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长亭送别是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1.1.2通过学习这个剧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1.1.3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二、知识点讲解2.1元杂剧的基本知识2.1.1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金朝,兴盛于元朝,以杂剧的形式表现生活、描写人物。2.1.2元杂剧的结构一般分为四折,每个折又分为数个场景,具有固定的格式和严格的韵律要求。2.1.3元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具特色,表演方式多样。2.2长亭送别的剧情
2、简介2.2.1长亭送别讲述了书生王实甫与少女崔莺莺在长亭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因家庭阻力而离别的故事。2.2.2剧本中通过描绘人物间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主人公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2.3剧本以离别为主题,表现了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欢离合。2.3长亭送别的文学价值2.3.1剧本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体现了元代杂剧的语言特点。2.3.2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代表性,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特点。2.3.3情节安排紧凑,富有戏剧性,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教学内容3.1剧本朗读与解析3.1.1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韵律美。3.1.2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白、独白和
3、唱词,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1.3通过对重点场面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表演手法和艺术特点。3.2人物形象分析3.2.1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王实甫和崔莺莺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形象塑造的背景和意义。3.2.2对比分析剧本中其他角色,如母亲、媒婆等,理解其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3.2.3讨论剧本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分析其对主题的揭示和深化作用。3.3戏剧表演实践3.3.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3.3.2引导学生运用元杂剧的表演手法,如唱、做、念、打等,丰富表演形式。3.3.3通过对剧本的演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四、教学目标4.1
4、知识与技能4.1.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角色、表演手法等。4.1.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3学会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2过程与方法4.2.1通过集体朗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2运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2.3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剧本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感受剧本中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4.3.2理解剧本中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4.3.3学会珍
5、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元杂剧的结构和表演手法,分析剧本中的文学特点。5.1.2深入挖掘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物关系。5.1.3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表达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5.2教学重点5.2.1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角色、表演手法等。5.2.2分析剧本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2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教案、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必备工具。6.1.2剧本文本副本,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6.1.3戏剧表演相关道具,如戏服、头饰等。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笔等
6、记录工具,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课堂讨论。6.2.2查阅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6.2.3剧本文本副本,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与长亭送别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7.1.2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7.1.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课堂讲解7.2.1讲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角色、表演手法等。7.2.2分析剧本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内容。7.2.3讲解剧本中的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把握剧本的核心要点。7.3课堂讨论7.3.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
7、生分享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7.3.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7.3.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课堂互动和思想交流。八、板书设计8.1板书内容设计8.1.1在黑板上列出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角色、表演手法等。8.1.2用关键词标注剧本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8.1.3用线条、箭头等图形工具表示剧本情节的发展脉络。8.2板书布局设计8.2.1将板书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如元杂剧知识介绍、剧本情节解析等。8.2.2保持板书布局清晰、简洁,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8.2.3在适当位置留白,以便于课堂讲解时随时添加和修改内容。九、作业设计9.1作业内容设
8、计9.1.1要求学生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韵律美,并记录自己的感悟。9.1.3根据剧本内容,创作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短剧或故事。9.2作业提交方式设计9.2.1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提交作业,以便于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9.2.2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学习平台等方式提交作业,方便在线批改和交流。9.2.3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改进方向。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课后反思10.1.2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10.1.3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元杂剧作品,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
9、点和魅力。10.2.2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0.2.3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剧本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关注的环节1.剧本朗读与解析环节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3.戏剧表演实践环节4.课堂讨论环节5.板书设计环节6.作业设计环节二、详细补充和说明1.剧本朗读与解析环节1.1重点关注学生对剧本韵律美的感受和理解1.1.1通过集体朗读,使学生感受剧本的韵律美1.1.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对白、独白和唱词,理解人物情感表达1.1.3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2.1重点关注学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和
10、分析2.1.1分析王实甫和崔莺莺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形象塑造的背景和意义2.1.2对比分析其他角色,如母亲、媒婆等,理解其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2.1.3讨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分析其对主题的揭示和深化作用3.戏剧表演实践环节3.1重点关注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1.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3.1.2引导学生运用元杂剧的表演手法,如唱、做、念、打等,丰富表演形式3.1.3通过对剧本的演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课堂讨论环节4.1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点分享4.1.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4.1
11、.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1.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课堂互动和思想交流5.板书设计环节5.1重点关注板书内容的设计和布局5.1.1在黑板上列出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角色、表演手法等5.1.2用关键词标注剧本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5.1.3用线条、箭头等图形工具表示剧本情节的发展脉络6.作业设计环节6.1重点关注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6.1.1要求学生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韵律美,并记录自己的感悟6.1.3根据剧本内容,创作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短剧或故事本文针对“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进行了深入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剧本朗读与解析环节,重点关注了学生对剧本韵律美的感受和理解;在人物形象分析环节,重点关注了学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戏剧表演实践环节,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讨论环节,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点分享;在板书设计环节,重点关注了板书内容的设计和布局;在作业设计环节,重点关注了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通过这些重点环节的深入解析和补充说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教授“长亭送别”这一元代杂剧经典作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