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藏书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藏书目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鲁迅藏书目录1朝目录编纂在中国,目录学一直是阅读和学习的门户。清代学者王鸣盛有“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 事”之说。鲁迅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一辈子都在与古今中外的书籍打交道,也注定与目录产生了非同 寻常的关系。鲁迅的文化活动广泛涉及目录之学,或摘抄、汇录前人书目,或开列拟购书目,或编制自 著书目,或编录金石目录等等。据1959年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记载, 当时藏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库的鲁迅手写目录有二十多种,现开列于下:(1)辑汉武故 事应用书目。(2)明以来小说年表。(3)采录小说史料书目。(4)小说史略书目(草 稿)。(5)汉石存目。(6)直隶碑录目录。(7)汉画象目录。(8)六朝
2、造象目录。 (9)唐造象目录。(10)六朝墓铭目录。(11)六朝墓志目录。(12)越中金石记目录。 (13)各省金石目录。(14)四川通志等书金石录摘抄。(15)各县金石录摘抄。(16) 四库未收书目。(17)丛书目录摘抄。(18)小说书目。(19)俗文目录。(20)六醴斋 医书十种。(21)益雅堂丛书书目。(22)唐宋元明画目录。另据赵英所著的籍海探珍,认为已知的、未曾公开发表的、鲁迅手写目录也有以下几 种:(1)我辈所有丛书。(2)古物调查表钞。(3)金石目录。(4)直隶现存汉魏六朝 石刻录。(5)造象目录。(6)石刻目录。(7)各省画象目录。(8)魏元 墓志杂目。 (9)嘉祥杂画象。(1
3、0)越中典故书帐。(11)越中金石目补。(12)水浒书目表等 等。鲁迅一生先后编纂的目录数以百计,这些目录有发表的,也有未曾面世的,有收录在集的, 也有尚未汇辑的。但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信息,是一大宗宝贵的文化遗产。蔡元培对鲁迅的目录有较高的评价,在鲁迅先生全集序中曾说:“鲁迅先生本受清代 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贴,六 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以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 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所未曾著手。” (1938年版 鲁迅全集二
4、十卷本卷首)。古人是把目录的编纂视为一种著述方式的,像旧时的“官家目录”,“私家目录”等等, 他们把目录的编纂结果收入个人的文集之中。鲁迅编纂的众多目录,毫无疑问是其著述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目录学方法是鲁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所 以,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目录学研究,都应加强对鲁迅编纂目录的收集整理工作,有 必要把鲁迅全集以外的鲁迅手定目录篇什汇集成册,编成一本目录杂纂集,并加 强研究,以填补鲁迅著作编辑研究工作中的一项空白,相信此举当是鲁迅研究事业所必需 的。2从目录入手,重视推动学术的过分区域和文化的研究1926年,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书目,鲁迅写道:“从来没有
5、留心过,所以现 在说不出”。但在“附注”栏中又这样写“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 读者参考一一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死人生活,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 往往就想与人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死的乐观,外国书即 是颓唐的厌死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 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 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一故事,许多人都有误解,以为鲁迅不重视目录,不注重目录学。其实,这大错特错了。 鲁迅对目录的重视非一般学者所能及,前文所述的众多目录学成果足以说明鲁迅对目
6、录的 重视程度。在鲁迅看来,研究工作只有从目录入手,才算摸着了门径,认为目录是治学之 道。他一直提倡研究国学的青年人要重视对书目的研究。由于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形成时期,正是鲁迅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西学和新学不断冲 击着鲁迅的头脑,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一系列目录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鲁迅以批判 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中发现了精华和糟粕。1934年11月2日,鲁迅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指出:“我也曾经用过正经工夫,如什么 国学之类,请过先生指教,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且介 亭杂文,全集第六卷)。所以,鲁迅绝非真正的“从来没有留心过”,只是觉得想要推荐的书,在他看来还不
7、是很 满意,轻易推荐出去,恐怕“误人子弟”。这是对青年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文化负责。正是因为对目录的过分看重,对学术的过分较真,才使得鲁迅一般不肯轻易向读者推荐书 目。这是鲁迅一向坚持凡事求真的纯学术态度的最佳体现。这种较真也只有鲁迅这样真正的学者才会有。凭他的学识和功底,写一份象模象样的“青 年必读书”书目,何在话下?但在自己没有真正认可的情况下,鲁迅是绝不会“草草出炉” 的(当然鲁迅对中国书和外国书的论述,有偏颇之处,但这是有诸多原因的,在此不作论 述)。于是,他冒着得罪一些人、不被人理解的风险,交了一份与众截然不同的答卷。这 也是鲁迅“特立独行”个性的真实写照。在鲁迅的文化研究活动中,这
