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13.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 .事故风险分析1.1. 事故类型L2.灼烫事故可能导致人员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 物理灼伤、电弧灼伤,甚至会可能危及生命。该事故发生无明显季节 特征。1.3. 危险源1.4. 在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窑头、破碎机、高温风机、余 热发电、高温炉、电热板等多是表面高温设备,在其周围工作均可能 会对作业人员造成灼烧烫伤;熟料等高温物料烫伤;贮存和使用强酸、 强碱等化学原料的部位;在运行检修和作业过程中,气割、电焊等火 焰均可能造成灼烫伤亡事故。1.5. 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1.6. 灼烫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泡、疼 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
2、、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呼吸道也可 能烧伤。面部和手烧伤对功能和外形影响最大,而呼吸道烧伤对生命 的威胁最大。化学烧伤最严重的后果是眼烧伤,处理不当,极易造成 失明。烧伤的剧痛能引 起休克,晚期出现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危 及生命。灼烫易发生,发生事故仅为个体,影响范围小。1.7. 危险性分析1. 7. 1.公司熟料生产设备如窑头、篦冷机、破碎机、窑体、预热器、 高温风机等多是表面高温设备,在其周围工作均可能会对作业人员造 心跳停止,应在现场立即进行体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3. 2. 3. 2.先作心肺复苏抢救生命,再处理创面。创面保护用敷料 包扎,若无敷料可用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
3、包裹转送医院。转送当 地医院,如当地无条件治疗需要转送者,应掌握运送时机,要求呼吸 道通畅,无活动性出血,休克基本控制,减少途中颠簸。重度灼伤要 求在8小时内送到救治单位,否则在休克期以后(伤后48小时)再送。 转运途中要输液,并采取抗休克措施。3.2.4.烫伤通用处置措施3.2.4. 1.烧伤创面的保护:忌涂有颜色药物,以免影响对烧伤程 度的观察。也莫涂油膏,免得增加入院后清创的困难。保留泡皮,也 不要撕去腐皮,在现场附近,可用干净敷料或布类保护创面避免运送 途中不在污染、不在损伤。同时应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3. 2. 4. 2.烧伤患者伤后多少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动,应尽量减 少镇静止
4、痛药物的应用,防止掩盖病情变化。3. 2. 4. 3.气道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应于现场即开始,保持呼吸通畅, 解除气道梗阻,不能等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伴有面、颈部烧伤的患 者,在救治时要防止再损伤。3. 2. 4. 4.当发生灼烫事件后,现场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将有关 系统和设备隔离,及时将烫伤人员脱离危险区域,同时汇报灼烫伤亡 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事 故现场,组织处理事故及时抢救。3. 2. 4. 5.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联系公司医疗室,或拨打120 急救电话。3. 3.信息报告3. 3.1.班长和生产值班调度要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蔓延趋势,迅速 召集现场处
5、置工作小组成员,所有成员在5分钟内达到事故现场,做 出应急处理措施;如事故难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门各级负责人汇报, 向应急值班室报警,并对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 具体见附件10灼烫事故现场处置工作小组联系表。3. 3. 2.发生灼烫事故,岗位工作人员应立即向班长和生产调度汇 报,同时向应急值班室报警。值班人员接到事故汇报后,及时向单位 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汇报,并做好应急值班记录。3. 3. 3.现场出现事故征兆时,在事故地点及附近的人员首先排除 事故隐患,利用电话、对讲机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将情况和危害 程度向班长和生产值班调度汇报。3. 3. 4.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
6、间、地点、事故现场情 况;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 已经采取的措施。公司24小时应急值班室:7231498,报警内线8000。3. 3. 5.应急值班室要有对外部联系电话,包括医疗救护队、上级 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电话联系方式。可采用电话、手机、传真 等方式对外联系和求援。具体见附件10外部人员联系表。3. 4.应急保障3. 4.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其工作小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应急 物资和装备准备,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重点器材应设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3.4. 2.通讯设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近距离对讲
7、设备等6部。3.4. 3.急救设备,3.4. 4.抢修设备, 枪等维修工具2套。3.4. 5.消防器材, 防沙袋等2套。包括急救药品、器具、包括吊车等工程车辆、包括灭火器、消防栓、设备等2套。登高设备、千斤顶和割消防沙箱、消防铲、消3. 4. 6.运输设备,包括面包车、救护车等1辆。4. 4. 7.图表资料:包括夏河季风玫瑰图、消防器材分布图、供电系统图、程控电话安装图、公司厂区平面图等。5. 4. 8.人员技能保障:广泛宣传灼烫安全知识,使员工掌握基本灼烫常识,提高员工的防范能力。定期进行应急队伍人员培训和应急 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6. 注意事项6.1. 佩
