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 01概念 07穴位选择 02发展简史 08贴敷时间 03治疗原理 09注意事项 04优势 10禁忌症 05适用范围 11临床运用 06药物选择 12常用穴位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药膏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概念 1、五十二病方记载:白芥子捣烂外服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2、内径中灵枢经筋篇记载:利用膏剂和散剂两种剂型贴敷对口眼斜进行治疗。3、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了
2、大量外用膏药,并注明其具体的药物组成、制作和使用方法。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录穴位贴敷治疗各种疾病,并将贴敷与按摩相结合用于临床。5、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载有多种药物填脐的方剂。发展简史 6、清张璐张氏医通最详尽地记载了现在广泛使用的“三伏贴”相关内容。清吴师理瀹骈文膏药贴敷治疗诸病症的专书。提出外治三法:上用嚏(催嚏法如用皂角末闻鼻),中用填(如填脐散、敷脐膏),下用坐(如坐药、坐浴)。7、新中国成立:贴敷疗法得到较全面发展,出现了穴敷疗法聚方镜、中国膏药学、中华脐疗大成等专著。发展简史 一、贴敷药物的疗效作用 贴敷于皮肤上的药物可经透皮吸收进入机体发挥作用,贴敷时局部处于“气闭藏而不泄”的
3、状态下,皮温有所升高,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加之贴敷方中多采用的芳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以起到引药入经的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后不经过消化道,也极少通过肝脏代谢,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以很快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同时也避免的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能够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治疗原理 二、贴敷穴位对机体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通过在一定穴位上施以贴敷疗法,可以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及相应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传达于体内,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对脏腑功能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穴位贴敷所应用的药
4、物与穴位相互配合,可以使两者的作用协同得到发挥,从而形成叠加放大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治疗原理 1、操作简单易学,便于推广2、药物取材方便,量少价廉3、安全性强,毒副作用小 不经胃肠道吸收,对脾胃损伤小;贴敷施术于体表,可随时观察到局部反应,如有不适即可迅速去除药物;即使部分药物具有毒性,但配伍比例小,不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4、起效快,疗效肯定,适用广泛 药物直接刺激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后可在局部迅速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而达到治疗作用。优势 1、内科病症: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等2、妇科病症:痛经、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等3、儿科病症
5、: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夜啼等4、五官病症: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5、外科病症:颈淋巴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适用范围 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 该类药物芳香通络,多为辛味,可率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但因该类药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常用药:冰片、丁香、薄荷、细辛、白芷、花椒、姜、葱、蒜等。2、气味俱厚类药物 该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燥烈,可“统领健儿,斩关夺门”,为贴敷用药的致胜之品。临床多生用,其力猛有毒,用量占比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常用药:生半夏、甘遂、附子、川乌、草乌、生天南星、牵牛等。药物选择 3、刺激发疱类药
6、物 该类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气疱,能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起到拔病外出的效果,是“发疱疗法”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应用该类药物时需密切观察使用者的皮肤情况,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去除药物的时间。常用药:生白芥子、生甘遂、蒜泥、生姜等。药物选择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
7、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穴位选择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5-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贴敷时间 3、敷脐疗法每次
8、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1-3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贴敷时间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中医 适宜 技术 穴位
限制150内