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两则》教案.docx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溪笔谈〉两则》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1.1.2本书选入的竹生大筠和日食两则,分别反映了沈括对生物和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1.1.3通过学习这两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二、知识点讲解2.1竹生大筠知识点2.1.1筠:指竹子的皮。大筠即指竹子的大皮。这里沈括通过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探讨了竹子为何先长皮后长笋的现象。2.1.2生物的生长规律:通过学习竹子的生长过程,使学生了解生物生长的基本规
2、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2.1.3科学探究方法:沈括在观察竹子生长过程中,采用了实地观察、记录数据、推理分析等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2日食知识点2.2.1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太阳被月球暂时遮挡住的现象。2.2.2天文学知识:通过学习日食的成因,使学生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识。2.2.3观测方法:沈括在日食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观测日食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针孔成像原理观测日食,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三、教学内容3.1竹生大筠教学内容3.1.1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3.1.2词语解
3、释: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1.3探讨竹子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竹子生长过程,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3.2日食教学内容3.2.1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3.2.2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2.3日食成因及观测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日食的成因及观测方法,掌握天文学知识。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能够熟读并理解竹生大筠和日食两篇课文。4.1.2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重要知识点。4.1.3了解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4.2过程与方法4.2.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
4、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4.2.2学会运用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4.2.3学会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古代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4.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培养科学精神。4.3.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5.1.2掌握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5.1.3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古代科学现象。5.2教学重点5.2.1熟读并理解竹生大筠和日食两
5、篇课文。5.2.2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重要知识点。5.2.3了解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6.1.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6.1.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竹子和小筠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6.1.3挂图或黑板:用于展示日食的图像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6.2学具6.2.1笔记本和笔:学生用于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课堂讨论的内容。6.2.2相关书籍: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自然科学和天文学的书籍,用于课后的学习和拓展。6.2.3观察工具:学生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梦溪笔谈两则 梦溪笔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