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ppt
《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ppt(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考点2 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不断加强主干知识整合主干知识整合考纲考情分析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备考分析最新考纲最新考纲考题角度考题角度备考分析备考分析汉汉到元政治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制度的演变变(1)2016(1)2016全国全国卷卷,26:,26:宋代宋代重史重史传统对传统对君主君主专专制的影制的影响响(2)2016(2)2016全国全国卷卷,25:,25:科科举举制的影响制的影响(3)2016(3)2016全国全国卷卷,25:,
2、25:汉汉承承秦制秦制(4)2015(4)2015全国全国卷卷,25:,25:汉汉代代外戚干政外戚干政(5)2015(5)2015全国全国卷卷,25:,25:汉汉代代地方吏治地方吏治(6)2014(6)2014全国全国卷卷,40:,40:古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科科举举制制(八股取士八股取士)1.1.高高频频考点考点: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汉汉代政治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制度的特点、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和科举举制制,宋代加宋代加强强中央集中央集权权的措的措施、明代的内施、明代的内阁阁制。制。2.2.备备考策略考策略:(1):(1)在掌握各朝政治在掌握各朝政治制度具体措施的
3、基制度具体措施的基础础上上,概括出中概括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发展演化的展演化的规规律律性知性知识识。(2)(2)建立完整的知建立完整的知识识体系体系,从中央中枢从中央中枢权权力机构、地方行政力机构、地方行政机构、机构、选选官、官、监监察等角度全面掌察等角度全面掌握各朝加握各朝加强强中央集中央集权权制的措施。制的措施。明清君主明清君主专专制制度制制度的加的加强强(1)2016(1)2016全国全国卷卷,27:,27:明代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巡巡抚抚)(2)2015(2)2015海南卷海南卷,7:,7:明初刑明初刑罚罚的特点的特点(3)2014(3)2014全国全国卷卷,2
4、7:,27:明代明代内内阁阁制制(4)2014(4)2014海南卷海南卷,8:,8:清代内清代内阁阁状况状况(5)2013(5)2013全国全国卷卷,41:,41:明清明清君主君主专专制制度的加制制度的加强强在建在建筑上的表筑上的表现现(3)(3)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重视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重视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可以用“权力范围无限大权力范围无限大,决策决策权力无限小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来理解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和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来来理解两者不过是君主专制强化理解两者不
5、过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的工具。(4)(4)在学习中国古代政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概念时治概念时,应适当引入近代政治应适当引入近代政治概念概念,如立法、司法、行政等。如立法、司法、行政等。(5)(5)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政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治制度的关系。(6)(6)注意中西政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治制度的比较,如明、英的内阁如明、英的内阁等。等。抓主干抓主干主干知识整合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夯实基础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1.中枢权力机构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确确立立隋唐隋唐(三省三省六部六部制制
6、)职权职权中中书书省省负责负责 、门门下省下省负责负责封封驳审议驳审议,尚尚书书省省负责执负责执行。尚行。尚书书省下省下设设六部六部特点特点三省之三省之间间既相互既相互牵牵制制,又互又互为补为补充充,分工明确分工明确作用作用提高了提高了办办事效率事效率,加加强强了中央的了中央的统统治力量治力量;相相权权被分割被分割,有利于加有利于加强强 /演演变变宋朝宋朝(二府二府三司制三司制)(1)(1)三省三省长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又设设“”作作为为宰相宰相办办公机构公机构(2)(2)军军政政归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分割宰相军权军权(3)(3)财财政政归归 掌管掌管,分割宰相分
7、割宰相财权财权元朝元朝(中中书书省省)废废除三省除三省,实实行一省制行一省制,只只设设中中书书省省起草诏令起草诏令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三司三司皇权皇权 2.2.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1)(1)西周西周:贵族世袭的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制。制。(2)(2)战国至汉初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军功爵制。(3)(3)西汉武帝及以后西汉武帝及以后:实行实行 和征辟制。和征辟制。(4)(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5)(5)隋唐至清隋唐至清:科举制。科举制。原因原因:隋统一后士族没落隋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依据 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8、会的需要。过程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设进士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形成形成;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1905,1905年被废除。年被废除。评价评价: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促进了促进了 的进一步成熟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察举制察举制门第门第科举制科举制官僚体制官僚体制3.3
9、.监察与谏议监察与谏议监察监察制度制度原因原因保保证证官僚官僚队队伍的廉伍的廉洁洁和效率和效率表表现现(1)(1)秦朝在中央秦朝在中央设设 ,掌管掌管监监察察(2)(2)汉汉代代专设专设御史府御史府,汉汉武帝武帝时时在地方上在地方上设设置刺史置刺史,以以监监察地方官察地方官员员(3)(3)明清在中央明清在中央,既既设设有都察院有都察院,又又设设有六科有六科给给事中事中;在地在地方方,设设有有负责负责司法、司法、监监察的按察使司察的按察使司谏议谏议制度制度原因原因需要有制度来需要有制度来对对 的言行和决策的言行和决策进进行行监监督督表表现现(1)(1)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 负责谏
10、议负责谏议和封和封驳驳(2)(2)宋代出宋代出现现了独立的了独立的谏谏官机构官机构 /(3)(3)明清明清时时期已期已经经没有没有专门专门的的谏议谏议制度制度评价评价(1)(1)消极消极:不能从根本上不能从根本上约约束皇束皇权权,也不能杜也不能杜绝绝 中的腐中的腐败败和低效和低效现现象象(2)(2)积积极极:在整在整顿顿吏治吏治,打打击击地方地方 ,维护维护中央集中央集权权,谏谏正皇正皇帝帝过过失失,防止决策失防止决策失误误等方面等方面发挥发挥了重要作用了重要作用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皇帝皇帝门下省门下省谏院谏院官僚队伍官僚队伍割据势力割据势力二、中央集权的加强二、中央集权的加强1.1.西汉加强中央
11、集权西汉加强中央集权(1)(1)原因原因:西汉初年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中央和导致中央和 之间矛盾激化。公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元前154154年年,爆发爆发“七国之乱七国之乱”。(2)(2)措施措施:汉武帝时汉武帝时,实行实行“”,强干弱枝强干弱枝;设置刺史设置刺史,监察地方。监察地方。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1)背景背景:唐朝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之后形成了 的局面的局面,后来演化成五后来演化成五代十国的格局。代十国的格局。(2)(2)措施措施角度角度措施措施内容内容军事军事收精兵收精兵禁禁军归军归“三衙三衙”统领统领,但但发发兵兵权
12、归权归 ,统统兵兵权权和和调调兵兵权权的分离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军权政治政治削削实权实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派 出任州郡出任州郡长长官。同官。同时时,设设置通判置通判,牵牵制州郡制州郡长长官官,加加强强了中央集了中央集权权经济经济制制钱钱谷谷各州郡的各州郡的财赋财赋,自留一小部分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消除了地方割据了地方割据势势力的物力的物质质基基础础,维护维护了国家了国家统统一与社一与社会安定会安定封国封国推恩令推恩令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枢密院枢密院文臣文臣(3)(3)影响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
