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精品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水调歌头精品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作品,写于1082年。1.1.2苏轼因被贬黄州,在中秋节时写下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1.1.3这首词描绘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二、知识点讲解2.1词牌介绍2.1.1“水调歌头”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词牌名。2.1.2这首词牌的特点是结构严谨,音韵和谐。2.1.3苏轼的水调歌头充分发挥了这一词牌的表现力。三、教学内容3.1词语解析3.1.1“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象征着团圆和美好。3.1.2“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表示作者在思念兄弟时借酒消愁。3.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
2、是指月亮,表达了作者对兄弟长寿和团聚的愿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词牌特点。4.1.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词。4.1.3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难点5.1.1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理解。5.1.2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把握。5.1.3学生对词中深层情感的把握。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学PPT6.1.1包含水调歌头全文、词牌介绍、词语解析等内容的PPT。6.1.2配以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媒体素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6.1.3PPT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六、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开场
3、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诗词?”7.1.2引导学生回顾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引出水调歌头。7.1.3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七、板书设计8.1板书设计8.1.1在黑板上写下水调歌头的全文。8.1.2在全文上方标注词牌名“水调歌头”。8.1.3在全文下方列出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八、作业设计9.1作业布置9.1.1要求学生背诵水调歌头。9.1.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9.1.3选择一首与水调歌头主题相近的词,进行比较阅读。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课后反思10.1.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10.1.3关注学生的学习
4、反馈,调整教学策略。10.2拓展延伸10.2.1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深入学习。10.2.2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0.2.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古代词坛的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水调歌头的背景与创作情境1.1.1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1.1.2苏轼的思想情怀及其在词作中的体现。1.1.3水调歌头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二、教学难点与重点2.1词牌特点和音韵美感2.1.1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结构和韵律。2.1.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感受音韵美。2.1.3探讨苏轼如何运用词牌表现情感。三、知识点讲解3.1词语解析和文化内涵3.1.1解析水调歌头
5、中的关键词语。3.1.2探讨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3.1.3分析苏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词牌特点。4.1.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词。4.1.3分析并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五、教学过程5.1导入新课5.1.1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诗词?”5.1.2引导学生回顾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引出水调歌头。5.1.3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六、板书设计6.1板书设计6.1.1在黑板上写下水调歌头的全文。6.1.2在全文上方标注词牌名“水调歌头”。6.1.3在全文下方列出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七、作业设计7.1作业布置7.1.1要求学生背诵水调歌头。7.1.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7.1.3选择一首与水调歌头主题相近的词,进行比较阅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8.1课后反思8.1.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8.1.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九、拓展延伸9.1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深入学习。9.2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9.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古代词坛的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