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探究.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学校代码:10165 密 级: 学 号:201712020064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探究作者姓名 : 学位类别:教育硕士专业领域:学科教学(语文)导师姓名 : 2020年6月27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
2、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本论文承 项目 ,(项目编号: )的资助。摘 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明确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味情感,提升写作,感受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出现了
3、“朗读腔”的困扰。“朗读腔”是指学生刻意做作的表情,装腔作势的语态,矫情夸张的语调,怪声的唱腔与拖腔,让人听起来觉得不正常、不自然,为世人诟病。本论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问题为研究重点,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结合本人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朗读腔”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策略,以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朗读教学的最大价值。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朗读腔”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阐释了朗读及“朗读腔”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两者的差异。第三部分,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
4、成因。第四部分,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消极影响。第五部分,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教学策略,以期待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朗读腔”问题,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腔”,成因,对策AbstractAs an old saying goes,“ Read a book a hundred times and you will recognize the meaning ”which clearly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cavity in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5、 cavity is the most frequent and important training in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av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exts, appreciate emotions, improve writing, and feel appreciation.However, in the actual Chine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cavity has not been put into p
6、ractice so that the problem “Reading Cavity” appears. “Reading Cavity” is refers to the students to try the artificial expression, the pretentious voice, the exaggerated intonation of melodramatic, the strange singing and drawling. “Reading Cavity” makes people feel abnormal and unnatural and it is
7、also criticized by humans.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ading Cavity”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research, and actio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author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
8、n junior high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Reading Cav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ximum value of reading cavit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9、part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Reading Cavity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Reading and “Reading Cavity” and illustrates their differences.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Reading Cavity” in Chines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junior hi
10、gh school. The fourth part is to set for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ading Cavity”. The fifth part is to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y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o solve the “Reading Cavity” problem, which aims to appeal more Chinese educator to pay attention the problem and implement
11、the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Cavity”; Causes; Strategies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要(关键词) 3Abstract(Key words) 4前言 7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 7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7 三、本选题的研究意义8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8第一章 朗读及“朗读腔”的概念及差异9 一、朗读的概念9 二、“朗读腔”的概念10 三、朗读与“朗读腔”的差异11 1.认知方面11 2.情感方面12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成因12 一、
12、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12 二、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14 1.停与连14 2.轻与重14 3.抑与扬14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错误认识15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消极影响16 一、不利于深入品读文本16 二、不利于提高语感能力17 三、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18 四、不利于提高写作能力19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矫正19 一、深入理解文本,进入文本情境20 二、转变固有的朗读模式,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21 1.恰当处理停连21 2.科学运用重音21 3.合理选择语速22 4.善于运用语调22 三、形成新的动力定型,加快原有动力定型消退22 1.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13、,准确生动的指导示范23 2.开展课内课外朗读活动,加强朗读训练24 结语25 参考文献26 致 谢27 前言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朗读教学应贯穿九年义务教育始终,逐步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往往会形成“朗读腔”。“朗读腔”是朗读的一种固定腔调。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以固定不变的语调格式去应千变万化的朗读内容,千人一腔,拿腔拿调,夸张造作,尽情表演、肆意抒情是一种让人听起来不真实、不舒服的朗读方式。“朗读腔”不利于学