13、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但造成“冗官冗官”“”“”“冗费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的国家财政危机。三、皇权的不断加强三、皇权的不断加强1.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1)废丞相废丞相原因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措施措施:明太祖裁撤明太祖裁撤 ,废除丞相废除丞相,亲掌六部。亲掌六部。评价评价: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2)设内阁设内阁前身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不参与决策。设立设立:正式设立内阁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权力增大参与
14、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权力增大,拥有拥有“票拟票拟”之权之权,但皇帝拥有但皇帝拥有“批红批红”权。权。冗兵冗兵中书省中书省明成祖明成祖2.2.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朝设立军机处(1)(1)设立设立:年间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2)(2)特点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本身品级不高但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只能跪奏笔录。(3)(3)影响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提高了 。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雍正雍正行政效率行政效率1.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5、(1)(1)特点特点相权三分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这样既能互相制衡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中书省)、审核、审核(门下省门下省)、至执行、至执行(尚书省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互相牵制;同时同时,将尚书省权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既限制了地
16、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运转。节制君权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重理解重理解(2)(2)评价评价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率,减少决策失误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这就削弱了相
17、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朝沿用。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低下。(2)(2)分割权
18、力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浮于事。(3)(3)强干弱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3.3.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直线行政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
19、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即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管理“腹里腹里”地区地区(河北、山西、山东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行省。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不是直线统治。4.4.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5.5.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丞相内阁首辅内阁首辅权力来源权力来源丞相制度丞相制度赋赋予予皇帝个人信任皇帝个人信任职责职责一一级级决策者决策者侍从咨侍从咨询为询为主主任免任免要要经经皇帝及大臣
20、商皇帝及大臣商议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对皇权影响制制约约皇皇权权君主君主专专制制强强化的化的产产物物要点史料探究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研习史料 探究重点探究重点 主题一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问题问题】(1)(1)依据材料一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意义。(2013(2013天津卷天津卷,12,12改编改编)(2)(2)依据材料二依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解
21、答解答】(1)(1)明问题明问题,找方向找方向:第第(1)(1)问问,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意义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第角度回答。第(2)(2)问问,概括材料信息得出行省制度的特征概括材料信息得出行省制度的特征,注意限定条件是注意限定条件是“在权力运行方面在权力运行方面”。(2)(2)联所学联所学,找关联找关联: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元朝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22、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统一。(3)(3)提信息提信息,找关键找关键:反映出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反映出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反映出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反映出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反映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反映出元朝行省具有既要为中央收权反映出元朝行省具有既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双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双重性重性,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
2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答案】(1)(1)意义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2)(2)特征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深化拓展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规律1.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以中央对地方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一般称为“郡县制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
24、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州)县、道府县、道府(州州)县三级制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或为省路府(州州)县四级制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2.2.分割地方权力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彼此
25、制约。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主题二主题二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问题问题】据材料据材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解答解答】(1)(1)明问题明问题,找方向找方向:“中枢机构的演变中枢机构的演变”注意三个限定时期注意三个限定时期,即汉、魏晋、唐。即汉、魏晋、唐。(2)(2)联所学联所学,找关联找关联: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中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中朝,削弱相权。魏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 历史 第一 单元 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 制度 古代 政治制度 成熟 专制 集权 不断加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