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专项规划.doc
《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专项规划.doc(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丽水市委统战部(民宗局)2019年12月目 录前 言1一、丽水市民族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一)先发优势1(二)重大机遇4(三)面临挑战6二、开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新局面7(一)发展思路: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7(二)发展目标: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9(三)基本原则:坚持四个融合12(四)发展路径:“五化”协同13三、以跨山统筹为纲,构筑民族乡村特色一体发展新格局14(一)以特色发展促进民族乡村竞合协同14(二)以连片发展推动民族乡村整合提升18(三)以“大搬快聚”推进民族乡村城乡融合19四、以绿色创新为核,培育增强民族乡村多元经济新优势20(一
2、)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20(二)壮大畲药等生态林业21(三)融合发展生态渔业21(四)做强做精畲族传统手工艺22(五)积极拓展特色制造业22(六)推广普及农村电子商务23(七)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3五、以大花园核心区为底,打造生态宜居江南畲乡新典范25(一)共谋生态旅游发展大局25(二)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28(三)大力发展畲家乐和畲家民宿29(四)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30六、以民族文化为魂,发展弘扬畲乡文明新风尚31(一)传承弘扬千年山哈文明31(二)丰富发展畲族忠勇精神32(三)建设系列民族文化载体33(四)打响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品牌34(五)拓展文化新业态新空间35七、以问海借力为
3、谋,汇聚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新动力36(一)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36(二)深入开展双百村结对帮扶行动37(三)推进智力支持和人才振兴37(四)深化山海协作38八、以人民为中心,共创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39(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39(二)扩大就业促进创业41(三)提升民族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42(四)推进民族乡村健康体系全覆盖43(五)健全民族乡村社会保障体系44九、以深化改革为要,构建民族乡村治理现代化新体系45(一)全面推进重大改革试点45(二)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47(三)深化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48(四)强化民族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9十、实施民族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重点项目50(一)
4、推进实施“5533工程”50(二)谋划六类重点项目51(三)推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施54十一、保障措施55(一)加强组织领导55(二)加强用地保障56(三)加大多元投入56(四)引导人口市民化57(五)争取政策扶持58附件1: 丽水市领跑全国民族乡村发展分析59(一)选取全国民族乡村比较研究对象59(二)构建民族地区乡村综合评价体系60(三)综合评价丽水民族乡村发展水平61附件2: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指数663前 言丽水既是全省世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也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市。辖有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有7个民族乡镇、212个民族行政村、10.6万少数民族户籍人
5、口,其中畲族人口9.1万人,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畲族人口的40%和12.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浙江明确争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的目标,对丽水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快丽水民族乡村振兴,决不是一个局部发展问题,而是全局性战略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丽水民族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争当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创建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引领带动全国民族乡村全面振兴,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全市民族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是各地各部门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发20
6、1818号)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浙委发20187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813号)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浙民宗发201843号),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争当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排头兵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丽委发20181号)等文件。本规划范围为全市民族地区,以景宁畲族自治县,老竹、丽新、三仁、雾溪、安溪、竹垟、板桥7个民族乡(镇)和212个民族村为重点,覆盖莲都、龙泉、云和、遂昌、松阳5个少数民族村相对集中的县(市、区),辐射全市乡村。本规划期限2018年至2022年,远景展
7、望至2035年和2050年。图表1丽水重点民族地区含景宁畲族自治县、7个民族乡(镇)和212个民族村81一、丽水市民族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丽水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丽水之赞”和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等为引领,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以争当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为己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乡村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同类市前列,为争当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奠定基础优势。(一)先发优势1、区域经济领先全国同类地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83个含有民族自治县(旗)和民族乡镇的地级市(民族自治州)
8、前列。20072017年,丽水人均GDP增速为9.9%,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1.8和1.7个百分点;2017年,丽水市人均GDP达到59674元,达到中高收入水平;2017年丽水市全面小康指标得分为90.3%,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度大大快于全国民族成分较高的同类地区。2、少数民族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扶贫改革试验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有力推动民族乡村农民增收。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16:1,居全国辖有民族自治县的同类地级市前列。通过精准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帮扶行动,民族乡村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大幅跃升,2
9、018年丽水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50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十二五”期末,全市212个民族行政村均实现通硬化路、广播、电视和程控电话,以及自来水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提升。图表23、民族乡村生态宜居。2003年以来,全市大力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先后实施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行动。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0.8%,县控以上监测断面-类水质占比99%以上,空气优良率达93.2%,7个民族乡镇
10、全部列入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总得分达84.5分,连续10年全省第一。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丽水民族乡村环境治理为全国民族乡村提供了浙江丽水方案。2010年以来,全市整合各渠道资金2.6亿元,统筹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37个民族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57个民族村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8个民族村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4、致富产业特色鲜明。通过“资金帮扶” “产业帮扶” “项目帮扶”“科技帮扶”等多种形式,助推民族乡村产业特色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民族乡村已基本形成以笋竹、茶叶、食用菌、畜牧、水果、高山蔬菜、中
11、草药、中蜂养殖等为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崛起农村电商、来料加工、乡村旅游、畲家乐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2017年,全市7个民族乡镇工农业总产值12.3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民族村,从2010年的15个增至2017年的190个。2018年,景宁畲族自治县GDP达59.3亿元。5、畲乡文化亮点纷呈。“中国畲乡三月三”、“竹柳新桥三月三畲乡歌会”等地方性重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千年山哈畲娘等民族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畲族文化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加强,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畲族婚俗、畲族医药(痧症疗法)4项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畲族民歌、
12、畲族祭祀仪式入选省首批非遗代表作名录,丽水市畲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民歌集、畲族特色民居设计图集等文献编纂出版。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出台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成功举办浙江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历届全国、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丽水和景宁代表团都取得优异成绩。6、改革创新走在前列。长期以来,丽水市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及乡村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已取得创新突破。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首创“政银保”小额扶贫贷款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统筹构建县级一个中心指挥、乡镇“四个平台”运行、村社全科网格管理、域外网格延伸的“四级融合、多元一体”社会治理新模式。深
