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八仙传说故事流变考述.docx
《明代时期八仙传说故事流变考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时期八仙传说故事流变考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代时期八仙传说故事流变考述八仙的传说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流传,影响深远。“八仙过海,各得展示”已成为一个热门 术语。八仙构成的神仙群体,成员固定,事迹生动,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民 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合型的文化内涵。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恶、邪正观念, 能够给予世人多种启迪,人们也可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 悟。关于八仙故事的形成与流变,以及对于八仙的个案研究,前代已经有不少论述;本文 拟从文化的角度,对八仙故事包含的文化底蕴略作探析。一、明代之前的“两大”八仙的成员,如今人们一般认为是汉钟离、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 曹国舅、何仙姑;其排
2、名顺序并不固定,无尊卑轻重之分。这样的阵容,是明代中期定型 的。“八仙” 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牟融理惑论云:“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 十卷。”这里所谓的“八仙”包括哪些人却不详。汉代之后,晋时葛洪的神仙传、五 代时杜光庭的录异记等书以“淮南八公”为八仙。八公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的八个门 客,安徽的八公山即由此得名。南朝时又有“九仙”的说法,沈约诗有“眷言采三秀,徘 徊望九仙”俞檄茶香室续钞卷十八“蜀八仙”条,引杨慎升庵集提出另一组八仙,并谓杨慎 引文出自谯秀蜀记。所谓“蜀八仙”是容成公、老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 八百、范长生(或作范长寿)、尔朱洞。然而尔朱洞是唐末人,元代赵道一历
3、世真仙体 道通鉴中有其传记,晋代的谯秀是不可能提到他的。由此可知,所谓蜀记是五代之 后的无名氏伪托谯秀之作。尽管此说不可信,但可知五代至北宋时关于八仙的组成又有新 的变化。清代赵翼檐曝杂记卷六“八仙”条据王士稹居易录记云:“后蜀孟昶生日,道士 张素卿进八仙图,乃李耳、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寿、葛永瑰也。 详见黄休复茅亭客话。”这里所记同杨慎所谓“蜀八仙”相比少了尔朱洞,而多出葛 永瑰(即葛玄)。赵翼、王士稹之言当出自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广记卷二一四所引野人闲话,这里记述张素卿画八仙图事,注文标示八仙姓名即赵翼所述八人,只是其 中的李耳误作李阿。又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八仙真
4、”条亦记此事,郭若虚于宋 神宗熙宁前后在世,他的注文当是依据太平广记。但是,查宣和画谱,张素卿所 画的是十二真君像,不止八仙,而且每仙一幅,共有12幅,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已遗失2 幅,仅存10幅,为容成公、董仲舒、严君平、李阿、马自然、葛玄、范长寿、黄初平、 窦子明、左慈,另外二仙不详为何人。宣和画谱中还有北宋李得柔所画的神仙像,共 26幅,同张素卿的画相比少了李耳、李八百,增加的神仙中出现了钟离权和吕洞宾。这些 画所展示的神仙阵容虽然增减有异,但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五代至北宋时,开始出现关 于八仙群像的绘画,这使八仙的故事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元代至明代前期,八仙传说故事大量出现在戏曲作品里。马致
5、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 楼中,八仙是吕洞宾、汉钟离、李铁拐、蓝采和、张果老、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 明初谷子敬的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和明初教坊司编演的争玉板八仙过沧海剧中 的八仙组成与此同。明初朱有燃的诚斋杂剧中,群仙庆寿蟠桃会和瑶池会八仙 庆寿所写八仙皆同马致远。元代岳伯川的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八仙组成同前相 比去掉了徐神翁,而增加了张四郎;明初教坊司编演的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 金母献蟠桃、众天仙庆贺长生会和贺升平群仙祝寿等剧中的八仙组成皆与此相 同。在元末明初贾仲明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一剧中,八仙出场未罗列姓名,而金安寿 的唱词中道出他们是壶公、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赤松子
6、、蓝采和、李铁拐; 而在元代范康的杂剧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八仙组成则无曹国舅、张四郎,却有徐神 翁和何仙姑。从这些戏曲作品可以看出,元代至明代前期,八仙的传说故事流行更为广泛, 八仙的组成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利后世的认定已非常接近。明代嘉靖年间,八仙绘画更多地现世。王世贞题八仙像后云:“八仙者,钟离、李、 吕、张、蓝、韩、曹、何也。不知其会所由始,亦不知其画所由始。余所睹仙迹及图史亦 详矣,凡元以前无一笔,而我明若冷起敬、吴伟、杜堇稍有名者亦未尝及之。意或妄庸画 工合委巷丛俚之谈,以是八公者,老者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 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以作滑稽观耶?”明嘉靖之
7、后,八仙的组成再没有新的变化,直到当代皆是如此。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卷四十庄岳委谈和卷四十二玉壶遐览中对于八仙传说及吕洞宾、钟离权等有简要 考述。清代中期,赵翼陵余丛考卷三十四有“八仙” 一节,对于八仙传说的来历和流 变考辨更详,但他说此八仙中“女仙二人蓝采和、何仙姑”,把蓝采和也作为女性,大概 是见戏文中有以旦角扮蓝采和者,因而致误。清代绘画作品中的八仙图相当多,如任颐的 绘画有八仙,其木刻也有八仙人物像,民间年画、剪纸也常见有八仙。许多寺院或道 观中的壁画也时见有八仙过海图,如山西蒲州永乐宫壁画有八仙过海图,当是元 代人所绘。清代末年,俞檄所著茶香室丛钞卷十四有韩湘、吕洞宾及第为县 令、宋
