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docx
《JB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21.100.20J 11备案号: 348852012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JB/T 88812011 代替 JB/T 88812001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Rolling bearingsCarburizing heat-treatment for partsSpecifications2011-12-20 发布2012-04-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JB/T 88812011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要求 14.1 渗碳前预先热处理技术要求 14.2 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 1
2、5 检验方法 3附录 A(规范性附录)淬硬层深度的测量方法 13A.1 硬度法 13A.2 宏观断口法 13A.3 显微组织分析法 13附录 B(规范性附录)着色渗透检测规程 14B.1 范围 14B.2 缺陷显示及判定 14B.3 检测用材料及灵敏度校验 14B.4 工件检测表面要求 14B.5 操作方法 15B.6 检验 15表 1 淬硬层深度 2表 2 表面和心部硬度 2表 3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允许的变形量 3表 4 检验方法 3IJB/T 88812011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B/T 88812001滚动轴承零件 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与
3、JB/T 88812001相比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将术语“有效硬化层深度”更改为“淬硬层深度”,并增加了“淬硬层深度”的术语和定义(本 版的3.1);修改了轴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处理的技术要求(本版的4.1 ,2001年版的3.1); 增加了对轴承零件渗碳前平均晶粒度的要求(本版的4.1.2);增加了平均晶粒度、表面含碳量、脱碳和软点、磁粉检测、套圈变形和回火稳定性的检验方法 (本版的表4);修改了硬度、裂纹的检验方法(本版的表4 ,2001年版的第4章)。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万向
4、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江苏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迪邦三星轴承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健力股份 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梅亚莉、杨建虹、扈林庄、雷建中、郭增均、李力新、周雪钢、谈永杰、张滢、 赵健。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B J36 00186;ZB J36 00286;JB/T 88811999 、JB/T 88812001;JB/T 88821999。IIJB/T 88812011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符合 GB/T 3203 规定的 G20CrMo(A)、G20CrNiMo(A)、G20CrN
5、i2Mo(A)、 G20Cr2Ni4(A)、G10CrNi3Mo(A)、G20Cr2Mn2Mo(A)等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 处理、渗碳一次淬、回火、高温回火及二次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以及平均晶粒度、淬硬层深度、硬度、 显微组织、裂纹等的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 也适用于低碳合金钢制滚动 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30.1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
6、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A 、B 、C 、D 、E 、F 、G 、H 、K、 N 、T 标尺)GB/T 231.1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GB/T 3203 渗碳轴承钢技术条件GB/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GB/T 9450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24606 滚动轴承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 7361 滚动轴承 零件硬度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淬硬层深度(渗碳淬火硬化层) case-hardened depth(of a carbu
7、rized and hardened case) 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 550 HV1 处的垂直距离。GB/T 94502005,第 3 章4 技术要求4.1 渗碳前预先热处理技术要求4.1.1 轴承零件渗碳前应预备热处理,经热处理后的硬度不应大于 229 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 4.0 mm); G20Cr2Ni4(A)制零件热处理后硬度不应大于 241 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 3.9 mm)。4.1.2 渗碳前轴承零件的平均晶粒度为符合 GB/T 6394 规定的 5 级或更细的晶粒度级别。4.2 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4.2.1 淬硬层深度经渗碳热处理后的成品零件淬硬层深度应符合表
8、1 的规定。4.2.2 硬度4.2.2.1 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回火或二次淬、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符合表 2 的规定。1JB/T 88812011表 1 淬硬层深度 单位为毫米轴承零件的有效壁厚或有效直径淬硬层深度超过到80.71.28141.01.614201.52.320502.550803.0803.5注 1:同型号轴承内、外圈的淬硬层深度要求应一致,且以外圈有效壁厚为准。注 2:轴承零件的有效壁厚或有效直径按 JB/T 12552001 中附录 G 的规定。表 2 表面和心部硬度钢 号淬硬层深度mm表面硬度 HRC心部硬度HRC渗碳一次淬火或二次淬火后回火后G20CrMo(A
9、) G20CrNiMo(A)2.5616659643045G20CrNi2Mo(A) G20Cr2Ni49(A)3248G20Cr2Ni4(A) G10CrNi3Mo(A) G20Cr2Mn2Mo(A)2.561586332484.2.2.2 当淬硬层深度2.5 mm 时,经渗碳热处理的同一零件其表面硬度差不应大于 2 HRC。4.2.3 表面含碳量经渗碳热处理后的成品零件淬硬层深度2.5 mm 时, 零件表面的含碳量应为 0.80%1.05%;当淬 硬层深度2.5mm 时,零件表面含碳量不应低于 0.80%。若有特殊要求, 在表面硬度合格的情况下可另 行规定。4.2.4 碳化物4.2.4.1
10、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零件渗碳表层的粗大碳化物深度不能大于单边最小加工余量的 2/3。4.2.4.2 经渗碳热处理后成品零件工作表面的粗大碳化物应符合第一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和第 2 级; 当淬硬层深度2.5 mm 时,其工作表面的粗大碳化物应符合第一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3 级。4.2.4.3 轴承零件渗碳层的网状碳化物应符合第二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3 级。4.2.5 显微组织4.2.5.1 渗碳一次淬火后高温回火的渗碳层显微组织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火后高温回火的渗碳层显微组织应为细小、均匀分布的珠光体类型组织, 同 时允许少量残留奥氏体和一定数量断续状细小针状碳化物存在, 应符合第
11、三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3 级。渗碳淬火后不进行高温回火的零件,可不做此要求。4.2.5.2 渗碳一次淬、回火或二次淬、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应符合第四级别图规定的第 2 级第 4 级。轴承零件经渗碳二次淬、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五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3 级; 对于 G20Cr2Ni4(A)及淬硬层深度2.5 mm 的轴承零件, 允许一定程度的细针状马氏体和少量断续状的残2JB/T 88812011余针状碳化物存在,其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五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4 级。4.2.5.3 心部显微组织经渗碳淬、回火后的轴承零件心部显微组织应为
12、板条状马氏体、贝氏体并允许少量铁素体存在, 应 符合第六级别图规定的第 1 级第 3 级;当淬硬层深度2.5 mm 时,对心部显微组织可不做要求。4.2.6 脱碳及软点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零件脱碳层深度或表面软点不应超过单边加工余量的 2/3,成品零件不允许 有脱碳或软点。4.2.7 裂纹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零件不允许有裂纹。4.2.8 轴承套圈变形量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套圈允许的变形量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允许的变形量 单位为毫米淬硬层深度2.5淬硬层深度2.5套圈外径D直径变动量VDspmax.外圈公称外径 D 或内圈公称内径 d直径变动量 VDsp 或 Vd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JB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 8881 2011 零件 渗碳 热处理 技术 条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