14、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以下简称初中生“朗读腔”)的探究,深入分析初中生“朗读腔”的原因、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策略,来改善这种现象。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目前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语文教学中“朗读腔”问题的的研究不断涌现,而这类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学者发表的期刊中。下面就国内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分析:1.对“朗读腔”内容的研究。例如,陶丽春在福建教育(2016年底23期)中发表文章“朗读腔”困扰下的“有感情地朗读”中提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现实课堂上屡屡遭遇到难
15、以回避的“朗读腔”困扰:学生刻意造作的表情,装腔作势的语态,矫情夸张的语调,怪腔怪调的唱腔与拖腔,让人听起来觉得不自然、不舒服。2.对“朗读腔”原因及对策的研究。例如,2016年陶丽春在“朗读腔”困扰下“有感情地朗读”中指出“朗读腔”的成因以及对策,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阅读课堂中的朗读活动定性不明确、学生基础性朗读不扎实、教师指导不当和学生的机械模仿、朗读者自我角色失调。对策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明,准确定位:表演展示到分享交流、扎实训练:重“感情”到“正确、流利”细读文本:“带着感情读”到“读出自己的感情”、灵活施教:从“示范朗读”到“区别对待”、科学评价:从主观模糊到科学合理。再如,2015年
16、于龙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之所以演变成了矫揉造作的“朗读腔”,主要原因在于朗读教学活动的表演化,表演活动的话剧化、程式化,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的自我角色失调。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朗读教学问题:将一般朗读活动与表演性的朗读活动区别开来;把握朗读活动兼有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横跨读写两个领域的特性,区分朗读活动的语用情境;基于准确性、流利性和速度这三个方面展开朗读评价;进一步细化朗读活动的水平层次和具体评价指标。例如,2017年黄山奇在拒绝“朗读腔”中直言,拒绝朗读腔。自然流利有感情地读和拿腔拿调是有本质区别的。好的朗读并不总是高昂的,情感充沛的
17、,有时应是张弛有度的、自然而然的;好的朗读可以让文章之美自然浮现于学生心间。教学生朗读时不要用力过猛,这样才能避免“朗读腔”带来的尴尬。3.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腔”问题探究。例如,周雪芳在低年级学生朗读也要有腔调中说道,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看似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儿童,不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去教朗读,就会养成一种“朗读腔”。这种“朗读腔”一旦养成,学生的朗读就会浮于表面,矫情造作,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自身朗读的硬功夫。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应该借用文本言语特点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读得丰富而趣味盎然,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总体来看,以上的期刊是
18、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这些研究理论为初中生“朗读腔”的探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参考。目前多数研究者聚焦于探讨初中生“朗读腔”的含义、问题及对策,或者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腔”问题,缺少对初中生“朗读腔”形成成因、消极影响以及矫正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初中生“朗读腔”问题的探究,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对矫正初中生“朗读腔”问题有所帮助。 三、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对初中生“朗读腔”问题进行探究,明确了初中生“朗读腔”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首先,为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决初中生“朗读腔”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朗读教学。其次,本文对初中生“朗读腔”的成因及消极影响进行研究分
19、析,从多方面探索解决策略,以期解决初中生“朗读腔”问题,使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最后,本文希望能补充前人的研究,完善初中生“朗读腔”的相关理论,也为以后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提供理论知识。 从实践上来讲,对于初中生“朗读腔”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朗读教学实践,使现今课堂中朗读情感过于充沛,朗读语气过于激昂,朗读形式固定不变,朗读腔调千篇一律的“朗读腔”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更是想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初中生“朗读腔”问题,引发更多的真知灼见。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初中生“朗读腔”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
20、法,对初中生“朗读腔”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文献分析法: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资料库中检索需要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且大量的阅读了关于朗读及初中生“朗读腔”的书籍,以便比较全面地了解初中生“朗读腔”的已有研究资料,掌握不同学者对初中生“朗读腔”的看法及观点,为论文写作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参考。 个案研究法: 又叫案例分析法,主要使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初中生“朗读腔”教学案例,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一些普遍性规律,为初中生“朗读腔”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行动研究法: 在自然和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按照某些操作程序,全面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来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一边研
21、究一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作出策略调整,最终得出矫正初中生“朗读腔”的最优化策略。 第一章 朗读及“朗读腔”的概念及差异 训学斋规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这段话中,即指出了朗读的要求:字字响亮,字字准确,又指出了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通晓文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吉
22、林省特级教师魏治明就曾指出:“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致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 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8。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朗读呢?一、朗读的概念关于朗读的概念,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这样界定:“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 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1。 国家学科带
23、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的读出文本,朗读更是读者的表达和创作,是深入读者内心的情感流露,是读者对生命的探索和领悟。 付欢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某小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8: 7. 张亮在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的朗读中提到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生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 张亮.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的朗读J.教学与管理,2012(6): 104.
