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含解析).docx
《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含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2223下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
2、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
3、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
4、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礼之本还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
5、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
6、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
7、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
8、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基础,“礼”在群体生
9、活的和谐与节律中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B中国人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有条理的,其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比西洋探求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境界高。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推行,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D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诗和乐尤其能陶冶性灵人格,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动人,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B在中国的文化里,物质器皿,礼乐生活,天地境界,三者由实用性的低层升华到
10、形而上的高层境界,界限清晰。C法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礼是人们从教化中自动形成的秩序,即使在没有入的地方也会有主动服膺的习惯。D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变迁很快的时代是不会出现礼治社会的。3下列选项,最能表现材料二中的“合于礼”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B乐记里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C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还也。”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
11、析。(4分)5礼记记载:“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九鼎八簋”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体现的文化内涵。(6分)二、现代文阅读(16分)(2324上青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
12、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
13、,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
14、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
15、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
16、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
17、,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
18、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
19、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B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C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D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C时间背景1944年、1951
20、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革命的兴盛。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手法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8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9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文言文阅读(20分)(2223下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
21、。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
22、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簴。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节选自说苑至公)【注释】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
23、(“至公”的境界)。官:公有,与“私”相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季A子B贤C使D国E及F季G子H则I吴J可K以L兴M乃N兄O弟P相Q继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薨”的意思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帝王或皇后之死则称“崩”。B“当”的意思是承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相同。C“卒”的意思是最终,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D“捐”的意思是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不得已继承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赢在高考黄金8卷 黄金 03 高考 备战 2024 年高 语文 模拟 新高 考七省 专用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40399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