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保持规划.doc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水土保持规划.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二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 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尚有294.91 万 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 30.7%,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国 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 作,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 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 战略部署,落实中华
2、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面推进 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成立了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 2011 年 5 月正 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 论证咨询、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 保持规划(2015-2030 年)。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 括港澳台地区,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近期水平年为 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 2030 年。规划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及其- 2 -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
3、,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国家主 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水土保持的目 标、任务、布局和对策措施,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 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支撑和保障。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首次“自上 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系统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综 合规划,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 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 南。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 土地调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等工作成果,国家和地 方已公布的经济
4、社会统计年鉴,相关批复规划成果等。本规 划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2050 年)全国主体 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全 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全国城镇体系 规划纲要(2005-2020 年)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 划等做了充分衔接。规划中的水土流失面积是指第一次全 国水利普查公布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目录一、现状与形势 .1(一)现状 .1(二)形势 .4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目标任务 .9三、总体布局 .11(一)总体方略 . 11(二)区域布局 . 11(三)重点防治
5、区 .25四、预防保护 .26(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26(二)重点预防项目 .28五、综合治理 .34(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34(二)重点治理项目 .35六、综合监管 .43(一)监督管理 .43(二)动态监测 .45(三)能力建设 .46七、保障措施 .49(一)加强组织领导 .49(二)健全法规体系 .49(三)加大投入力度 .50(四)创新体制机制 .50(五)依靠科技进步 .51(六)强化宣传教育 .51I附表:附表 1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治理规模 附表 2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附表 3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复核划分成果附表 4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
6、成果II附图:附图 1全国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 2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图附图 3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图 附图 4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项目分布图附图 5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项目分布图附图 6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保持项目分布图附图 7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及综合治理示范区 分布图附图 8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分布图 附图 9侵蚀沟综合治理项目分布图附图 10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点分布图我国疆域广阔,地形起伏,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暴雨频发 的气候特征、密集分布的人口及生产生活的影响,导致水土 流失类型复杂、面广量大,成为我国重大的
7、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河 治理的根本,是山丘区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 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土保持法,在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深入分 析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一、现状与形势(一)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 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通过 60 多年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步入国家重点治理与全 社会广泛参与相
8、结合的规模治理轨道,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 显著成效。截至 2013 年,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 7 万多条, 实施封育 80 多万 km2。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 2000 年的 356 万 km2 下降到 2011 年的 294.91 万 km2,减少了 17%;中度 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 194 万 km2 下降到 157 万 km2,降低1了 19%。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通 过综合治理,大量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并配套农田道路和水 利设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荒山荒坡变为林地草地, 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得以改善;同时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 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9、综合生产能 力明显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 2013 年,全国共修筑 梯田 1800 余万 hm2,累计增产粮食 3000 多亿 kg;据测算, 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实现林产品及饲草等效益约 5600 亿元。 近十年来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 30% 50%,有 1.5 亿群众直接受益,解决了 2000 多万山丘区群众 的生计问题。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坚持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多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大面积封育保 护、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场治理等植被建设与 恢复措施,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 21.63%, 林草覆盖率达到 45%,生态环境明显趋好
10、。经过 20 年国家 重点治理,长江流域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 游、陇南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林草覆盖率提高了约 30%, 荒山荒坡面积减少了 70%。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已有一半 区域实现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 10%30%,局部区域增加 30%50%;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5实施 12 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造林 752 万 hm2,草地治理 933 万 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5%以上。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 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土壤 流失量明显减少,有效拦截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延长了 水库等水利基础
11、设施的使用寿命。据统计与测算,全国现有 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 15 亿 t。黄河上中游地 区采取淤地坝、坡改梯等综合治理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 约 4 亿 t;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约 8 万 km2,土壤蓄水能力增加 20 多亿 m3。丹江口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5 万 km2,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近 5000 万 t,蓄水能力达 到 4.3 亿 m3,年均减少进入丹江口水库泥沙达 2000 万 t 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水源地保护初显成效。近 年来,通过在江河源头区采取预防保护、草场建设与管理措 施,在水源涵
12、养功能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营 造水源涵养林,同时在重要水源地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水 源地保护初显成效,水源涵养与水质维护能力日益增强。据 测算,全国梯田、坝滩地、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人工 种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水量 6604 亿 m3,年均 120 亿 m3。 到 2013 年全国累计建成清洁小流域 1000 多条,有效维护了 水源地水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完成后,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入水库的面源污染物明显减少,据陕西省水文局 7 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汉、丹江年度 水质基本稳定在类或优于类。(二)形势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 长期的
13、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 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 受扰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 294.91 万 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 30.7%,其中水力侵蚀129.32 万 km2,风力侵蚀 165.59 万 km2。按侵蚀强度分,轻 度侵蚀 138.36 万 km2、中度 56.88 万 km2、强烈 38.69 万 km2、 极强烈 29.67 万 km2 和剧烈 31.31 万 km2。总体分析,水土流 失以轻中度侵蚀
14、为主,其中轻中度水力侵蚀面积占水力侵蚀 总面积的 78%。水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 治区);风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专栏 1: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01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全国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的任 务十分迫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 效治理。02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较突出人为水土流失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重建设、轻生态、轻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仍需进一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03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有待加强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
15、待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04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 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05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尚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近十年来国家水土保持投入明显增长,但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且治 理难度逐步增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仍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规划期内正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增长趋缓,老龄人口比例渐增。2013年我国总 人口13.6亿,预期203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5亿左右,年均增
16、长率5.5;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到2030年,老龄化人 口预期达到3.6亿,年轻劳动力比例呈下降趋势,依靠国家补 助和农民投劳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管模式将会改变。农业人口锐减,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我国正处于城 镇化加快发展阶段,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7.3亿,预期2030 年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3.7%增加到62.7%,农业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成本渐趋增加,农民投工投劳参与水土保持的程度将有所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供需矛盾仍旧突出。随着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 用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约束日益增
17、强,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中西部地区资 源丰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值得 关注。资源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仍将是水土保持监管的重 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建规模依然较大。我国能源、 交通、通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尚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 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项目仍将维持相当规模。能源、 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2013 年我 国人均 GDP 达到 6767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预 期 2030 年人均 GDP 将突破 1.5 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幅提高,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民群众的
18、共 同愿景,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我国水土保持总体形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逐步纳入法 制化轨道,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植被保护和修 复初见成效,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断扩大和巩固,水土流失 面积和强度逐年下降。但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水土流失依然 严重,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不断提高,51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纵观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历程,今后一段时期既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 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 明建设的总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依法防治,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19、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 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恢复,突出综合 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 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 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20、理念, 重视生态自然修复。2、坚持整体部署,统筹兼顾 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开发与保护、重点与一般、水土保持与相关行 业。3、坚持分区防治,合理布局 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途径,科学合理布局和配置措施。4、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需求,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期分步实施。5、坚持制度创新,加强监管 分析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体制,完善制度,强化监管,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6、坚持科技支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水土保持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