8、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6.1.1. 选择防护用品应针对防护要求,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4.1. 2.救援和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可靠的个体防护用品。4. 1.3.佩戴防护用品的人员在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 书,确认其使用范围、有效期限等内容,熟悉其使用、维护和保养方 法。4. 1.4.防护用品应有专人管理,负责维护保养。5. 1.5.使用防火隔热服注意事项5.1. 6.严禁在有化学和放射性伤害的场所使用。防火隔热服必须配戴空气呼吸器及通讯器材,以保证在高温状态下使用人员的正常呼 吸,以及与指挥人员的联系。防火隔热服在使用后表面烟垢、熏迹可 用棉纱擦净,其它污垢可用软毛刷蘸中性洗涤剂刷洗,并
9、用清水冲净, 严禁避火服用水浸泡或捶击,冲净后悬挂在通风处,自然干燥,以备 使用。防火隔热服应贮存在干燥通风、无化学污染处,并经常检查, 以防霉变。4. 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5.2. 1.兼职救护队应配备齐全各种抢险救援器材、设备,平时应 加强维护,确保各种器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1.1. 2. 2.安全带使用时应高挂低用,严禁低挂高用。使用大于3m长 绳应加缓冲器(除自锁钩用吊绳外),并要防止摆动碰撞。安全绳不 准打结使用,更不准将钩直接挂在安全绳上使用,钩子必须挂在连接 环上用在攀登和悬空等作业中,必须有牢靠的挂钩设。安全带应系在 牢固的物体上,禁止系挂在移动或不牢固的物件上。不得系在
10、棱角锋 利处。安全带要高挂和平行拴挂。1.2. 3.担架使用时,由34人合成一组,将病人移上担架,病人 头部在后,脚在前,抬担架的人脚步、行动要一致,向低处抬时(下楼), 前面的人要抬高,后面的人要放低,使病人保持在水平状态,上台阶 时则相反,走在担架后面的人要注意观察病人情况。脊柱损伤病人要用硬板担架,并将病人身体固定在担架上,搬运时注意保持脊柱的稳 定。4. 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1.3. 1.救援时,应保持头脑清醒,不得盲目行动,针对事故性质、 类型、特征等进行分析,启动相应预案。4. 3. 2.注意被粉尘堵塞气道造成窒息。5. 3. 3.附近有电气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6
11、. 3. 4.救援人员必须认真按救援方案和救护安全措施执行,确保 自身安全。7. 3. 5.在事故救援中,现场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记录事故抢险 方案的执行情况和事故救援等情况。8. 3. 6.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强化事故现场安全措施落实,防止二 次事故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4. 3. 7.抢救和运送长期被困人员时,要注意外部环境的突然改变, 防止造成二次伤害等。4. 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4. 4. 1.当发生灼烫事件后,现场人员在抢救受伤的同时要做好自 身防护措施。4. 4. 2.如果火焰、蒸汽、高温液体(如沸水、沸油等)、高温金属 烫伤时,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以免
12、衣 服上的热液继续作用,使创面加大加深。4. 4. 3.如果附近有水源,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迅速卧倒后,慢慢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4. 4. 4.禁止衣服着火时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止造成头面部烧伤 或吸入性损伤;迅速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现场,避免发生吸入性损伤 和窒息;4. 4. 5.爆炸、油点下落时,应迅速隐蔽或利用衣物等将身体遮盖, 尤其是裸露部位。待油点落尽后,将着火衣服迅速解脱、抛弃,并迅 速离开现场。不可用手扑打火焰,以免手烧伤。4. 4. 6.切勿在创面上涂抹有颜色药物,以免影响对烧伤程度的观 察;在除去伤着衣物时注意不要生拉硬扯,以免造成组织二次损伤, 可用干净敷
13、料或布类保护创面避免转送途中不再污染。4. 4. 7.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动,应尽量减少镇 静止痛药物的应用,防止掩盖病情变化,还应考虑有休克因素。4. 4. 8.气道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应于现场即开始,保持呼吸通畅, 解除气道梗阻,不能等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4. 4. 9.合并伤处理:无论何种原因的烧伤均可合并其他外伤。比 如压力容器爆炸,烧伤后高空坠落,在烧伤的同时合并有骨折、脑外 伤、内脏损伤等,均应按急救原则作相应的紧急处理。4. 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方面4. 5.1.根据事故类型、事故大小确定需要的救援力量和装备器材。4. 5. 2.根据灾区现场情况,制定救援人员安全防
14、护措施。4. 5. 3.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设置临时照明灯,以便于抢救,避免意外事故,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的时间。4. 6.应急救援结束后4. 6.1.当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伤亡人员全部救出或转移,设备、设施处于受控状态,环境有害因素得到有效监测和处置达标,由应急总指挥宣布事故应救援工作结束,并转入现场恢复、障碍消除等工作。4. 6. 2.险情发生至现场恢复期间,疏散组应封锁现场,防止无关 人员进入现场发生意外。4. 6. 3.明确应急救援行动结束的条件和相关后续事宜。4. 6. 4.明确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程序。4. 6. 5.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4. 6. 6.事故波及范围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事故现场 处置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