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01探究2023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 明确2024文言文复习备考方向 教学目标探究高考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教学重点真题试做,感悟高考真题难度,把握高考命题形式。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教考衔接文言文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部编新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 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32 篇文本和选段。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辛亥革命;文本类型多样,“经”“史” “子” “集”都有出现,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
2、依据。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各项能力的要求,均与课内文本密切相关。二教材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认为: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 之一,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 的积极作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 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文言文,并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 规范的现代汉语。三考情微观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命题变化2023新高考全国I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657先秦诸子散文、 杂记复合文本阅读与单一文 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 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 复,避免猜
3、题。重视社会新高考全国n卷百战奇略583军事理论专著、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 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 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 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 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 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
4、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 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
5、、,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 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 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 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 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
7、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 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可 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
8、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 “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5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 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 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
9、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 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 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 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 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 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 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 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
10、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 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 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 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 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 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 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 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
11、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 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 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 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 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 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 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
12、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 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 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 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 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 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 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
13、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 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2021 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 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 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 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14、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 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 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 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 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 贼,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 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上悦, 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
16、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 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 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
17、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 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 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D. “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
18、这些 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 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 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 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 行为谏铮,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解析】B. “严刑
19、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 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30.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 成忠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赚”,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
20、谄媚。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 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 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 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 皇室宗族
21、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 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 王,对天下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 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 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 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 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
22、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 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 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 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 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 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 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 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
23、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 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 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 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 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 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 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 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日: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命题 规律 明确 备考 方向 阅读 全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