 可以分为以下5种主要形态:(1)四面围合(或接近四面围合,图2)从视觉角度分析,此种形态的空间感主要取决于山体围合的空间距离D (
6、即观赏者与山体 间最大视距)与周围山体高度H之比值(D/H)。如果周边山体完全闭合,且(D/H) 4,则视线外泄,空间封闭感减弱。在具体的园林创作中, 绝对封闭的山体并不存在,而是在某些局部留下豁口,作为景区入口或与其他景区视线联 系的廊道。圆明园内属于这一类型的景区包括:鸿慈永祜、碧桐书院、上下天光等。此外 福海景区、九洲景区从整体格局上看也属于这种模式,虽然九洲景区内环山体不能实现围 合,但扩大到外环,基本实现了山体的四面围合之势。根据1965年和2002年遗址实测图进行分析,得出上述景区内山体高度II与山体围合的空 间距离D的比例关系(表1)。由(表1)中各景区D/H值可以得出3点推论:
7、(1)与景区整体尺度比较,山体普遍矮小, 基本不存在以观赏山体为主的亲切尺度。(2)尽管不同景区空间D/H值差异显著,但因D/H均大于5,超过了室外观赏景物的最佳范围,D/H值带来的空间感受差异不显著。(3) 景区山体的真实尺寸与四十景图所绘山体尺寸相距甚远豁口(山口)设计是此种形态的关键。为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豁口位置和形态有很大差 异:景区入口之豁口并不采取两山直线对顶的形式,而是令两侧山体曲折交错,凹凸相嵌, 使入口道路曲折迤遮,内部景物渐次展开,此种方法即为欲扬先抑之法;景区内部较小的 山口,也视山体尺度尽量做些曲折;景区内分隔不同景观空间的山口如果超过两个,山口 常常交错布置,而非正
8、对,其目的也是避免视线一览无余,做到曲径通幽,给人以无穷之 感,如廓然大公、鸿慈永祜的山口设计(图3)。(2)三面围合从视觉角度分析,此种空间形态从三面限制视线,一面敞开,视线沿敞口单方向外泄。与 四面围合的空间相似,由敞口方向观内部闭合空间,其空间感主要取决于周边围合山体的 高度和空间深度。属于此种类型的景区主要有:前湖、镂月开云、慈云普护、三潭印月、 夹镜鸣琴等。(3)两面围合包括两种基本形态:(1)山体从两个相邻方向围合,另外两个方向敞开,类似于“L”形。如山高水长景区西 北角。此种形态的空间围合感较差,视线沿无山的两个方向自由驰骋。山体限定的封闭空 间只隐约存在于山体端头连线围合而成的
9、三角形区域内,靠近山体结合点部位空间围合感 最强。(2)山体沿两侧平行排列,中间形成一带形空间,视线可以沿山体平行线自由流动。这 一带形空间的视觉感受同样取决于D/H值。根据带形空间所处位置及其连续性与否可以分 为两类:第一类,位于景区外围山水骨架上的连续绵长的带形空间。此种形式分布很广, 九州景区、福海景区等景区外围山体所围合的空间均属此类;第二类,位于景区内部非连 续的短带形,如坦坦荡荡景区东西两侧山体所限定的空间,这一空间由于山体低矮,山体 间距离较长,D/H值很大,基本上没有空间围合感。第一类带形空间为园内极为重要的一种空间形态,空间内部恰好全部被水体填充,形成两 山夹水的山溪景观(图
10、4)。从功能上讲,这一带形空间构成了不同景区间分隔和联系的 过渡空间,同时也是各景区外围水路网络的载体。根据1965年、2003年实测图,得出此类带形空间的宽度基本上介于1025nl之间,只在某 些局部适当扩大(可达40m) o两侧山体的高度介于2. 9口0m之间。为了获取D/H值,笔 者根据陆路、水路两种游赏方式分别进行计算:如果采用陆路,则假定观赏者位于任何一 侧的山脚下,对水体对面山体的观赏视距可以简化为D;如果是水路,假定观赏点位于水中 央,观赏视距为d。这样便可以求得D/H、d/H值。(表2)列出了带形空间内几个随机点 的 D/H、d/H 值。统计结果表明:陆路上的D/H 水路上的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水 要素 圆明园 空间 中的 组织 建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