8、时捕吕洞宾、何仙姑、李铁楞、四仙图等节,又对八仙及相关 问题予以考索,引证了一些罕见资料。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浦江清著八仙考一文,发表于清华学报1936年第11 卷第1期,后来收入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此文对于八仙传说 的流变考证用力甚深,其中对于八仙的个案研究广征博引,有独到见解。这是关于八仙考 证最为详尽的一篇文章,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重视。但是,此文重点是考证八仙事实,较少 论析,所引资料也未臻全面,如对于茶香室丛钞却未提及。同时,赵景深也写了八 仙传说一文,今已收入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出版。在当代,八仙传说 故事更受到民俗学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一些新的
9、论文,并出版了多种关于八仙的民间传 说故事集二、道教中的仙道形象及早期树立信息八仙属于道教人物,八仙传说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这是毫无疑问的。八仙最早出现的一种说法是“淮南八公”,即已具有道家属性。当时淮南王刘安好神仙黄 白之术,招致一些宾客方术之士,八公皆以谈丹说道受到刘安信任。东汉时,张道陵创立 道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主,其信徒尊张为天师;魏晋以降,道教有更大的发展。 道家谈神仙与修炼,有明确身份的道士也无不谈神仙与修炼。因此,后世各代中凡是宗尚 黄老之说者,包括道教在内,总称为道家。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观念中,神仙和道家或道教 本来属于同一体系。神仙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至汉代信
10、奉神仙更为流行。“神仙”一词,本来应是一 个偏义复词,即主要是指“仙”而不是“神”。在古代文化思想中,神的概念主要是指各 种职能神,如风神、雨神、山神、海神、五谷神、城隍神等。仙和神不同。仙的行动非常 自由,他们没有限定的职务,也不负具体的责任,但却对人间的许多事情似乎都有过问的 权力,这一点和道家相似。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仙正 是如此,他们什么都不管,但什么都想管,什么都可以管,其管事的原则即是“道”。而 “道”正是道家尊奉的终极真理,“仙”则是修道者所达到的较高层次。道家及道教的始 祖老子,以及道家许多著名人物如庄子、张道陵、葛玄等都成了仙。葛洪神仙传卷一 “老子
11、”传记中云:“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 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可见,在道家的观念中,老子是最高级的神仙,其他 得道者所达到的成仙的档次也不尽相同。渊鉴类涵卷三一九引三洞科道云:道土 有五个等级,一是“天真道土”,二是“神仙道土”,三是“山居道土”,四是“出家道 土”,五是“在家道土”。显然,仙是道教中达到第一、第二等级的得道者。“仙”字本作“僧”。渊鉴类涵卷三一八引释名云:“老而不死日仙。”又 日:“倦,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实际上,“仙”字的组成是形声结构,“人” 傍表形部,“山”字表声部。释名的解说固然有些牵强附会,但却反映了仙在文化含 义上
12、的基本特征。魏文帝曹丕游仙诗云:“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 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曜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生风云,倏忽行 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传说中的八仙,正是属于道教中的第二等,即“神仙道土”。因此,八仙传说故事的流变 过程,同道教的发展与流变是联系在一起的。八仙的组成在元代基本定型,并且大量出现 在杂剧作品中,这与元代道教的分支全真教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元代道教分为全真、真大、 太一、正一四大家,其中全真教盛行于北方,与南方的天师正一道被尊为南北两宗,影响 最大。全真教的创立者王哲,即王重阳,其教义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气”为 真功,以“济贫
13、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称“全真”八仙组成的定型在明代嘉靖年间,这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历史背景也有直接关系。嘉靖 皇帝即帝位后即崇信道教。嘉靖元年(1522)七月起开始兴建寺观,嘉靖五年起宠信道士邵元节,加其号为真人,后又对他加授礼部尚书,给一品服。十八年八月邵元节死,嘉靖 皇帝又宠信道士陶仲文,次年封他为忠孝秉一真人,不久又加少保、礼部尚书,再加为少 傅。二十五年八月加封陶仲文伯爵,进光禄寺大夫柱国。三十五年,嘉靖皇帝又下旨为其 父献皇帝加封道号,给献皇后和孝烈皇后都加封了道号,对自己加封道号为“灵霄上清统 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
14、总掌五雷大真人玄 都境万寿帝君”等。元代戏曲中出现的八仙皆为男性,至明代嘉靖时期换下了徐神翁或张四郎,而增加了女仙 何仙姑,成为七男一女的格局,这与明代崇信女仙的事实有一定关系。本来,自有神仙传说开始就有女仙,各种神仙传中也都列有女仙,如西王母、萼绿华、毛 女、麻姑、樊夫人等。明代以来,女仙的传说更多也更神奇。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十七有两则史实。其一是仙女保荐,记永乐时仙女焦奉真荐其母舅冯仲彝为太常寺丞; 仲彝卒后,奉真又荐冯仲彝的孙子冯必正为真武庙官,不久又升为赞礼郎;英宗正统十二 年(1447),这位仙女又奏请将冯必正升官。其二是仙姑避迹,记嘉靖年间顾可学向 世宗皇帝献秘方而受宠,被授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 时期 八仙 传说 故事 流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