24、多数学者对“朗读”的表述虽略有差异,但其内涵确是基本相同,把朗读视为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读书方法,是朗读者在领会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声音技巧展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阐释深刻道理,重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再创造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清晰而响亮地把作品读出来,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文章力量的一种手段,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十分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
25、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朗读的提出了基本要求,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训练。朗读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古往今来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要求,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判朗读效果的最重要指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一个完整
26、的体系,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往往就变了味,形成了“朗读腔”。二、“朗读腔”的概念 关于“朗读腔”的概念,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它做出了界定。比如,陶丽春先生指出“朗读腔”是指:“学生刻意造作的表情,装腔作势的语态,矫情夸张的语调,怪腔怪调的唱腔与拖腔,让人听起来觉得不自然、不舒服。”陶丽春.“朗读腔”困扰下的“有感情地朗读”J. 福建教育,2016: 3.她指出了“朗读腔”是一种表情浮夸、不自然,语态及语调不合理,以拿腔拿调,拖腔拖调为基本特征的朗读方式,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不真实。我国著名播音界专家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指出:“固定腔调在朗读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即照字念音,有字无词,
27、或有词无句的念书腔;高低一致,节拍匀称,异口同声,整齐划一的唱书腔;声音小而快,有口无心的念经腔;夸张、渲染,拿腔捏调的朗诵腔。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朗读的声音和作品内容、情感相脱节,声音形式固定,缺乏变化。”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142。张颂先生所说的固定腔调,就是“朗读腔”的特征之一。固定腔调就像一把枷锁,牢牢控制着朗读的全过程,让朗读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动不能动。张颂先生将固定腔调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都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在张颂先生看来,固定腔调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对朗读缺乏认识,对朗读理论和朗读过程的研究不够造成的。高洁、贺
28、艳在将“读”进行到底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朗读教学赏析中指出,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虽然朗读得到了重视,但往往要求不明确,感情不自然,孩子们读时“朗读腔”、“表演腔”太浓或矫情做作、装腔作势;或语气夸张,情感错位;或统一语调,缺乏个性。朗读教学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矫正与引导。高杰,贺艳.将“读”进行到底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朗读教学赏析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 40.综上所述,“朗读腔”可以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注重外部的表现形式、忽视内部的真情实感。第二,固定腔调、矫揉造作、夸张表达。第三,表演色彩浓郁、脱离生活实际。第四,感情太多,停顿太多,字句断层,而我们对“朗读腔”的理解是
29、:“朗读腔”是一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固定腔调。固定腔调是一种稳固不变的、模式化的声音表现形式。朗读者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经过思考,一味地追求所谓技巧和形式带来的视听感受,形成刻板的语言风格。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以固定不变的语调格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朗读内容,千人一腔,拿腔拿调,夸张造作,尽情表演、肆意抒情是一种让人听起来不真实、不舒服的朗读方式。三、朗读与“朗读腔”的差异在全面了解了朗读与“朗读腔”的含义后,我们知道初中生“朗读腔”是一种异化的朗读,是一种程式化、形式化的朗读模式,是一种不健康、需要矫正的朗读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行朗读与“朗读腔”差异的探究。朗读与“朗读腔”的差异主要体现
30、在两个方面:1.认知方面认知方面,指的是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理解文本是朗读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读者只有对文本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展现出朗读的独特魅力。好的朗读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文本,能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带有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好的朗读应该是朗读者与作品高度融合,不是朗读者在读作品,而是作品借助朗读者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宣泄自己。“朗读腔”是对作品粗略的阅读,浅尝辄止。“朗读腔”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片面浅显,对于文章没有自己的体悟与感受,只是自己照字念音,加上自己的固定腔调而已。“朗读腔”不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内容、开阔视野、情感升华、健全人格、促进发展。2.情感方面朗
31、读与“朗读腔”在情感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郭静先生就曾指出:“口语表达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也就是说情、气、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感情运动气随情动声随情变。一般来说: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郭静.语文课堂拒绝“固定腔调”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由此可见,感情是气息、声音的基础,声音能够传达出朗读者的感情。感情真挚的朗读课文与矫情虚情的朗读课文是有本质区别的。感情真挚的朗读抒发的是一种真情实感,是基于文本理解基础上,与作者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
32、感情真挚的朗读能够再现文章中的人、事、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沐春风之感。感情真挚的的朗读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调动自身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朗读腔”是一种矫情虚情的朗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情错位,不是真性情的朗读。“朗读腔”抒发的是一种“假情感”,是一种用夸张的表情,形式化的语音语调来掩盖的虚假情感。“朗读腔”是一种矫情、虚情的朗读,是一种与真情实感相背离的朗读。它对情感的处理是程式化的,每种感情的表达都统一在一种固定的腔调中。黄山奇也在拒绝“朗读腔”中提到:“好的朗读并不总是高昂的,情感充沛的,有时应该是张弛有度、自然而然;好的朗读
33、可以让文章之美自然浮現于学生心间。教学生朗读时不要用力过猛,这样才能避免“朗读腔”带来的尴尬。”黄山奇.拒绝“朗读腔”J. 教育教学论坛,2014.可见,朗读一定要悟真情,抒实感。矫揉造作,浮夸做作的朗读,会让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大打折扣,失去了自身的实际价值,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腔”的成因 前面,我们讨论了朗读的概念、“朗读腔”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章,我们讨论初中生“朗读腔”的成因。笔者试从“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 ”、“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错误认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一、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 朗读者对文本缺乏深
