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分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绪论1.1 研究背景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经济新发展理念得到广泛的贯彻和落实,我国经济得到平稳向好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人们的消费观念、心理及行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超前消费、分期消费等新型的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信贷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信贷的发展极其迅速。我国银监会在2009年出台政策,严禁银行金融机构向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即便是成年的学生申请信用卡也需要其父母或其他第二还款人的书面签字同意,所以大量学生群体退出了信用卡领域1。但学生群体的信贷需求依然在上升,互联
2、网平台网络信贷产品的出现恰好能够满足此项需求。网络信贷凭借其申请的便捷性、使用的高效性和操作的安全性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贷款的方式进行消费。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1人使用花呗。而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2。蚂蚁花呗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有诸多益处:一是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减轻家庭负担;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能够刺激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蚂蚁花呗等网络信贷产品的泛滥也给大学生消
3、费群体带来较多的不利影响。对于新兴的网络信贷,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定的市场监管措施,相关的法律规制也不尽完善,网络信贷产品鱼龙混杂。甚至有某些“高利贷”平台打着P2P信贷平台的幌子,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部分大学生因社会阅历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预见“高利贷”产品的风险性,以致深陷“高利贷”陷阱,甚至不少大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相对而言,蚂蚁花呗网络信贷平台以蚂蚁金融为依托,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安全性,并凭借淘宝、天猫购物平台的支持,深受广大年轻大学生欢迎。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对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究大学生加入蚂蚁花呗用户群体的原因,进一步分析
4、大学生在使用蚂蚁花呗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1.2 研究意义网络信贷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也促使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研究狂潮。但其中针对网络信贷产品的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着重研究接受网络信贷产品的学者更少。网络信贷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和使用率较高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大学生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现状如何,这些都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蚂蚁花呗作为网络信贷产品中的佼佼者,本质上是一种新兴技术,蚂蚁花呗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被大家所接受的过程,即为一种创新扩散现象EMRogers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创新的扩散一文中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即
5、某一技术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经由特定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得到传播的过程3。理论意义:本文在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基础上,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理论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在UTAUT模型原有四个维度变量的基础上,针对接受和使用网络信贷产品实际情况加入了感知风险理论中的感知风险因素和创新扩散理论中的个人创新因素,使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更加丰富、具体,更真实全面的描述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现实意义:蚂蚁花呗用户数量上升势头迅猛,蚂蚁花呗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信贷消费需求。本文对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方面
6、是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现状,给大学生群体的信贷消费行为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也为网络信贷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2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2.1 网络信贷与蚂蚁花呗2.1.1 网络信贷网络信贷即为网络贷款,是一种贷款新方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完成贷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信贷平台(产品)足不出户地完成贷款申请、条件审核、放款收款等一系列的贷款行为。网络信贷按照参与主体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B2C网络信贷和P2P网络信贷。B2C网络信贷是一种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模式,而P2P网络信贷是一种指由个人向个人提供的信贷模式。B2C模式可靠性、安全性、信誉度
7、较高,P2P模式的灵活度较好。目前,我国P2P网络信贷平台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安全可靠性较低,使用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B2C网络信贷模式中的蚂蚁花呗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分支,网络信贷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愈演愈烈得到飞速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2013年兴起,2014年,网络信贷产品便相继问世。其中较为知名的网络信贷产品多是借助各大互联网平台而建立发展,例如,2014年京东商城推出的“京东白条”、新浪推出的“信用宝”、苏宁易购推出的“任性付”,以及阿里巴巴推出的“蚂蚁花呗”。其中蚂蚁花呗凭借着国内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和天猫商城的支持,得到较快的发展,积
