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pt
《历史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pt(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高考历史高考历史(江苏省专用)考点一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6江苏单科,7,3分,易)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五年高考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
2、卷题组答案答案B材料中没有涉及“店铺”“口岸”的信息,A、C两项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与材料主旨恰恰相反,D项错误。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晚清时期,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经营进口日用品(洋货)的行业有一定的发展,原有的杂货店开始兼营洋货。随着进口的扩大,洋货的销售逐步向农村县镇扩展。销售的商品也由原来的手工业品而日益倾向于机器制品,并逐渐包括新兴的民族工业制品。机器制品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地,成为对付传统手工业的重炮利器。因此,洋货的涌入不可能给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带来好运。2.(2014
3、江苏单科,7,3分,易)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 了 制 造 和 修 理 农 具 和 家 具 的 一 些 手 工 业 外,家 庭 纺 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答案D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由题干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
4、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A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解读题干信息可知B、C两项不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命题评审命题评审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开始了解体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始终。本题所选择的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案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本题最具干扰性的选项是A项。抽样数据显示,11.72%的考生误选A项,大概是看到“外销”的字样。此处的外销,并不是指销往海外市场,而是指销往山外。怎么看待这种外销呢?作为下管村的土产,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在近代以前就已存在,而不是近代以来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3.(2017课标,28,4分
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答案A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税,有利于减轻该类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
6、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目的,但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4.(2017课标,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 造 船 所 用 材 料 费 由 用 船 一 方 拨 付,采 取“协 造”方 式 生 产。这 种 变 化 反 映 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
7、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项错误。5.(2017课标,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答案D本
8、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选D项。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影响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并未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增加,C项与史实不符。6.(2016课标,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 僻 壤,求 之 于 市,必 有 所 供”。这 种 状 况 表 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
9、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答案C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2016课标,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 无 疑 问 的 是 日 本 必 然 最 后 被 彻 底 粉 碎”。他 们 做 出 上 述 判 断 的 主 要 依 据 应 是,中 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
10、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答案C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B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8.(2015课标,28,4分,0.35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11、。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答案D1852年时,尽管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9.(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
12、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答案D题干材料表明,1883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低迷不振,导致胡雪岩囤积的大量生丝无法销售出去,并最终破产,故答案为D。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0.(2014课标,28,4分,0.71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 4 便 士。这 反 映 出 当 时 中 国 ()A
13、.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11.(2014山东文综,17,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 使 家 家 置 纺 车,无 复 有 心 种 菽 粟”的
14、现 象。它 反 映 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番舶来银”可知,鸦片战争后,丝织品的国外市场扩大;由“商人皆若狂”“家家置纺车”可知,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均与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史实不符,A、C两项错误。12.(2014浙江文综,15,4分)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
15、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答案答案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可知,铁路修建可使百姓、国家从中获利,这体现了“求富”的思想;从“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以得出“自强”的思想。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思想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然不符合题意,D项可排除。13.(2016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二近代
16、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答案答案(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解析解析(2)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等方面回答第一小问。结合
17、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状况回答第二小问。14.(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材料一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
18、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材料三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
19、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答案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中
20、国经济,既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如第(1)问中的农业经济特点,又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如第(2)问。第(3)问给出答题思路“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从危害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15.(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 使 洋 货 流 行”,建 议“宜 纵 民 为 之,并 加 保 护”。这 种 主 张 被 正 式 推 行 是 在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
21、教师专用题组答案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该人士主张兴办工厂和航运事业,鼓励并主张保护民间参与以分洋商之利。联系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鼓励民间办厂,因此出现了民间办厂的浪潮,所以该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纪90年代,故选C项。16.(2013北京文综,18,4分)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答案答案D材料反映出洋纱
22、行销甚广,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使用洋纱的地区,故D项分析正确。A项洋纱洋布并不是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思,C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17.(2013重庆文综,6,4分)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 造 品 输 华 值 发 生 变 化 的 根 本 原 因 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842年中国已被迫开放,但1
23、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与18431847年相比,呈下降趋势,根源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项正确。A、C、D三项虽然会影响到英国制造品的输华值,但不是根本原因。本题选B项。18.(2017课标,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
24、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答案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解析解析(1)第一小问,从政府政策、开采方式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雍正年间,从当时主导性经济政策、开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政府利益等方面分析;19世纪70年代,从外
25、部环境、洋务运动、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等方面归纳。19.(2015重庆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历史 十二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变动 资本主义 曲折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