13、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乡村一体化管理、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景宁获批全国首个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有力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等八大领域改革探索。(二)重大机遇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浙江省获国家民委批准创建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丽水市生态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为丽水民族乡村振兴在全国争先进位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红利。1、乡村振兴战略催生丽水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中央和浙江相继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纲
14、领性规划,针对当前农业农村总体基础较差、底子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明确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相关重点任务。规划实施有利于加快丽水乡村不断探索和实践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助推丽水民族乡村地区与城镇、与全省其他地区,实现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2、民族支持政策增强丽水民族乡村先行先试新保障。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浙江率先
15、出台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并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才等方面指定了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丽水市是全省民族成分最多的地级市、下辖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未来五年全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丽水之干”,必将助推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赶超发展。3、长三角一体化增强辐射带动丽水民族乡村新动力。长三角作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引擎,正在迈过发达经济体门槛,区域经济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丽水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全国同类地区的基础优势。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一体化深入推进,各地将进一步打破资源和要素流动障碍,加快共建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
16、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丽水进一步接受浙东北及上海、苏南辐射带动,分享一体化红利提供有利条件。4、浙江大花园建设提升丽水民族乡村多元价值新优势。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提出,从战略层面明确了全省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目标。丽水作为浙江省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同时肩负浙江(丽水)绿色综合改革创新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重要任务,为利用生态优势先行先试创造难得机遇。上述建设任务和改革试点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都在乡村,势将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有利于推动民族乡村加快创新探索,迈向绿色发展新时代。5、新经济形成丽水民族乡村振兴新引擎。数字经济、
17、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浪潮正在形成,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乡村发展转型、动力转换的势头明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向农村渗透,农业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优质农产品、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高品质个性化需求不断扩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鼓励人才反哺乡村等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效应加快显现,形成丽水市民族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多重发展机遇。(三)面临挑战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清醒认识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次矛盾。1、民族乡村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山区边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聚居点呈小规模、分散化分布。例
18、如,松阳县板桥乡辖少数民族自然村32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人,平均每个自然村人口仅40人左右。散居山区的少数民族乡村大多面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不到位,出行不便,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源污染隐患较大等制约发展,民族乡村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完善。2、民族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相当数量的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高,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及总量偏小;农业集中在粮食、茶叶、毛竹、油茶、食用菌等传统种植业,面临同质竞争压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广度不足。多重因素造成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机制尚不稳固,返薄返贫仍然存在较大风险。3、民族乡村要素集聚难度较大。受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19、乡村居民外出打工、转移就业、城市化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人口流失,高端要素供给不足。同时,建设空间和土地指标制约突出。乡村新增耕地除满足自身需要,约3/4为全省其他地区代保。民族乡村缺人才、缺技术、缺土地指标等问题非常突出,相当程度制约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二、开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新局面积极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新任务,充分认识丽水民族乡村加快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丽水民族乡村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一)发展思路: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丽水之赞”和寄语景宁畲族自治县“三个走在前列”为引领,坚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0、人民幸福宗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力以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为统领,以文化筑魂为特色,扎实推进民族乡村产业特色发展、文化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体系化推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将丽水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和民族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跨山统筹。切实从全局出发,整体谋划民族乡村振兴。加强市域统筹,着力解决丽水发展“穷在山上、困在路上、弱在散上”问题,优化“竹柳新桥”等区域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和设施建设,“大搬快聚”优化民族乡村要素布局,串点成线,打造民族特色产
21、业带和民族风情带,增强民族乡村振兴综合竞争力。创新引领。抓住“世界丽水人”、乡贤、人才等关键核心要素,团结凝聚各民族合力,发挥民族政策优势,鼓励支持民间创业创新,着力战略投资引进、乡贤回归,创造性发展总部经济、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和金融产品,增强民族乡村振兴动力。问海借力。用足用好民族政策,深入推进山海协作浙江特色区域协调发展举措,扎实推进“双百结对帮扶行动”,探索“飞地”模式捆绑发展民族乡镇、民族村。围绕促进民族乡村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增收致富,广泛开展资金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增强民族乡村振兴合力。文化铸魂。推动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让深厚独特的畲族文化吸引人、鼓舞人,增强民族乡村
22、振兴活力。提炼和丰富畲族“忠勇”精神,加强民族文化与浙西南革命红色文化相结合,树立和突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二)发展目标: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 规划至2022年,丽水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生态优美、风情浓郁的美丽乡村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民族地区在全国位次更加靠前。进一步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对丽水市7个民族乡镇和景宁畲族自治县19个乡镇的倾斜支持政策,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以及民族乡村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等相关指标,均在全国含有民族自治县、民族乡镇的地级市(民族自治州)的中位次前
23、移。在区域推进上,景宁畲族自治县综合指标在120个民族自治县中继续向前位移,其中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前5位。 根据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体系化、景观化发展,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特色药材、特色加工等新业态、新产品创新突破,民族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和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至2019年,全面消除包括民族村在内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成果进一步巩固。至2022年,全市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丽水市 民族 乡村 振兴 专项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