8、种“鲁迅式的较真”,具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古小说钩 沉,鲁迅早就动手辑校,但在他生前始终没有出版,总想再加些东西;鲁迅辑录会稽 郡故书杂集,如果把购得二酉堂丛书的1897年作为鲁迅编纂此书的起点,那么到1915年此书最终辑校成功,木刻印行,成书时间前后应该长达19年之久;唐宋传奇集 的辑校工作,前后化了 15年(19121927),目的无非在“示人本相” (1933年6月18 日致曹聚仁的信),以取代各种广为流行而其实并不可靠的本子。在当前这种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时代,学习鲁迅的学术较真,显得尤为重要。3社会大事需要根据书籍之要求选择1930年秋,许寿裳之子许世瑛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系,鲁迅先生为
9、其开列了一份应读文学 书目(见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后收入鲁迅全集,题名为开给许世瑛的书 单。书目内容为: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辛文房: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严可均:全上古隋文全称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有石印本,其中 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丁福宝:全上古隋诗全称为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排印本;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 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 最新世界年表;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 是现有的较好的
10、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人清谈之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雅雨堂丛书中有,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葛洪:抱朴子外篇,有单行本,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王充:论衡,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王障:今世说,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这份书目含史部4种,子部5种,集部3种,其中有题要者8种,有以下几个特点:(1)指出得失先生在写推荐书目时,指出了被推荐书的不足之处,以引起读者注意。例对四库全书简 明目录的评价是“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对历代名人年谱的评价是“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 事”,并认为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
11、界年表;(2)注出版本版本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效果。在12种书目中,有7种记载了版本。(3)指引读书方法如全上古隋文中,指出“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4)标明编排方法如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5)言简意赅在推荐的12种书目中,有8种写的题要,多以一句话概括。如世说新语,题要是 “晋人清谈之状”;论衡,“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今世说,则为“明末清初之名土习气”等等。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断然写不出简明扼要的题要的。鲁迅的这份书目,世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孙伏园认为“是一篇值得珍视的文学入门书目” (人民文学1951年第24期);徐恭时认为:“所选
12、列的12种古籍,历代名人年谱 是初学中国古典文学的参考与导读书目,书名后面有说解,也简明扼要。(图书馆 1963年第3期);张厚生也认为“是一个编制得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目。”(武汉大学学 报1979年第6期)4注重对会稽郡及魏晋时代所藏的乡贤著作的著录和整理鲁迅作为一个绍兴人,非常关注绍兴的地方文献,并编制了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绍兴八县”:即指原属绍兴府所辖的山阴、会稽、余姚、上虞、竦县、诸暨、萧山、新 昌八县。鲁迅普查遍访,选取绍兴籍著作78种(详见邱永山的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 集中编入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收录素有我国地方志鼻祖之称越绝书,有东汉 初年,山阴赵晔著述的吴越春秋,有陆游的
13、老学庵笔记,有王思任的奕律等 明末遗民著述,也有鲁迅非常看重的宋代嘉泰会稽志、刻录等等。鲁迅辑录这份乡贤著作目录的时间,据周作人的考证:“当是回国后所记,其时当在民国 以前”(见周作人关于鲁迅手拟目录的说明)。也就是说,在鲁迅辑录会稽郡故书 杂集的第二阶段,这说明他已在广泛关注会稽古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以外的其它内容, 不仅体现出鲁迅视野的扩大,也反应出鲁迅视角的转移。这一目录的编制,足以说明鲁迅 对“绍兴人所写”的乡贤著作和“写绍兴”的乡邦文献给予了同样的热情和关注。他刻意搜集、努力搜寻他所能见到的“越先正著述”,并将此汇集成册,编成绍兴八县乡人著 作。鲁迅把这一工作视为“蚁子负山之业”。鲁迅重点关注绍兴八县乡人著作所收录的乡贤著作,所录之书后来成了鲁迅购藏图书 的一大重点,并构成了鲁迅藏书中特色显明的专题系列。例陆游诗文集专题系列、明末遗 民著述系列、清代学者著述系列等等。当然,鲁迅最关注的还是魏晋时代的有关会稽乡贤的著作。正如徐小蛮同志所说“鲁迅先生辑录古籍,大都是魏晋时代会稽人的著作或有关魏晋 时代会稽人的著作”,这说明鲁迅是“以会稽郡为横坐标,以魏晋时代为纵坐标”作为自 己的研究重点的。鲁迅编制的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是地方文献书目的光辉典范。鲁迅为越人后代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关于地方文献的宝贵财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