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大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大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大小一、引言(1.1、1.2、1.3)1.1教案设计的背景和意义:1.1.1数学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识大小是数学的基础概念之一。1.1.2对小班幼儿进行大小认知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1.1.3通过认识大小,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律,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1.2教学内容和方法:1.2.1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活动,认识和区分大小。1.2.2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知识点讲解(2.1、2.2、2.3)2.1大小的概念:2.1.1大小是用
2、来描述物体之间长短、高低、粗细等差异的词语。2.1.2大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和一小。2.1.3大小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2.2大小认知的重要性:2.2.1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2.2.2有助于幼儿理解世界的规律,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2.2.3有助于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三、教学内容(3.1、3.2、3.3)3.1教学活动一:认识大小3.1.1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大小。3.1.2活动准备:准备不同大小的玩具、物品等。3.1.3活动过程:3.1.3.1教师展示不同大小的玩具、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3.1.3.2幼儿分组进行大小比较,培
3、养他们的合作意识。3.1.3.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大小排序,巩固他们对大小的认识。3.2教学活动二:大小分类3.2.1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会按照大小分类。3.2.2活动准备:准备相同种类但大小不同的物品。3.2.3活动过程:3.2.3.1教师展示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大小差异。3.2.3.2幼儿分组进行大小分类,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3.2.3.3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3.3教学活动三:大小配对3.3.1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大小配对。3.3.2活动准备:准备大小不同的卡片。3.3.3活动过程:3.3.3.1教师展示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大小差异。3.3.3.
4、2幼儿进行大小配对游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3.3.3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配对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四、教学目标(4.1、4.2、4.3)4.1知识目标:4.1.1能够让幼儿认识大小,理解大小的概念。4.1.2能够让幼儿学会按照大小分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4.1.3能够让幼儿学会大小配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2能力目标:4.2.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4.2.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5.2)5.1教学重点:5.1.1能够让幼儿认识大小,理解大小的概念。5.1.
5、2能够让幼儿学会按照大小分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5.1.3能够让幼儿学会大小配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2教学难点:5.2.1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5.2.2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手眼协调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6.2、6.3)6.1教具准备:6.1.1大小不一的玩具,如小球、积木、娃娃等。6.1.2大小不一的卡片,用于配对和分类活动。6.1.3幻灯片或教学课件,展示大小概念和活动指导。6.2学具准备:6.2.1工作纸,用于幼儿记录和绘画。6.2.2彩色笔或蜡笔,供幼儿绘画使用。6.2.3幼儿操作材料,如大小不一的珠子、拼图等。七、教学过程(7.1、7.2
6、、7.3)7.1导入新课:7.1.1教师通过出示大小不一的玩具,引起幼儿对大小的关注。7.1.2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的大小差异。7.2教学活动实施:7.2.1教师演示大小分类活动,引导幼儿操作。7.2.2幼儿分组进行大小分类,教师巡回指导。7.2.3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分类结果,引导幼儿表达。7.3巩固练习:7.3.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卡片,引导幼儿进行配对游戏。7.3.2幼儿进行大小配对,教师巡回指导。7.3.3教师组织幼儿展示配对成果,引导幼儿表达。八、板书设计(8.1、8.2、8.3)8.1大小概念板书:8.1.1板书大小概念,配以图片或图示。8.1.2标注大小的相对关系,如“大”、“小”
7、。8.1.3示例大小比较,如“比较大球和小球”。8.2分类活动板书:8.2.1板书分类步骤,配以图示。8.2.2标注分类标准,如“相同大小放一起”。8.2.3示例分类结果,如“小球放这边,大球放那边”。九、作业设计(9.1、9.2、9.3)9.1作业内容:9.1.1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中大小不一的物品。9.1.2幼儿尝试按照大小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结果。9.1.3幼儿绘制大小物品的图片,并在图片旁边标注大小名称。9.2作业要求:9.2.1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鼓励幼儿表达。9.2.2家长在作业本上记录幼儿的表现,与教师交流。9.2.3家长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大小概念。十、课
8、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10.2、10.3)10.1课后反思:10.1.1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10.1.2教师反思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如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0.1.3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具的使用,如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10.2拓展延伸:10.2.1教师设计与大小相关的延伸活动,如大小排序、大小配对游戏等。10.2.2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大小概念,如穿衣、整理物品等。10.2.3教师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大小认知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关注的环节:1.教学活动一:认识大小(3.1)2.教学活动二:大小分类(
9、3.2)3.教学活动三:大小配对(3.3)4.教学过程(7.1、7.2、7.3)5.板书设计(8.1、8.2)6.作业设计(9.1、9.2)二、对重点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活动一:认识大小(3.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大小概念的初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玩具和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大小差异。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可准备一系列大小不一的玩具,如小球、积木、娃娃等,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大小差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玩具的大小,如“这个积木比那个积木大”或“这个小球比那个小球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大小的相对性,如“如果这个积木再大一点,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10、”2.教学活动二:大小分类(3.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大小分类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大小分类活动。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准备相同种类但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卡片、珠子等,供幼儿进行分类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物品的大小差异,然后按照大小分类标准进行分组。教师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分类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3.教学活动三:大小配对(3.3)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大小配对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大小配对游戏。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准备大小不一的卡片或物品,供幼儿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配对对象的大小关系,如“找出两
11、个一样大的积木”。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完成配对任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4.教学过程(7.1、7.2、7.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展示大小不一的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大小差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引导幼儿操作和实践,鼓励他们分享分类和配对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出示大小不一的卡片,引导幼儿进行配对游戏,巩固他们对大小的理解和应用。5.板书设计(8.1、8.2)在板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大小概念和分类活动的清晰展示。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在板书大小概念时,可以使用图示和图片来直观地展示大小差异,如用不同大小的图形表示大小。教师在板书分类活动步骤时,可以使用图示和关键词来清晰地展示分类标准和方法,如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6.作业设计(9.1、9.2)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家庭中对大小概念的应用和巩固。作业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有趣且具有可操作性。补充和说明如下:教师设计的作业应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大小不一的物品,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和应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要求幼儿尝试按照大小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结果,增强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