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的 协调协调发展发展-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一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类型-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基础反馈基础反馈读江南丘陵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完成第12题。-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
2、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注意关键信息“江南丘陵”,以及能源主要是秸秆和薪柴,说明植被破坏较严重,则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右图显示秸秆自然腐烂比例高达20%,说明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答案解析关闭1.B2.D-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第34题。3.阶段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雾霾频发水土流失全球变暖森林破坏A.B.C.D.4
3、.阶段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伙伴论D.天人合一论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阶段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可能产生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发生在工业社会。第4题,阶段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产生了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答案解析关闭3.D4.B-1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1)箭头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12-知识梳理能力突
4、破(2)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3)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1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1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拓展延伸主要水体环境问题-1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方法技巧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
5、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2)分析成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等。另外,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
6、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遗漏。-1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
7、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等。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真题通关(2013全国卷,5)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第1题。1.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8、阻碍土壤温度提升阻碍土壤水肥运移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难以自然降解,可危害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运移。故选A项。答案解析关闭A-2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2014安徽卷,35(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
9、奥会的申办工作。-2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答案: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解析:考查华北平原霾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关于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 地理 人类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