34、入理解,是初中生“朗读腔”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朗读者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朗读者没有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熟悉、理解、探究。为什么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会形成初中生“朗读腔”问题呢?这是因为朗读的本质是理解文本。准确理解文本要建立在深入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朗读,细致的品读,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材,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创作的特殊背景,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了解作品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反复推敲、揣摩,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者才能准确理解文本,真正读懂
35、文本内涵,发挥出正确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避免初中生“朗读腔”的困扰。换言之,忽视对文本的理解或者说对文本理解的不深入、不到位,模式地、程式化地强调语气、语调、节奏、表情等,就容易形成夸张做作的“朗读腔”。更深入来说,对文本缺乏深入理解,就会使朗读的声音与作品的内容相脱节,就会使朗读者不能知其言、明其义,不能生成个性化的表情、音调、节奏,不能读出自己的语气、语调,不能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不能恰如其分的以声传情,让朗读者仅凭自己的感觉,或者仅凭自己掌握的简单技巧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初中生“朗读腔”。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对于提高朗读水平,纠正初中生“朗读腔”有着非常重要
36、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需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这段话表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无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当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出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拨开眼前的云雾,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更细致、更精准的理解,去体悟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朗读不是随意地、简单地把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照本宣科。朗读要用真感情去读,以声传情,真情流露
37、,这种真情来自于对文本精准的感悟和理解,来自于对文本的反复吟咏、深情朗诵、细细品味。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合理的联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充分品味文本的内容,再通过语气、语调、节奏将刻板的语言文字读得生动有趣,读出自己的语气语调,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桃花源记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深入研磨文本内容,对文本的理解就会产生片面性,进而,不能品味出文章自然平淡的语言特色,不能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更不能体悟陶渊明平静从容的生活心态以及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在此基础上,朗读就会流于形式,忽视内
38、容,误入歧途,变成“朗读腔”。二、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 朗读滑向“朗读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指的是朗读者对有声语言进行的处理和设计,目的是准确理解和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有声语言活动。这些处理和设计基于作品内容,它将正确处理有声语言的断与连(停顿),轻与重(重读),扬与抑(语调),不仅能使语言生动,而且能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朗读腔”。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1.停与连停连也叫停顿,是指朗读时声音的停止、连接。停连有时是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有时是语句结构上的需要。停
39、连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给听者一个了解、接受、反思的空间,帮助听者领悟文章内涵,加深印象。停连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断续和延伸,停顿恰当,断续自然的朗读可以更好的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相反,停顿运用不恰当,停顿过多,过于形式化、模式化,都会影响情感的表达,破坏语义的完整,进而形成“朗读腔”。2. 轻与重重音指的是朗读时为了强调文章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将句子中的某些重点词语加以着重强调的音,它是反应句子内容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时,重音位置发生改变,语意也将相应地改变。重音可分为两类:语法重音与强调重音。表达重音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三种很常见:一是加强音量。既有目的地把某些词读的响一些,重一些,让
40、音量增强。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延长音节使重音突出。三是重音轻读。不一定非要通过增加音量的方法来表现重音,有时减轻音量,将重音轻轻地吐出,效果会更好,通常,在表达较为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时,会使用这种方法。重音和轻音通常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既不是简单的“加重声音”,轻音也不是简单的“减轻声音”。重音和轻音实际上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对句子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字词或短句,采用轻重音手法,通过强调声音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加深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的印象。相反,没有认真钻研作品,没有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只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固有的形式和腔调,随意把句子中的某些部分重
41、读,某些地方轻读,重读的部分,振聋发聩,震耳欲聋,犹如铁锤的咚咚声,轻读部分,声如细丝,呢喃细语,犹如蚊子的嗡嗡声,不仅破坏了朗读的美感,还会形成“朗读腔”。 3.抑与扬语调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有的学生在朗读高亢激昂的句子时,声音一下高了八度,在朗读低沉持重的句子时,声音一下降了八度。这种忽视作品的实际需要,过分夸大声音的强度及表现力,忽上忽下,“抑扬顿挫”式的朗读,往往会形成“朗读腔”。由此可见,
42、朗读技巧中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的不合理运用,都是形成初中生“朗读腔”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指导,应纠正学生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应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正确、优美的朗读。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错误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朗读教学应贯穿九年义务教育始终,逐步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
43、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从课程标准来看,一方面,我们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最高标准,一方面,我们要防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变成矫揉造作的“朗读腔”。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见字有感,闻声知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理解。言为心声,作家用温暖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对内容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领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然地朗读,充分读出自己的语气语调,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每篇课文都有基本语调,或犹豫、或坚定、或高兴、或悲哀、或轻松、或沉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语调也许会不同。比如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感情基调是义愤,余光中乡愁的感情基调是忧伤,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热情、悲伤,鲁迅故乡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因此,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相反,学生在没有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没有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牵强朗读,那就只会形成夸张造作、拿腔拿调的“朗读腔”。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没有感情的高声叫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