8、累了大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用户。2.1.2 蚂蚁花呗蚂蚁花呗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于2015年4月份推出的一款网络信贷产品。目前,用户开通蚂蚁花呗后将获得500元-50000元不等的消费额度,用户在消费时可以预付此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服务。目前,蚂蚁花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含线上的各大网络购物平台以及线下的购物门店,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根据2017年蚂蚁花呗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运营三年,用户数量就已经突破亿人大关。蚂蚁花呗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据统计,用户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能力较此前有10%左右的提升。蚂蚁花呗对于中低消费人群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在蚂蚁
9、花呗的拉动下,原本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的人群,消费能力提升了50%4。2.1.3 相关研究进展(1) 对网络信贷产品的研究网络信贷产品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既涉及经济金融学,又涉及互联网技术,目前,对其研究仍处在初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面涉及发展状况、风险管理、法律问题以及具体的网络信贷产品的研究。陈志敏(2016)在浅析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与环境建设时阐述了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在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王晋之与胡滨(2017)对京东白条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应对方法,他们认为应该以长尾客户的网上消费场景为依托、利用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
10、的信用评分体系、通过规模庞大的客户流量来应对信用风险6。学者罗晶、徐培文与刘海二(2016)对比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信贷)和传统消费金融(信用卡)产业的差别,结果发现:面对中低收入者的消费信贷申请,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控制消费者违约风险、价格竞争等方面较传统消费金融更具优势7。(2) 对“蚂蚁花呗”的研究目前,国内针对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信贷产品的研究较为浅显,主要在于使用现状领域,而针对蚂蚁花呗的接受和传播状况的分析研究较少。钟敏荣、苏可云、张鹏、叶子峰(2018)在广东省大学生对蚂蚁花呗的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发现,广东省大学生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态度变得更为激进,非理性消费明显
11、突出,部分学生甚至过度消费导致逾期还款,从而给学习质量及身心健康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他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8。沈思佳、何磊(2017)在基于蚂蚁花呗的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中发现,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率显著提升,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支付方式,其中的主要使用者为年龄在20-29周岁之间的大学生群体。文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对大学生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工具这一行为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9。胡雪璐(2017)在蚂蚁花呗的发展及其前景分析一文中从蚂蚁花呗的发展现状着手,着力分析了蚂蚁花呗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风险,并对
12、蚂蚁花呗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10。焦乐柯、刘雅婧、邓秀芳(2016)探究互联网金融信贷模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时,通过对不同收入人群和不同年龄人群对蚂蚁花呗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收入、年龄不同的人群,其对网络金融信贷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11。(3) 关于大学生与网络信贷的相关研究由于网络信贷为新兴产物,在互联网金融高度发展的时代,各金融机构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用户的开发,再有,大学生校园信贷中出现了“跳楼自杀”、“裸贷”等极端事件,大学生校园信贷市场极为混乱,因此针对大学生与网络信贷的研究较为火热。邓秀焕(2015)认为学生是互联网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进
13、行监管12。赵立(2015)认为,互联网消费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均具有影响。互联网消费信贷使得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线上消费,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乱消费的现象。但是大学生参与到与联网消费信贷中来,使得大学生提前意识到个人征信问题,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利13。于龙飞等人(2017)通过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网络信贷的使用状况来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消费行为并提出针对网络信贷消费的不良行为的建议14。实证研究方面,张霄(2016)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使用习惯和使用特点15。杜钦炎等人(2017)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消费
