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





《生物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9讲PART29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互动探究教师备用习题考试说明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点互动探究知识梳理1.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考点一群落的结构区域所有图9-29-1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考点互动探究2.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和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空间结构(1)类型作为食物资源空间体内或体表互利共生考点互动探究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
2、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地形变化、的差异、生物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分层镶嵌光照食物条件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2)形成原因:在长期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3)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的充分利用。考点互动探究自然选择自然资源理性思维1.归纳与概括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动植物是一个生物群落吗?为什么?考点互动探究答案不是。因为群落应包括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动植物”并未包含该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等。2.归纳与概括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矮,参差不齐,这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吗?为什么?答案不能。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但竹林中的竹子属于
3、同一种群。1.“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考点互动探究核心讲解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考点互动探究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考点互动探究竞争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两种生物生存能力大致相当,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考点互动探究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垂直结构的“两
4、种”典型图解考点互动探究图9-29-2角度1考查种间关系的辨析1.2017合肥一模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考点互动探究命题角度考点互动探究解析由题意“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可知A正确。根据寄生关系的概念,可知B正确。岭南蚜小蜂“取代”蔷薇轮蚧小
5、蜂,说明岭南蚜小蜂改变了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丰富度表示一个群落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种群数量无关。虽然引进了岭南蚜小蜂,但是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消失,可以认为该群落丰富度没有变化,D错误。答案D2.如图9-29-3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考点互动探究图9-29-3考点互动探究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
6、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答案B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分析如下: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先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图9-29-4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零。考点互动探究图9-29-4角度2考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3.下列关于池塘群落垂直结构
7、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缓解了种间竞争C.其层次性主要由水分决定D.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考点互动探究解析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B正确;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阳光决定,C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答案C4.如图9-29-5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草鱼和青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考点互动探究
8、图9-29-5考点互动探究解析根据题图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主要取食浮游植物,鳙鱼主要取食浮游动物,草鱼和青鱼主要取食池底水草、螺蛳等,由题图并不能判定鲢鱼和鳙鱼间是否存在捕食或共生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会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增加,短时间内鲢鱼会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答案D考点互动探究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考点二群落的演替时间另一个群落地衣阶段图9-29-6灌木阶段考点互动探究3.两种类型及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区分依据)从没有,或者原来有过植被,但被了的环境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9、但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时间经历的时间经历的时间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较为关键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植被覆盖彻底消灭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长短人类活动考点互动探究速度方向理性思维1.归纳与概括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什么?为什么说该阶段最为关键?2.归纳与概括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考点互动探究答案地衣阶段。地衣阶段为后续阶段的演替提供了土壤等基本条件。答案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创造合适的土壤条件并积累有机物;后一阶段优势种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等资源会取代前一阶段优势种的
10、优势地位,但前一阶段的生物在后一阶段群落中仍可存在,即“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群落的演替考点互动探究核心讲解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图例(以农田演变为树林为例)易错提醒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四个易错点(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
11、本植物、地衣等存在。(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终点。(4)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演替所处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考点互动探究角度1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2017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
1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考点互动探究命题角度答案A解析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1.2017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考点互动探究命题角度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
13、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2.2017哈师大附中三模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图9-29-7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强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考点互动探究图9-29-7考点互动探究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B错误;乔木层的疏密程度
14、会影响到草本层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所以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方法技巧“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考点互动探究角度2群落演替的特征分析3.2017山东青岛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9-29-8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成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考点互动探究图9-29-8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
15、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4.如图9-29-9是其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
16、木取代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考点互动探究图9-29-9考点互动探究答案A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是不断变化的,但原有物种并没有消失;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图示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因此不能体现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生物 单元 种群 群落 29 结构 演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