14、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维度理论模型构建了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风险感知模型,并建立了风险评价体系16。王红谕(2017)的硕士论文全面考察了互联网消费信贷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大学生采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的行为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17。由上述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包括蚂蚁花呗在内的网络信贷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轨迹,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信贷产品的积极性较高,各大金融机构也逐渐开始重视网络信贷产品的开发和大学生用户的积累,当然,也揭示了大学生使用网络信贷产品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而言,针对蚂蚁花呗类网络信贷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和使用现状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首要探究的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接受蚂蚁花
15、呗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如何。2.2 用户接受与使用模型理论2.2.1 科技接受模型TAM模型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由DaviS在1989年在研究影响用户接受计算机的决定性因素时所构建的一种模型,后被运用于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研究。TAM模型如图2-1所示: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 2-1 TAM模型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16、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图2-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DaviS(1989)指出,用户在接受新的技术时,用户自身的态度相较于主观规范具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由于主观规范属于心理学范畴,在实际具体测量中较为困难,理论上不确定性也较大,因此TAM模型以用户的态度为核心。并且,DaviS认为影响用户接受新科学技术的主要因素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TAM模型中,使用意向受对使用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的共同影响,而实际使用情况则由使用意向直接决定。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对使用的态度,而感知易用性则通过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对使用
17、的态度18。 TAM模型的变量定义如下:(1) 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特定技术对自己的工作业绩提高的影响程度。部分学者在研究信贷产品的接受和使用行为时,将感知有用性定义为:用户认为通过使用信贷产品,他们的工作业绩或生活水平可以获得提升的程度。较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是显著影响用户对信贷产品的使用态度或使用行为的因子之一。(2) 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人认为使用某种技术的难易程度。大部分研究用户接受和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行为时,将感知易用性定义为用户使用网络信贷产品时无需付出较多努力的可能性。(3) 外部变量TAM模型的外部变量主要包括系统特征、个体特征、组织结构、管理
18、控制等。科技接受模型被广泛运用于技术采用的实证研究中。郭红丽与王晶(2013)通过网站特征,顾客特征和互动方式等扩展了TAM理论的维度,发现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维度除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外,还包括了感知风险、个人特征、 客户参与度、信任和交易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2C模式下的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19。2.2.2 第二代科技接受模型TAM2Venkatesh&Davis(2000)对TAM模型进行了创新,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科技接受模型2(TAM2)。相较于TAM模型,TAM2将使用态度因子删去,加入了输出质量、主观规范、形象等因子,并且增添了自愿性和经验两个调节变量。具体如图2-2所
19、示。图 22 TAM2模型TAM2模型各个因子的定义如下:(1) 自愿性:用户自觉使用某种技术的可能性;(2) 主观规范:用户实施某种行为时感知到的外界压力;(3) 形象:用户认为使用某种新技术能够提升社会地位或形象的程度;(4) 工作相关性:用户认为使用的某种新技术与自己工作的匹配程度;(5) 输出质量:用户认为使用某种新科技能够高效完成某项任务的程度;(6) 结果展示性:用户使用某种新技术所得的结果的可视性和可读性。2.2.3 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以TAM模型为基础,并整合相关理论,是目前较为全面且权威的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在UTA
20、UT模型理论中,性别、年龄、经验、自愿性等因子直接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情况四个维度,其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因子会对行为意图造成影响,而便利条件则会对使用行为造成直接影响20。具体内容如图2-3所示:图 23 UTAUT模型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是由Venkatesh于2003年首次提出,其团队对技术采纳的数据进行了完整系统严谨的分析,从而构建了UTAUT模型。模型相关变量解释如下:(1) 绩效期望:用户自己认为使用某种新技术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程度;(2) 努力期望:用户为了掌握某种新技术而做出的努力程度,其中包含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等因子;(3) 社会影响:用
21、户使用某种新技术受到外界的影响程度;(4) 便利条件:用户感知接受和使用某种新技术的能得到的便利程度。相较于其他现有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更加完整,更能真实有效的解释和分析个体对新科技或技术的接受程度。外国学者Sumak(2010)将UTAUT模型应用于研究学生接受和使用Moodle开源虚拟学习环境的问题。中国学者吴琼雷21(2018)则利用此模型分析影响教师使用某在线教学工具使用行为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特性和绩效期望两个因素是影响其使用该产品的关键因素。3 模型及问卷设计3.1 模型设计根据上文的研究现状的总结可以看出,现阶段针对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和使用的研究多采用UTAUT和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接受 使用 蚂蚁 现状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